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居中[宋][公元1059年-1123年]+像 河南省开封市人物 郑居中,字达夫,河南开封人。北宋宰相,宰相王珪的女婿。 早年进士及第,历任都官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出知和州、颍州,迁给事中、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中太一宫使兼侍读,累拜少师兼太宰。 宣和五年(1123年),去世,时年六十五,追赠太师、华原郡王,谥号文正。 以下是郑居中的生平介绍: ### 早期仕途与家族背景 - **出身与科举**:郑居中出生于1059年,是北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字达夫,出身官宦世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由此踏入仕途。 - **家族联姻**:郑居中是郑绅的族侄,同时他娶了前宰相王珪的三女儿为妻,这两门亲事对他的仕途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与皇室亲戚以及宰相家族的联姻,郑居中在朝廷中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为其仕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仕途的起伏 - **早期升迁**:崇宁年间,郑居中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家族背景,多次得到升迁,历任都官员外郎、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等职,后晋升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 **首次被贬**:郑居中自称是郑贵妃的堂兄弟,而当时郑贵妃刚由藩王府妾室入宫,正需依靠郑居中以巩固地位,郑居中遂因此得以接连晋升。后来,郑贵妃之父郑绅的门客祝安中上书涉及诽谤朝政,谏官弹劾时将郑居中牵连其中,他因此被贬为知和州,后调知颍州。 - **重回朝廷**:次年,郑居中恢复原职,并升任给事中、翰林学士。之后,他曾帮助蔡京复相,但后来因误会蔡京阻挠其担任知枢密院事,遂与蔡京交恶。 ### 朝中的重要角色 - **任职枢密院**: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郑居中任同知枢密院事。当时,郑贵妃已宠冠后宫,不再需要郑居中作为外戚支柱,便采纳宦官黄经臣的策略,以“外戚不宜执掌军政”为由,让其辞去实职,改授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兼侍读。大观三年(1109年)四月,郑居中再次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 - **参与礼仪编制**:大观四年(1110年),蔡京再度被罢相,郑居中自以为必得相位,但宋徽宗赵佶却察觉其野心而未予任用。其后,以郑贵妃被立为皇后需避外戚专权之嫌,郑居中被罢为观文殿学士,并参与《政和五礼新仪》编制。 - **再次掌权**: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郑居中再次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政和六年(1116年)五月,郑居中被拜为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当时蔡京总管三省政事,越发乱为改变法令制度,郑居中常常为此向皇帝进言,皇帝也讨厌蔡京专断,于是授任郑居中为少保、太宰,让他暗中监察蔡京。 ### 政治主张与作为 - **反对联金攻辽**:在北宋朝廷讨论是否与金国缔结“海上之盟”共灭辽国时,蔡京、童贯均力主此策,而郑居中则极力反对。他质问蔡京,认为不应轻易放弃宋辽百年和约,挑起战端会带来严重后果。后来,金国屡次击败辽国,王黼、童贯再次提议北伐,郑居中仍谏阻,主张不应趁他国危难兴兵,当待其自然衰亡,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 **整肃朝政**:郑居中执政期间坚守纲纪格令,阻止侥幸小人的进用,提拔长期得不到重用的官员,使得士大夫们对朝政清明充满期待。他丁母忧离职时,宋徽宗随即下诏起复原官职,一年后加少傅,守丧期满后,他以威武军节度使身份兼任佑神观使,继续在朝廷中发挥重要作用。 ### 晚年及去世 - **拒绝加封**:宋、金联合灭辽收复燕京后,朝廷欲加封郑居中太保,他却自陈无功而拒不受封,显示出他在荣誉面前的清醒认识。 - **去世与追赠**: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郑居中入朝时突发急症返家休养,数日后便去世了,时年六十五岁。他被追赠为太师、华原郡王,谥号为“文正”,宋徽宗还亲题墓表“政和寅亮醇儒宰臣文正郑居中之墓”。 ### 历史评价 - **正面评价**:郑居中在北宋朝廷中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从积极方面来看,他能够坚守一些原则,反对蔡京的专权和乱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衡的作用。他反对联金攻辽的主张,从长远来看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如果北宋朝廷能够听从他的建议,或许可以避免后来的靖康之变等一系列灾难。此外,他在执政期间整肃纲纪、提拔人才,也为朝廷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赢得了士大夫们的赞誉。 - **负面评价**:然而,郑居中也并非完全没有缺点。他早期依附蔡京,后来又与蔡京交恶,这种政治上的反复无常让人对他的人品和政治操守产生质疑。他通过与皇室和权贵联姻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也被认为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而且,他在朝廷中的权力争斗中,也难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