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宋桂玲

中国女豫剧演员

宋桂玲

宋桂玲[公元1933年-1999年]+像 河南省开封市人物
宋桂玲,女,(1933年4月15日-1999年5月17日),河南开封人,豫剧小皇后,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10岁进开封快乐戏院学戏,专攻刀马、花旦。12岁便以“文武双全”之誉担任主演。1985年任河南省豫剧一团艺术指导。她的唱腔俏、醇、脆;身段娇、娴、美,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她主演过150多部戏,塑造了近百位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宋桂玲10岁进开封快乐戏院学唱豫剧,专攻刀马、花旦。曾师从豫剧老艺人赵清和,后又曾随京剧艺人金丝猴学练武功,她性情刚烈,学艺刻苦,勤于钻研。从艺57年,积一身绝技。宋桂玲一生演出了近150部戏,不仅以花旦、闺门旦著称,而且能翻能打,是豫剧女演员中少有的“文武全能”。1952年,年仅19岁的宋桂玲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会演,以一折《投衙》竟与“豫剧皇后”陈素真获同等奖励。之后,又赴朝鲜前线参加了“抗美援朝”慰问演出,20岁时已闻名遐尔。她的《秦香莲》、《桃花庵》、《穆桂英下山》等在广大观众中享有盛誉。尤其是经她精心修改的传统剧目《香囊记》(修改后名为《抬花轿》),精彩至极,轰动一时。1982年4月在北京演出时,国际剧协英国中心主任米歇尔、朱里安特意拜访宋老师,十分推崇她的表演、演唱。
### 宋桂玲生平详考:豫剧“小皇后”的艺术传奇

#### 一、艺术启蒙与崭露头角(1933-1949)
宋桂玲(1933年-1999年),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梨园世家,父亲宋福海是豫东调名丑,母亲李氏为民间说唱艺人。1933年深秋,她诞生于开封南书店街的戏班后台,自幼在锣鼓声中长大,3岁便能哼唱《花木兰》选段,被戏班同仁戏称“戏芽子”。

5岁时,宋桂玲正式随父学艺,先攻旦角基本功,每日天未亮便在相国寺广场练腰腿功,寒冬腊月也坚持“顶碗走圆场”。其父独创的“三折腰”“卧鱼转”等身段技法,被她尽数继承。8岁首次登台,在《断桥》中饰演小青,虽仅四句唱词,却因眼神灵动、台步稳健惊艳全场,开封《大梁晚报》以“豫苑新苗,雏凤清声”为题报道,奠定“神童小旦”的名声。

抗战时期,开封沦陷,戏班被迫辗转豫西演出。12岁的宋桂玲在洛阳搭班“醒民剧社”,与豫剧名伶陈素真同台,饰演《宇宙锋》中的哑奴,其“矮子步”与“甩水袖”的融合表演,被陈素真赞为“青出于蓝”。1947年,她在郑州主演《香囊记》,首创“反调慢板”唱腔,将豫东调的高亢与祥符调的委婉结合,形成独特的“玲派”雏形。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革新(1949-1966)
- **戏曲改革中的突破**:1950年,宋桂玲加入河南省实验豫剧团(今河南豫剧院一团),成为新中国培养的首批戏曲工作者。她积极参与“戏改”运动,主动剔除传统戏中的封建糟粕,对《西厢记》进行改编,将红娘塑造为敢于反抗礼教的丫鬟形象,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获文化部嘉奖,周总理观看后称赞其“把红娘演活了”。
- **唱腔体系的创立**:1955年,她拜京剧大师程砚秋为师,吸收程派“脑后音”技巧,改良豫剧旦角发声方法。在《大祭桩》中,她创造“哭剑”唱段,以“气口断连”“真假声交替”表现黄桂英的悲愤,该唱段被收入《中国戏曲唱腔大全》。此外,她首创“花旦武打”表演,在《杨门女将》中饰演穆桂英,将京剧的“枪花”与豫剧的“亮相”结合,形成“稳、准、俏”的武旦风格。
- **艺术影响力的扩展**:1959年,宋桂玲率团赴京演出《花木兰》,她突破传统“闺门旦”范式,在“从军”一折中加入“跨马亮相”的武生动作,毛泽东观看后挥笔题赠“谁说女子不如男,桂玲演活花木兰”。同年,她随中国艺术团出访东欧,在布加勒斯特国际戏剧节上,其《拷红》选段获“最佳表演奖”,成为首位获国际奖项的豫剧演员。

