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洛登喜饶[宋][公元1059年-1109年] 西藏自治区山南浪卡子县人物 俄·洛登喜饶 男,藏族著名翻译家,把大量梵文经典译成藏文。宋嘉祜四年(藏历第一饶迥阴土猪年,公元1059年),出生地在吐蕃羊卓地区(羊卓雍湖周边,今属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的浪卡子县境)。公元1109年,洛登喜饶不幸病逝于桑耶附近的旅途中,享年52岁。 生平事迹 宋嘉祜四年(藏历第一饶迥阴土猪年,公元1059年),洛登喜饶诞生在吐蕃羊卓地区。 洛登喜饶在孩提时代,便跟在叔父雷必喜饶这位当时著名的译师身后,识字学经。他小小年纪就很有见解,善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常把一个个大人问得十分尴尬。 宋熙宁八年(1075年),他年满17岁,再也不愿受环境的束缚,不满足于在当地所能取得的知识,产生了离开家乡、扩大视野、到大小勃律(克什米尔)求学的念头。翌年,洛登喜饶终于得到了一次好机会,他与热译师和年译师一起阿里参加当地富豪孜德举办的“火龙年法会”。在这个法会上,他结识了孜德的儿子旺秋登,俩人引为知己。洛登喜饶的学识和为人使旺秋登十分佩服,他爽快地答应做洛登喜饶的施主。法会结束以后,他在旺秋登的资助下,直接自阿里前往求学。 在大小勃律,洛登喜饶先后拜班智达·萨迦那,拔热希多等6人为师,学习梵文及各种经典。他在紧张的学习中,遇到了各种困难,这些他都不在乎,但缺乏学费,使他不得不再次写信向阿里旺秋登求援。热心的旺秋登对这位好学的年轻人再次给予关照,派人送去不少黄金,并希望洛登喜饶翻译教义深奥的佛教逻辑经典——《量庄严论》。洛登喜饶感到十分棘手,但为了不辜负旺秋登的希望,便在学习之余,夜以继日,焚膏继晷,加紧翻译。班智达·噶丹杰波闻听此事,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在翻译技巧等各个方面给予很多帮助。就这样,在导师的帮助下,洛登喜饶终于完成了这部经典的翻译,而且较为完善。就这样,洛登喜饶在大、小勃律度过17年的学译经生涯。 宋绍圣二年(1095年),洛登喜饶返回吐蕾,尽管他学富五明,但仍继续拜师求学,先后从班智达奔查松巴、松底积谛等人学经。以后,他再次离开家乡,赴尼婆罗求学。这期间,他主要学习密宗。这次学习后。他回到吐蕾,开始了翻译事业。 洛登喜饶把从大、小勃律、尼婆罗等地带回的大量梵文经典译成藏文,并对前人译文的纰漏之处作了修订。他翻译的各种经文成了吐蕃、南方尼婆罗、朵堆(指西康地区)、朵麦(指安多地区东部)、宗喀(今青海西宁湟水一带)及西夏等地佛门弟子的必读之经,他也成为吐蕃当时译经最多的人之一。洛登喜饶在从事译经的同时,还编写了一些经论注释,著有《道次第广论》和《教次第广论》等。他还前往逻些、桑耶等地讲经,主要讲授以《量决定论》为主的法称著述及其注释,阐述佛教逻辑和认识论,还讲授了“慈氏五论”中观论书及其他论著。洛登喜饶在叔父雷必喜饶逝世后,担任了桑浦寺的堪布。据载,他的弟子聚集如云,多时达23000人。仅协助他讲授《量庄严论》、《量决定论正疏》的就有55人;能阐释《量决定论》的有280人;能讲经论的有1800人;能讲经说法的有2130人。其中著名的有向才绷却吉喇嘛、卓垅巴·罗追迥乃、琼仁·钦扎、则喜饶跋等四人。由此可见洛登喜饶讲学授经的卓著成效。 宋大观三年(藏历第二饶迥阴土牛年,公元1109年),洛登喜饶不幸病逝于桑耶附近的旅途中,享年52岁。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基于他在佛学及译经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超过了其叔父俄·大译师·雷必喜饶,后人对他十分敬仰,称之为俄·小译师洛登。 俄·洛登喜饶:11世纪藏传佛教译经大师与教派革新者 俄·洛登喜饶(公元1059年-1109年),生于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是藏传佛教后弘期极具影响力的译经大师、佛学家,也是噶当派(格鲁派的前身)的重要传承者。