仓央嘉措[公元1683年-1746年]+像 西藏自治区山南人物 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年(1701年),陷入拉藏汗和桑结嘉措的冲突。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终年23岁。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六世达赖喇嘛,又是藏族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出生与灵童认定 诞生门隅:1683年藏历3月1日,仓央嘉措出生于西藏门隅的白嘎尔宫,本名为计美多吉·协加衮钦。他是门巴族,父亲仁增·扎西丹增是藏传佛教高僧白玛林巴的弟弟乌金桑布的后裔,也是当地的持咒喇嘛;母亲白嘎尔瓦·次旺拉姆是吐蕃赞普的后裔,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因父母双方家族不睦,仓央嘉措一家遭白嘎尔家族虐待迫害,后搬迁到吴金林寺。 灵童寻访: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圆寂。其弟子桑结嘉措为继续利用达赖的威望主持西藏事务,决定秘不发丧,向外界宣称五世达赖修行入定,一切事务由自己以“第巴”的身份管理。1685年,桑结嘉措的使者找到了转世灵童仓央嘉措,但未将消息告知其父母。同年,错那宗本将仓央嘉措一家接到错那居住。1686年,桑结嘉措委派高僧到错那对仓央嘉措进行考察,最终确认他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并派僧人照管、服侍他,仓央嘉措开始学习藏文经典。 成为达赖喇嘛 身份公开: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得知五世达赖喇嘛已圆寂多年,愤怒责问桑结嘉措。桑结嘉措急忙着手准备灵童迎请事宜,次年致书清政府,说明转世灵童的寻访情况,仓央嘉措转世灵童的身份随之公开。 受戒坐床:1697年四月二十五日,仓央嘉措从错那启程至拉萨。九月,在拉萨的浪卡子县,他拜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为洛桑仁钦·仓央嘉措。十月二十五日,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的司西平措殿举行坐床典礼,正式成为六世达赖喇嘛。 政教生活与情感纠葛 傀儡生涯:仓央嘉措成为达赖喇嘛后,并无执政实权,西藏事务仍由桑结嘉措负责。他继续跟随班禅罗桑益喜等学经修道。此前在民间自由惯了的他,难以适应布达拉宫一成不变的生活,但学习成果却令高僧满意。他也会前往各个寺院讲经赐福。 情感轶事: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达赖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意中人,两人青梅竹马,恩爱至深。进入布达拉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刻板的生活,时常怀念民间习俗和情人。于是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有一天下大雪,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顺着脚印寻觅,最终发现脚印进入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铁棒喇嘛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派人处死了他的情人,并将仓央嘉措关闭起来。 拒绝受戒:1702年,仓央嘉措前往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讲经。讲经结束后,五世班禅罗桑益喜计划为他授比丘戒,但仓央嘉措厌恶政治斗争,希望从桑结嘉措与拉藏汗的斗争中抽身,因此拒绝了受比丘戒,并向班禅请求退回自己的沙弥戒,“只保留世俗之权”。 卷入政治风波并被废黜 冲突爆发:明末清初,格鲁派联合蒙古和硕特部夺得西藏统治权,但和硕特部军队长期驻守西藏,给格鲁派统治带来威胁。1700年,和硕特部的拉藏汗继位,因统治权问题与桑结嘉措矛盾日益尖锐。1705年七月,桑结嘉措企图毒杀拉藏汗,事泄后,拉藏汗起兵杀害桑结嘉措。之后,拉藏汗致信清廷,称桑结嘉措意图谋反,还指控仓央嘉措并非真正的达赖,请求清政府将其贬废。为夺得西藏统治权,拉藏汗不断对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身份提出质疑,暗中扶持傀儡益西嘉措取代仓央嘉措。 被迫入京:1706年,拉藏汗把仓央嘉措从布达拉宫挟持至拉鲁嘎彩,后虽经拉姆护法神汉确认仓央嘉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将其放回,但不久又再次将他请到拉鲁嘎彩,并调集蒙古军队包围。拉萨局势趋于失控,康熙皇帝得知后,下令将六世达赖喇嘛“诏送京师”。六月十七日,仓央嘉措一行人到达根培乌孜山南坡,哲蚌寺迎请仓央嘉措住在寺内的甘丹颇章宫,被蒙古军队阻止,双方发生严重冲突,死伤无数,哲蚌寺也遭到枪炮破坏。仓央嘉措为避免更多冲突,自愿舍弃僧众保护,跟随蒙古军队离开。 关于其结局的多种说法 青海湖圆寂:根据《清史稿》记载,仓央嘉措在进京途中病逝于青海湖,因其被视为意图谋反叛乱之人,尸体被丢弃。这是较为官方的一种说法。 云游四方后圆寂于阿拉善:仓央嘉措的侍从阿旺多吉所著《仓央嘉措秘史》中记载,当仓央嘉措一行人行至青海湖时,押送的使臣被康熙皇帝责问,使臣恳求仓央嘉措伪装出逃,仓央嘉措只得离去,云游四方。他曾前往印度、尼泊尔、甘肃、五台山等地讲经说法,最终于1746年圆寂于蒙古阿拉善旗,终年六十四岁。 五台山圆寂:牙含章在《达赖喇嘛传》中提及,根据藏文文献《十三世达赖》所记载,仓央嘉措被送到内地后,康熙皇帝命令他前往五台山生活,仓央嘉措便在五台山闭关静修,最终在五台山圆寂,终年60余岁。十三世达赖喇嘛到山西五台山朝佛时,还去参观了仓央嘉措闭关修行的寺院。 诗歌创作与影响 仓央嘉措是藏族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较为通行的说法是其诗歌数量在60 - 70首。其诗歌形式淳朴自然,情感细腻真挚,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 仓央嘉措诗歌在汉语文化圈中的译介传播经历了多个时期。20世纪初,学者于道泉的译本流传最广、警句最多、影响最大,被誉为开创仓央诗翻译之先河。此后,随着时代发展,其诗歌译本不断涌现,在新世纪初期,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仓央诗译介呈现出译本版本多、出版速度快、翻译方法多样等特点,同时也有大量伪作混入。 仓央嘉措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动人的诗歌,成为西藏历史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故事和诗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深受人们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