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玄[五代十国][公元847年-959年] 河南开封市兰考县人物 李哲玄,字静修,男,号守中子,唐河南道陈留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人。李哲玄生于唐代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二十七日,幼年聪敏异常,诵读不忘,15岁场试中选,旋登进士第。 李哲玄,字静修,号守中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道教人物,唐河南道陈留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他生于唐代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二十七日,卒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八月十二日,享年115岁。李哲玄一生淡泊名利,钟情于道家修行,对崂山道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生平事迹颇具传奇色彩。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 幼年聪慧,弃仕从道 李哲玄幼年时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诵读诗书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15岁时,他参加科举考试并顺利中选,随后又登进士第,在当时可谓是少年得志,前途一片光明。然而,李哲玄生性喜好清淡,对仕途名利并无太多眷恋,反而对道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厌倦世俗的纷扰,一心向往道家的清净无为,于是毅然舍弃了令人羡慕的仕途,踏上了云游四方的道路,致力于访求至道。 在云游期间,李哲玄历经艰辛,四处寻觅名师高人,但多年来始终未能得偿所愿。不过,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始终坚守着最初的志向,从未动摇过对道家真理的追求。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遇到了罗浮道士,遂跟随其进入罗浮山,潜心修行多年。在罗浮山的岁月里,李哲玄刻苦钻研道家经典和修行之法,深得道家玄妙,为其日后的道教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东游崂山,筑庵修行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李哲玄东游海岛,来到了崂山。崂山壮丽的山海奇观让他流连忘返,他深知此处乃是修行布道的绝佳之地,于是决定留居于此。他与张道冲、郑道坤、李志云、王志诚等志同道合的道士相识,彼此志趣相投,交往甚密。 李哲玄在现今太清宫的位置修筑了一座茅庐,名为“三皇庵”,用以供奉三皇神像。从此,他便在此处隐居,专心养真修道,过着清修的生活。“三皇庵”虽为茅庐,却成为了李哲玄修行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传播道家思想的起点。在崂山的岁月里,他一边潜心修行,一边向周围的信众宣扬道家的教义和理念,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听道求法,崂山的道教氛围也因此日益浓厚。 ### 结交同道,弘扬道法 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道人刘若拙从四川来到崂山。刘若拙同样是一位有道之士,李哲玄与他相谈甚欢,两人在道家理念和修行方法等方面有着诸多共鸣,彼此极为投合。刘若拙后来在太清宫东南山前建一草庵,内供老子像,潜心修行。李哲玄与刘若拙时常交流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了崂山道教的发展。 在与刘若拙等道士的交往中,李哲玄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家学说,同时也积极将道家的智慧传递给更多人。他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出道家的清净、淡泊与善良,让更多人领略到了道家文化的魅力。在李哲玄等人的影响下,崂山逐渐成为了道家修行的重要圣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道士和信众前来。 ### 敕封真人,誉满道门 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李哲玄的道学修养和修行事迹早已声名远扬,他应召前往京城。在后周朝廷,他以深厚的道家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尊崇,被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他个人修行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提升了他在道教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获得封号后,李哲玄并未留恋京城的繁华,而是选择回归崂山,继续他的修行生活。回到崂山后,他依旧居住在山庵之中,每日以阅读《黄庭经》为常事,保持着清修的生活方式。他将朝廷的册封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更加努力地弘扬道家文化,传播道教教义。他以“道化普济真人”的身份,吸引了更多信徒前来求道问法,崂山道教在他的推动下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终老崂山,遗泽后世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八月十二日,李哲玄在崂山与世长辞,享年115岁。他去世后,被安葬在太清宫东山之阳。李哲玄的一生,从年少弃仕到云游求道,再到崂山修行、受封真人,始终秉持着对道家信仰的执着和对清净修行生活的追求。 李哲玄对崂山道教的发展贡献巨大。他所创建的“三皇庵”,成为了崂山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了如今著名的崂山太清宫。太清宫拜斗台上至今仍留有刻石,记载着“本宫始祖李真人哲玄号守中子敕封道化普济真人于唐天祐元年甲子至本宫拜北斗于此”,这是对他历史地位的铭记和彰显。 他与刘若拙等道士的交往和传承,为崂山道教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发展根基。此后,崂山道教人才辈出,如邱处机等著名道士也曾到崂山布道,进一步弘扬了道家文化,而这一切都与李哲玄早期的开创和奠基之功密不可分。李哲玄以其长寿和高深的道学修养,成为了崂山道教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激励着后世无数道士和信众,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尤其是崂山地区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李哲玄作为五代十国时期来自河南兰考的道家杰出人物,以其独特的人生轨迹和卓越的道教贡献,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道家思想和修行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和研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