他的一生以系统翻译佛教经典、革新佛教教育体系、推动教派理论发展著称,被后世尊为“俄译师”,与仁钦桑布、玛尔巴并称为藏传佛教史上的三大译师。 一、早年身世与求法之路 洛登喜饶出身于西藏古老的“俄氏家族”,该家族世代信奉佛教,在吐蕃时期便有研习佛法的传统。其父俄·勒贝喜饶是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的学者,曾师从阿底峡的弟子,奠定了家族与噶当派的深厚渊源。洛登喜饶自幼受家庭熏陶,3岁时便随父学习藏文与基础佛法,展现出超常的记忆力与悟性。 11世纪的西藏,正值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复兴阶段。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崩溃后,佛教在西藏曾一度衰落,直至10世纪末逐渐恢复。此时,大量印度高僧入藏传法,而藏地学者也纷纷前往印度、尼泊尔求法,形成了译经与传法的热潮。洛登喜饶便是这一浪潮中的核心人物。 12岁时,洛登喜饶正式出家,受沙弥戒,法名“洛登喜饶”(意为“智慧与光明”)。为求深造,他18岁时跟随叔父俄·罗丹喜饶前往印度,途经尼泊尔,历时三年抵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在那烂陀寺,他师从印度高僧阿底峡的弟子、大班智达菩提萨埵,系统学习了《现观庄严论》《入中论》等大乘佛教核心论典,以及因明学、声明学(语言学)、医方明等“五明”知识。 在印度的17年间,洛登喜饶不仅精通了梵文与佛教义理,还与印度学者辩论数十次,均以深厚学养取胜,被印度佛教界尊为“班智达”(学者)。他意识到,藏地佛教经典翻译存在诸多错漏,且缺乏系统整理,遂立志返回西藏后革新译经事业。 二、译经事业:系统化与精准化的革新 公元1092年,33岁的洛登喜饶携带数百部梵文佛经返回西藏,定居于桑浦寺(由其叔父俄·罗丹喜饶创建,位于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开始了长达17年的译经工作。他的译经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纠正旧译,统一译例** 此前藏地译经多凭译者主观理解,同一术语常有多种译法,导致义理混淆。洛登喜饶参照印度那烂陀寺的梵文范本,对旧译经典进行逐一校订,如将《入中论》《集量论》等重要论典的译文修正,使其更贴合原义。他还制定了《藏文译经标准》,规范了梵文与藏文的对应词汇,明确了音译与意译的界限,为后世译经树立了标杆。 2、拓展译经范围** 洛登喜饶不仅翻译了大量大乘佛教论典,还首次将印度因明学的核心著作《量庄严论》《量抉择论》等完整译为藏文,填补了藏地因明学研究的空白。此外,他翻译的《医方明》典籍,对藏医药学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据记载,经他手译或校订的佛经达百余部,涵盖显宗、密宗、因明、医学等多个领域。 3、建立“译场制度”** 为保证译经质量,洛登喜饶在桑浦寺设立专门的译场,组织梵文专家、藏文学者、佛教义理师分工合作:梵文专家负责解读原文,藏文学者负责润色文字,义理师负责核对教义逻辑。这种分工明确的译场制度,极大提高了译经效率,成为后世藏地译经机构的典范。 三、桑浦寺的教育革新与噶当派的理论发展 洛登喜饶不仅是译经大师,更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继承叔父遗志,主持桑浦寺期间,将其发展为藏地最具影响力的佛教教育中心,被称为“藏地的那烂陀寺”。 1、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他将佛教典籍分为“显宗五部大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释量论》《戒律本论》《俱舍论》),制定了从基础到高深的阶梯式课程: - 初级阶段:学习藏文文法、因明入门(如《因明入正理论》); - 中级阶段:研习《戒律本论》《俱舍论》,掌握佛教伦理与宇宙观; - 高级阶段:深入《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探究大乘佛教的空性与菩提心思想。 