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从正

金元时期四大名医

张从正

张从正[宋][公元1156年-1228年,金元时期四大名医] 河南开封市兰考县人物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开封兰考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创立“攻邪派”(又称“攻下派”)著称,其学术思想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生平轨迹、学术体系、临床实践、著作传承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平轨迹:动荡时代中的医道求索
1. 早年经历与医道启蒙
张从正生于金代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时值宋金对峙,中原地区战乱频发,民生凋敝,疫病肆虐。其故乡考城地处黄河流域,水旱灾害与疾疫交替,底层百姓饱受病痛之苦,这为他日后投身医学埋下伏笔。

据史料记载,张从正出身于医学世家,祖父与父亲均为当地名医,尤擅治疗外感热病与急重症。他自幼随父学医,不仅研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更注重跟随父亲在民间行医,积累临床经验。青年时期,他已能独立诊治常见病,尤其对“邪气致病”的观察极为敏锐——他发现战乱中百姓多因饮食不节、外感风寒、情志郁结而发病,且病情往往急重,单纯滋补难以奏效。


2. 中年游历与医术精进
30岁后,张从正离开家乡,游历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一边行医,一边寻访名师。他曾拜当时名医刘完素(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创始人)的弟子学习,深受其“六气皆从火化”理论启发,但并未盲从,而是结合自身实践提出新见解。

在游历期间,他目睹了金代统治下的社会动荡:官府腐败导致灾荒频发,百姓“饥饱劳役,喜怒不节”,疾病多为“邪实”之证。他曾在河北治疗一场大规模瘟疫,当地医生多用温补方药,疗效甚微,而他采用“攻下”之法(如泻下、发汗、催吐),竟使多数患者转危为安。这一经历让他坚定了“治病先去邪”的思路,逐渐形成独特的诊疗风格。


3. 晚年著述与学术定型
50岁后,张从正定居开封(金代称南京),因医术高超被金宣宗征召为太医院御医。但他性格耿直,不满太医院因循守旧的风气,尤其反对权贵滥用补药的陋习,任职仅一年便托病辞归,回到民间行医。

晚年的张从正专注于总结毕生经验,收弟子麻九畴、常仲明等,与其共同整理医案、撰写著作。他在开封设馆授徒,讲学论道,将“攻邪”思想系统化。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年),张从正病逝于故乡考城,享年72岁。临终前,他仍叮嘱弟子:“医之道,在于救急济危,勿为虚名所累,勿为私利所惑。”


二、学术体系:“攻邪派”的理论基石
张从正的学术思想以“攻邪”为核心,主张“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并结合临床实践发展而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病因观:三邪致病论
他将致病因素归纳为“天、地、人”三类:
天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多从外侵入人体;
地之邪:水、土、饮食不节(如饥饱、生冷、油腻),多从口而入;
人之邪: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由内而生。

他强调:“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认为疾病的本质是“邪实”,治疗的关键在于“祛邪”,而非盲目“补虚”。


2. 治疗原则:攻邪以扶正
张从正提出:“邪去则正安”,主张通过祛除邪气来恢复正气,反对不分虚实滥用补药。他指出,当时医界存在“畏攻喜补”的陋习,权贵富商动辄服用人参、鹿茸等温补药物,反而导致“邪留体内,病根深固”。他曾尖锐批评:“补者,补其不足也,若邪气未去而补之,是助纣为虐也。”

3. 治法体系:三法赅尽之
他将临床治法概括为“汗、吐、下”三法,认为此三法可涵盖所有祛邪手段:
汗法:通过发汗祛除表邪,适用于外感风寒、热病初起等,不仅包括服药发汗,还包括针灸、热敷、蒸浴等;
吐法:通过催吐排除上焦邪气,适用于痰涎壅盛、食积胃脘、中风昏迷等,常用瓜蒂、藜芦等药物;
下法:通过泻下清除下焦实邪,适用于便秘、腹水、瘀血等,包括通便、逐水、破血等。

