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吴永学

通许县人物

吴永学[公元1897年-1946年] 河南开封市通许县人物
吴永学,通许县东栗岗村人。1945年,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于伯奇到东栗岗村开展工作,动员组织群众起来向地主恶霸开展清算与减租减息斗争,并发动组建"农民互助会",吴永学担任会长。领导贫苦百姓开展扒铁路、割电线、筹粮草、收送情报、抬担架、保护伤病员等工作,为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1946年5月的一天夜里,对互助会积恨已久的反动地主暗中勾结国民党反动武装,秘密窜到东栗岗村,将吴永学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绑架到村子南地。在百般折磨和残酷毒打下,他们宁死不屈,被活活打死。
### 吴永学(1897年-1946年):豫东抗日英烈与地方民主先驱

吴永学,1897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抗日战争时期豫东地区著名的抗日志士、地方民主政权的积极建设者。他一生致力于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最终在1946年的国共内战初期为保护群众利益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对家国与人民的忠诚。


#### 一、早年经历与思想觉醒(1897-1937)
吴永学的出生地通许县位于豫东平原,清末民初时期饱受封建剥削与战乱之苦。他家境贫寒,幼年仅读过两年私塾,便因父亲病逝、家庭负债被迫辍学,随母亲务农。少年时期的吴永学目睹了地主豪强对农民的压榨、官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军阀混战给家乡带来的破坏,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不公社会的愤懑与对底层民众的同情。

20岁时,吴永学为求生计,曾在开封府一家杂货铺当学徒,期间接触到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店员。他们秘密传阅《新青年》《向导》等刊物,讨论国家前途与民众命运。吴永学虽识字不多,但通过他人讲解逐渐明白:“百姓受苦不仅是因为穷,更是因为世道不公,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推翻旧制度。”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投身革命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7年,北伐军进驻河南,通许县成立了农民协会,吴永学积极参与农协活动,组织乡亲抗租抗税,成为当地农运骨干。但随着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工农运动,农协被迫解散,吴永学因被地主告发“聚众闹事”,不得不逃离家乡,辗转于豫东、皖北一带,以打短工、做挑夫为生。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让他深刻认识到:没有武装力量保护,民众的反抗终将失败。


#### 二、抗日烽火中的斗争(1937-1945)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迅速南侵,豫东地区很快沦陷。1938年6月,日军攻占通许,烧杀抢掠,仅县城周边就有数百名平民遇害,吴永学的家乡也未能幸免,其堂弟在日军“扫荡”中被杀害,房屋被烧毁。国仇家恨交织,吴永学毅然放下锄头,号召乡亲们:“鬼子占了咱的地,杀了咱的人,不能等死!拿起家伙跟他们干!”

##### 1. 组建抗日武装,保卫家乡
1938年秋,吴永学联络当地18名热血青年,以两把土枪、十余把大刀为武器,成立了“通许抗日自卫队”,自任队长。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通许与杞县交界的芦苇荡、沙岗地带开展游击战:袭击日军运输小队、破坏公路桥梁、解救被抓壮丁。1939年春,自卫队在一次伏击战中缴获日军3支步枪和一批弹药,队伍逐渐扩大到50余人。

此时,中共领导的豫东抗日根据地正在发展,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豫东后,积极联络地方抗日武装。1939年夏,吴永学经地下党员介绍,与新四军取得联系。他接受了“团结一切力量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将自卫队改编为“通许县抗日游击大队”,接受新四军指挥。吴永学主动学习游击战术与群众工作方法,提出“抗日不分党派,保家不论贫富”的口号,吸纳地主家的开明子弟、知识分子加入队伍,使大队规模扩大到300余人。

##### 2. 建立抗日政权,保障民生
1940年,通许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吴永学当选为县参议会参议员兼农救会主任。他深知民众是抗日的根基,提出“抗日不忘民生”的工作方针:
- 推行“减租减息”政策:规定地主向佃农收租不得超过年产量的30%,取消高利贷,受到农民热烈拥护;
- 组织互助组:发动群众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在灾年开展互济互助,避免因饥荒导致民众逃亡;
- 创办抗日小学:在根据地内开设5所小学,免费招收儿童入学,既教文化知识,也讲抗日道理,培养了一批少年抗日宣传员。