这种体系化教育,使桑浦寺培养出数千名学者,其中不少人成为后世各教派的核心人物。 2、推动因明学的本土化** 洛登喜饶将印度因明学(佛教逻辑)与藏地实际结合,撰写了《因明辨析论》《量论摄义》等著作,用通俗易懂的藏地案例阐释抽象的逻辑理论。他提出“因明为佛法根基”的观点,认为通过逻辑推理才能真正理解佛教义理,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噶当派乃至后来格鲁派的“辩经”传统。 3、传承噶当派“道次第”思想** 洛登喜饶是阿底峡大师“菩提道次第”思想的重要继承者。他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基础上,撰写了《道次第摄要》,将修行路径概括为“下士道(追求人天福报)、中士道(追求解脱轮回)、上士道(追求成佛度众)”,强调循序渐进、从修心到修行的实践逻辑。这一理论后来被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进一步发展,成为藏传佛教修行的核心框架。 四、著作与思想遗产 洛登喜饶的著作涵盖译经注释、因明学、修行指导等领域,现存约30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 《梵藏对照词典》:首部系统的梵藏双语工具书,为后世译经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现观庄严论释》:对大乘佛教核心论典的权威注释,被誉为“理解般若思想的钥匙”; - 《修行次第论》:结合藏地修行者的特点,阐述了从发心到成佛的具体实践方法。 他的思想核心可概括为三点: 1、“学修并重”:反对空谈理论,强调“闻、思、修”一体,认为只有通过系统学习(闻)、逻辑辨析(思)、实践修行(修),才能真正证悟佛法; 2、“兼容并蓄”:虽属噶当派,但不排斥其他教派的合理思想,主张吸收印度佛教各派精华,形成更完善的理论体系; 3、“语言为工具”:重视梵文与藏文的语言学研究,认为精准的语言是理解佛法的基础,这一理念推动了藏地语言学的发展。 五、晚年与历史影响 洛登喜饶晚年仍坚持在桑浦寺讲学、译经,直至1109年圆寂,享年51岁。他的弟子遍布西藏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桑浦二贤”——恰巴·却吉僧格(因明学大师)与纳塘·贡噶坚赞(藏经整理专家),他们延续了其译经与教育事业。 洛登喜饶的影响跨越了时代与教派: - 从译经角度,他奠定了藏传佛教经典的权威版本,使西藏成为保存大乘佛教典籍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 从教育角度,桑浦寺的教学体系成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范本,影响持续至近代; - 从思想角度,他的“道次第”与因明学理论为格鲁派的形成提供了直接养分,宗喀巴曾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多次引用其观点,称其为“噶当派的中流砥柱”。 后世藏文史料《青史》《红史》均以大量篇幅记载其事迹,称他“以智慧之光照亮了雪域,使佛法如日中天”。如今,桑浦寺虽已不复当年盛况,但洛登喜饶的译经手稿与著作仍被西藏各大寺院珍藏,成为研究藏传佛教与西藏文化的重要文献。 俄·洛登喜饶的一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理性化”与“系统化”的缩影。他以严谨的译经、科学的教育、包容的思想,为西藏佛教文化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其贡献不仅限于宗教领域,更深刻影响了西藏的语言、教育、哲学等多个层面,成为雪域高原上永不褪色的“智慧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