他强调“三法”并非孤立,需根据病情灵活搭配,如“先吐后下”“汗下并用”等。同时,他也不排斥其他治法,认为针灸、推拿、食疗等均可作为辅助,但核心始终是“攻邪”。


三、临床实践:胆大心细的诊疗风格
张从正行医以“胆大、心细、法活”著称,尤其擅长治疗急危重症,其医案中多有起死回生的记载:

1. 胆识过人,善用峻药
他不惧使用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甘遂、芫花等,认为“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药物不引起强烈反应,重病难以痊愈)。曾有一患者因暴食后昏迷,当地医生不敢用药,张从正诊断为“食积阻塞胃脘”,当即用瓜蒂散催吐,患者吐出大量食物后苏醒,再用泻药清理肠道,数日后痊愈。

2. 注重辨证,反对盲从
他强调“辨证为先,攻邪有度”,并非所有疾病都用攻法。若患者确属“虚证”,他也会用补药,但主张“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例如,他曾治疗一名长期腹泻的患者,先以止泻药治标,待腹泻缓解后,用攻下法清除肠道积滞,最后用健脾药调理,体现了灵活辨证的思路。

3. 结合情志,心理疗疾
张从正重视“七情致病”,常采用心理疗法配合药物。据《儒门事亲》记载,一女子因丈夫去世过度悲伤而失明,他故意激怒她,使其大哭,随后用药物调理,竟使视力恢复。他解释:“悲则气结,怒则气散,结散则目明。”这种“以情胜情”的疗法,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实践。


四、著作传承:《儒门事亲》的学术价值
张从正的学术思想主要收录于《儒门事亲》一书,该书由其弟子麻九畴、常仲明整理而成,共15卷,是金元时期中医理论的重要典籍。

1. 内容特点
医论与医案结合:书中既有“攻邪论”“三法六门”等理论阐述,又收录了大量临床医案,如治疗中风、癫狂、疫病等的具体案例,展现了“攻邪”理论的实践应用;
批判与创新并存:书中对当时医界的弊端多有批判,如反对滥用补药、抨击巫术治病等,同时提出“养生当顺自然”“饮食有节”等观点,强调预防为主;
语言通俗,注重实用:不同于传统医书的晦涩,该书语言直白,案例具体,甚至记载了药物炮制、针灸穴位等细节,便于民间医生学习。

2. 流传与影响
《儒门事亲》在元代即广为流传,明清时期被收入《四库全书》,成为中医必读典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次引用其观点,清代名医徐大椿也推崇其“攻邪”思想,称“子和之书,诚医林之劲旅也”。


五、历史影响:超越时代的医学启示
张从正的“攻邪派”与刘完素的“寒凉派”、李杲的“补土派”、朱震亨的“滋阴派”并称为“金元四大家”,共同推动了中医从经典阐释向临床创新的转型,其影响体现在:

1. 打破温补桎梏,丰富治疗手段
在他之前,中医界长期存在“喜补恶攻”的倾向,尤其在权贵阶层中,补药被滥用。张从正以“攻邪”理论挑战这一陋习,提醒医者重视邪气的危害,为急重症、疑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 强调实践,推动中医规范化
他注重医案记录与经验总结,《儒门事亲》中的“辨证-立法-处方”模式,为中医临床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其“三法”虽看似简单,却蕴含“知常达变”的智慧,至今仍是中医治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张从正的“祛邪”思想与现代医学“清除病因”的理念不谋而合,其对饮食、情志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也与现代预防医学、心身医学相呼应。当代中医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急腹症等时,仍常借鉴其“汗吐下”三法的思路。


结语
张从正的一生,是为中医创新而奋斗的一生。他以“攻邪”破局,用胆识与智慧挑战传统,其理论不仅是医学思想的突破,更体现了“实事求是、为民解痛”的医者担当。如今,兰考县仍保留有“张子和故里”碑,其“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理念,仍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评:“从正之学,虽偏于攻伐,然其大旨,亦为救时之弊,不可废也。”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5 11:59
上一篇:信陵君魏无忌下一篇:张玉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西汉开国智囊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中国哲学史家
民国十大才女
著名爱国将领
金元时期四大名医
重要道教人物
金元时期四大名医
金元时期四大名医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