吴永学作风朴素,常穿打补丁的衣服,与农民同吃同住,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吴大哥”。有一次,他发现一名战士擅自拿了老乡的鸡蛋,当即召开全队大会,让战士当众道歉并赔偿,还说:“咱们是抗日的队伍,要是欺负老百姓,跟鬼子有啥区别?”这种严明的纪律使抗日武装与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

##### 3. 坚持敌后斗争,屡建奇功
1941年至1943年,日军对豫东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国民党顽固派也趁机制造摩擦。吴永学率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
- 1942年冬,日军包围通许西南的常庄,吴永学利用地道掩护群众转移,自己带领10余名战士阻击日军,激战竟日,成功牵制敌人,使全村百姓脱险;
- 1943年春,为打破日军经济封锁,他组织“武装工作队”潜入日伪据点,夺取3船粮食,分给受灾群众,被称为“雪中送炭”;
- 1944年,配合新四军主力发动“夏季攻势”,拔除通许境内3个日伪炮楼,俘虏伪军8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

在抗日斗争中,吴永学逐渐从一名朴素的爱国者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1944年秋,经新四军豫东地委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跟着共产党,干到底”的誓言。


#### 三、解放战争初期的牺牲(1945-1946)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通许县群众欢欣鼓舞,吴永学主持召开全县抗日胜利庆祝大会,提出“建设新通许”的口号,组织群众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房屋、学校,恢复农业生产。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为抢夺胜利果实,迅速调集军队进攻豫东解放区,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同年8月,国民党军一个团进驻通许,勾结当地还乡团,疯狂反攻倒算,抓捕抗日干部和进步群众。吴永学按照县委指示,留在根据地组织群众坚壁清野,保护粮食和物资,同时掩护县委机关转移。8月15日,还乡团头目带领100余名武装人员包围了吴永学所在的吴庄村,声称“交出吴永学,可保全村平安”。

为保护乡亲,吴永学主动走出隐蔽处,怒斥还乡团:“我吴永学抗日光明磊落,要杀要剐冲我来,不准伤害百姓!”他被押至通许县城,国民党军对其严刑拷打,逼问县委和武装人员的下落,吴永学始终坚贞不屈:“我是共产党员,宁死不当叛徒!”8月20日,吴永学被敌人押至县城南门外刑场,临刑前高呼:“共产党万岁!人民必胜!”年仅49岁。

吴永学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其遗体安葬在村西的沙岗上。1947年通许县重新解放后,县委为他举行了追悼大会,追授“抗日民族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并将吴庄村改名为“永学村”,以志纪念。


#### 四、历史影响与精神传承
吴永学的一生,是近代中国农民觉醒并投身革命的典型缩影。他出身底层,却始终以家国大义为先,从自发反抗到自觉革命,从保卫家乡到追求民族解放,用行动诠释了“匹夫有责”的担当。他在抗日斗争中展现的军事智慧与组织能力,为豫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民生、心系群众的作风,成为当地干部学习的榜样。

如今,通许县建有“吴永学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使用过的大刀、油灯等遗物,以及记载其事迹的文献资料。每年清明,当地群众和中小学生都会前往祭扫,缅怀这位为家乡解放牺牲的英雄。吴永学的精神,正如纪念馆题词所言:“为民族解放舍生取义,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英名永垂豫东大地。”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6 14:55
上一篇:宋桂玲下一篇:王玉真
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落马官员
海南进士
北京大学校长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
清藏书家、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公元1900年-1985年] 江苏省南京人物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中国科学院院士
翁源人物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开国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宁县烈士
开国少将
少帅张学良的原配妻子
郁达夫的原配夫人
章草专家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江苏铜山革命烈士
著名的军事家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民国藏书家、文献学家
我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之一
革命烈士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政治工作领导人和优秀指挥员
中国新史学派奠基人
原盘山县县志馆馆长
扎赉特旗人物
通许县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