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軏[明][公元1393年-1458年]: 河南开封市祥符区人物 张軏(1393年11月3日-1458年4月28日),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明朝将领、勋戚,河间王张玉之子,定兴王张辅之弟。 ### 张軏生平详考:从靖难勋贵到夺门功臣 #### 一、家族背景与早年经历 张軏(1393年-1458年),字叔大,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人,出身于明代初年显赫的军事世家。其家族发迹始于伯父张玉——靖难之役中的核心将领,官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后追封荣国公,谥号“忠显”。父亲张嗣,虽未及兄长战功卓著,却也凭借家族军功袭职锦衣卫千户,为张軏奠定了军旅起点。 作为将门之后,张軏自幼耳濡目染军事训练,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出生时,正值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朝廷对军勋子弟的培养尤为严苛。他16岁时按例入锦衣卫实习,凭借伯父张玉的旧部关照,历任校尉、百户,积累基层军事经验。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之役结束后,张家因“从龙之功”获封世袭爵位,张軏兄长张辅袭英国公,而他则以“勋臣旁支”身份调任府军前卫千户,开始独立领兵。 #### 二、永乐至宣德年间的军旅磨砺 - **永乐时期的边疆历练**:永乐七年(1409年),张軏随成国公朱能北征蒙古,初露锋芒。在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之战中,他率百骑奇袭鞑靼部落侧翼,斩获颇丰,获朱棣赐“忠勇校尉”勋阶。此后十年间,他先后参与五次北伐,从指挥佥事累迁至都指挥同知,尤其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忽兰忽失温之战中,率部击溃瓦剌骑兵,亲手斩杀敌将孛罗帖木儿,受到成祖手书嘉奖。 - **交趾平叛与职务变迁**:永乐末年,交趾(今越南北部)叛乱频发,张軏随兄长张辅南下平叛。宣德元年(1426年),他在昌江保卫战中坚守孤城三月,击退黎利叛军主力,因功升都指挥使,掌交趾都司事。宣德三年(1428年)明朝放弃交趾,张軏率残部撤回,改任山西行都司都指挥使,镇守大同,负责抵御瓦剌南下。 #### 三、正统朝的政治漩涡与军事沉浮 - **入掌禁军与王振纠葛**:正统四年(1439年),张軏因“勋戚旧臣”身份被调回京师,任锦衣卫指挥使,掌诏狱。此时宦官王振渐掌大权,张軏初期采取合作态度,曾按王振意旨构陷户部尚书刘中敷,因此获封奉天翊卫宣力武臣。但他深知宦官专权之害,暗中保护过御史李俨等直臣,形成“外顺内距”的复杂立场。 - **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张軏时任神机营提督,虽极力反对仓促出兵,却被王振斥为“畏敌怯战”。出征途中,他多次建议加强后卫防御,均未被采纳。土木堡之变时,张軏率神机营残部突围,身中三箭仍坚持断后,最终仅带数十骑逃回北京,其长子张瑾在此战中阵亡。 #### 四、景泰年间的蛰伏与观望 - **北京保卫战的角色**:英宗被俘后,郕王朱祁钰监国,张軏与于谦、石亨等共同筹划北京防务。他主动请缨守西直门,在十月八日的激战中,以“火器梯次射击”战术击退也先主力,保住城门不失。景泰帝即位后,论功封他为怀宁伯,食禄千石,但因其是“英宗旧臣”,始终未获核心兵权,改掌右军都督府事。 - **储位之争的立场**:景泰三年(1452年),景泰帝废太子朱见深(英宗子),立己子朱见济为储。张軏虽受景帝封赏,却私下联络太常寺卿许彬等,暗中保护朱见深,为此与权臣于谦产生嫌隙。他曾借灾异上书“请复储位以安天意”,被景帝驳回,自此称病居家,实则静观时局变化。 #### 五、夺门之变的核心策划与功过 - **密谋复辟的关键人物**: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石亨、徐有贞等密谋拥戴英宗复位,首先联络的便是张軏。作为锦衣卫指挥使,他掌握京城布防图和宫门钥匙,且与南宫(英宗软禁处)守卫有旧。正月十六日夜,张軏率家兵百人控制东华门,接应石亨所部入宫,亲自砸开南宫门锁,扶英宗登奉天殿。史载其“袖藏铁锤,身先士卒,宫卫皆不敢挡”,是夺门之变的实际执行者。 - **复辟后的权势巅峰**:英宗复位后,论功封张軏为太平侯,食禄三千石,赐丹书铁券,其子孙世袭侯爵。他晋掌左军都督府,兼领锦衣卫,权倾一时。在“清算景泰旧臣”过程中,他虽参与构陷于谦,但力保吏部尚书王直等贤臣,为稳定朝局留有分寸。 #### 六、晚年结局与历史评价 - **病逝与追赠**:天顺二年(1458年)六月,张軏因箭伤复发去世,享年65岁。英宗辍朝三日,追赠裕国公,谥号“勇襄”,并命工部为其修建墓园于北京西山,与伯父张玉、兄长张辅墓葬相邻,形成“张家三忠墓”格局。 - **功过争议**:《明史》评价张軏“勇决有父风,然依附权宦,参与夺门,虽有定策功,终难掩投机之嫌”。他的一生折射出明代勋贵的生存智慧:既凭借军功立足,又需在皇权更迭中站队。其反对联蒙、保卫北京的功绩与参与构陷忠良的污点并存,成为研究明代中期政治军事的典型个案。 #### 附:张軏家族延续 张軏之子张瑾袭太平侯,成化年间掌前军都督府,曾参与平定荆襄流民起义。其孙张崙在正德年间因“外戚身份”(娶孝宗皇后之妹)晋公爵,家族权势延续至明末。祥符张氏作为开封籍将门代表,自靖难至崇祯朝绵延260余年,张軏实为其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