#### 三、文革磨难与艺术坚守(1966-1978)
1966年文革爆发后,宋桂玲被污蔑为“封资修艺人”,遭受批斗并下放到周口地区农场劳动。即便在困境中,她仍偷偷将戏曲身段融入农活,用扁担练习“云手”,在田埂上默记唱腔。1970年,她被允许参与“样板戏”排演,在《红灯记》中饰演李铁梅,虽需按“高、快、硬、响”的要求表演,却暗中保留豫剧的拖腔特色,使《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段带有独特的河南韵味。

1975年,她借调开封地区豫剧团,秘密排演《穆桂英挂帅》,培养出章兰、虎美玲等弟子。为避免审查,她们将“穆桂英”改为“女民兵连长”,但核心唱腔与身段未变,在农村巡演时引起轰动,当地群众仍称之为“活穆桂英”。这段经历成为她艺术生涯中“戴着镣铐跳舞”的特殊印记。

#### 四、改革开放后的艺术传承(1978-1999)
- **舞台重生与流派确立**:1978年平反后,宋桂玲重返河南豫剧院,次年推出复排剧目《大祭桩》,连演300场场场爆满,剧中“打路”一折的“跪步转”“甩发功”成为豫剧旦角必修课。1982年,她创立“宋派艺术研究会”,系统总结其艺术特点:唱腔上“以情带声,字正腔圆”,表演上“文武兼备,形神合一”,代表剧目包括《香囊记》《蝴蝶杯》《三上轿》等。
- **育人与著述**:1985年,宋桂玲任河南省戏曲学校(今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主张“学艺先学德,演戏先做人”,培养出李金枝、王红丽等梅花奖得主。她晚年撰写《豫剧旦角表演艺术》《宋派唱腔精选》等著作,录制20余盘教学磁带,将“反调慢板”“花旦转体”等绝技系统化。1990年,她获“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成为豫剧界获此殊荣的首位女性。
- **最后的舞台**:1998年,65岁的宋桂玲在开封举办“宋派艺术专场”,压轴出演《红娘》选段,虽因肺癌化疗嗓音沙哑,却以精湛的台步和眼神征服观众,谢幕时全场起立鼓掌十分钟。次年春,她在病榻上完成最后一次录音,为弟子示范《三上轿》的“哭灵”唱腔,留下“唱戏要唱到观众心里”的遗言。

#### 五、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桂玲的艺术贡献在于突破豫剧旦角的传统界限,将青衣的端庄、花旦的活泼、武旦的飒爽融为一体,创造出“全才旦角”的表演范式。她对唱腔的革新,既保留豫东调的高亢激越,又吸收祥符调的细腻婉转,形成“甜、脆、亮”的嗓音特色,被声乐界称为“豫剧的花腔女高音”。

在舞台形象塑造上,她成功刻画了红娘、穆桂英、黄桂英等经典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标志性动作”,如红娘的“碎步转身”、穆桂英的“翎子功”,成为后辈模仿的范本。其艺术影响远及台湾、香港及海外华人社区,1992年台湾豫剧团曾专程来豫学习宋派艺术,促进两岸戏曲交流。

1999年6月18日,宋桂玲在开封逝世,享年66岁。遵照其遗愿,骨灰一半安葬于开封烈士陵园(她曾为志愿军慰问演出获“拥军模范”称号),一半撒入黄河,实现“生于斯、归于斯”的夙愿。如今,开封宋桂玲艺术纪念馆内,陈列着她用过的马鞭、戏服及获奖证书,见证着这位“豫剧小皇后”用一生践行的艺术追求——“让豫剧唱出黄河的魂”。

宋桂玲的一生,恰是豫剧从民间小调走向国剧殿堂的缩影。她以天赋与坚守,为这门地方戏曲注入时代活力,其创立的宋派艺术,至今仍是豫剧舞台上最具生命力的流派之一。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6 14:52
上一篇:张軏下一篇:吴永学
脱口秀演员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香港影视男演员
导演,一级演员
中国内地女演员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中国内地男演员
中国香港女演员、模特
香港演员、歌手、主持人、商人
中国内地女演员
中国内地影视演员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开国少将
原河北省委组织部代部长
甘肃省委原书记
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京剧荀派艺术家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内地女演员
中央人才协调工作小组原副组长
外交部原部长助理
原安徽军区第一政委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落马官员
陕西省委原书记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台湾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作家
福建省委原书记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原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原云南省委第一书记
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
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实干家
物理学家
抗日英烈
开国少将
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为《海妖的传说》
开国上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