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卓嘎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卓嘎

卓嘎 西藏山南隆子县人物
卓嘎,女,藏族,1961年9月生,1996年7月入党,西藏隆子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村民,西藏自治区妇联副主席(兼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8年3月1日,卓嘎和妹妹央宗一起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10月19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重要回信精神,在回信发表一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10月19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事迹,授予她们“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2020年10月,卓嘎获得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卓嘎“七一勋章”。
卓嘎: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与守边卫国的巾帼典范

卓嘎,1961年出生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隆子县玉麦乡,藏族,中共党员,是“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也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她与妹妹央宗扎根祖国西南边陲玉麦乡,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赤子情怀,被誉为“雪域高原上绽放的格桑花”。


一、生于“三人乡”,与孤独为伴的童年
玉麦乡位于隆子县境东南部,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平均海拔3600米,辖区面积1976平方公里,与印度接壤,是中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之一。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气候恶劣,历史上的玉麦长期人迹罕至。

卓嘎的父亲桑杰曲巴是玉麦乡的第一代乡长。1960年,桑杰曲巴响应政府号召,带着家人从隆子县其他乡镇迁至玉麦,成为这里的首批定居者。次年,卓嘎出生时,整个玉麦乡仅有他们一户人家,加上后来出生的妹妹央宗和弟弟,全家三口人(后增至五口)撑起了一个乡的建制,玉麦也因此被称为“三人乡”。

卓嘎的童年几乎与雪山、森林、牦牛为伴。玉麦全年有半年时间被大雪封山,通往外界的山路崎岖难行,最艰险的路段需要攀爬悬崖、蹚过冰河。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要从百公里外的县城背运,煤油、盐巴更是奢侈品。卓嘎从小就跟着父亲放牧、巡边,学会了骑马、辨认山路,也记住了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玉麦是我们的家,中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

在那个没有学校的年代,父亲就是卓嘎的老师。桑杰曲巴用藏汉两种文字教女儿们写“中国”“玉麦”,给她们讲解放军保卫边疆的故事,告诉她们:“我们住在这里,就是在为国家守边。”这些话语像种子一样埋在卓嘎心里,让她从小就明白,守护玉麦不仅是生活所需,更是一种责任。


二、接过父亲的马鞭,把家安在边境线上
1980年,卓嘎20岁时,弟弟因不堪玉麦的艰苦,随亲戚离开了家乡,前往条件较好的县城生活。不久后,父亲桑杰曲巴身体渐衰,巡边的脚步越来越蹒跚。看着父亲日渐佝偻的背影,卓嘎主动提出:“阿爸,以后我跟你一起巡边。”

从那天起,卓嘎接过了父亲的马鞭和巡边手册。每月,她都会和父亲一起,带着糌粑、酥油,牵着马走进茫茫林海。巡边的路线长达数十公里,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蹚过冰冷的溪流,有时还会遇到狗熊、野狼等野兽。有一次,她们在暴风雪中迷失方向,父女俩靠马背上的干粮和雪水坚持了三天三夜,才找到返回的路。卓嘎的手和脚冻得溃烂,却咬着牙说:“只要能看到界碑,就值了。”

1985年,卓嘎嫁给了同是牧民的巴桑次仁。当时,巴桑次仁的家人希望他婚后搬到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但卓嘎坚定地说:“我不能走,玉麦需要人守。”巴桑次仁被妻子的执着打动,决定入赘卓嘎家,成为玉麦的新成员。婚后不久,卓嘎怀孕了,但她仍坚持和父亲、丈夫一起巡边。有一次巡边途中动了胎气,她强忍疼痛,直到完成任务才回到家,险些危及生命。

1988年,父亲桑杰曲巴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拉着卓嘎和妹妹央宗的手,指着墙上的中国地图说:“你们要记住,玉麦是中国的土地,你们要像守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它。”父亲的遗愿成了卓嘎姐妹的誓言。此后,卓嘎作为大姐,带着妹妹央宗(后来央宗也嫁给了一位愿意留下的牧民)和各自的丈夫,继续承担起守边的责任。她们把家安在离边境最近的放牧点,家里的帐篷就是移动的哨所,羊群走到哪里,国旗就插到哪里。


三、用脚步丈量国土,让国旗在边境飘扬
卓嘎和妹妹央宗的守边,不是简单的放牧,而是带着明确的使命——巡逻边界、维护界碑、向放牧的群众宣传国家主权。

玉麦乡的边境线上,有许多历史形成的传统放牧点,也是中国领土的重要标志。卓嘎姐妹每天都会赶着羊群到这些地方放牧,既是生产,也是巡逻。她们随身携带的除了干粮,还有一本“巡边日志”,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天的路线、遇到的情况、界碑的状态。遇到风雪天气,日志上的字迹被冻得模糊,她们就用身体焐热钢笔再写。

上世纪90年代,曾有外方人员试图越过边界线,在玉麦境内搭建帐篷。卓嘎发现后,立刻带着妹妹和丈夫赶到现场,用藏语和汉语严正声明:“这里是中国的地方,你们必须离开!”对方仗着人多,态度嚣张,卓嘎毫不畏惧,一边与之周旋,一边让丈夫骑马向县里报告。最终,在解放军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外方人员被驱离。事后,卓嘎在事发地点插上了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她说:“国旗在,就代表这里是中国的土地。”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玉麦是中国的领土,卓嘎姐妹坚持在放牧点、路口、房屋顶上悬挂国旗。每年国庆节,她们都会带着孩子们手工缝制国旗,虽然针脚歪歪扭扭,但颜色鲜红、五颗星醒目。在玉麦的雪山间,这面国旗成了最耀眼的风景,也成了周边牧民心中“家与国”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麦的条件逐渐改善。2001年,政府修通了通往玉麦的公路,结束了大雪封山时与世隔绝的历史;2011年,玉麦乡建立了学校、卫生院,陆续有其他家庭搬迁而来,人口增至20多户、60多人。但卓嘎没有离开,她当选为玉麦乡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特色养殖、生态旅游,同时继续坚持巡边。她说:“条件好了,更要守好边,不能忘了过去的苦,也不能丢了国家的土。”

有一次,卓嘎在巡边时不慎从马背上摔落,造成腿部骨折。医生建议她卧床休息三个月,但她仅在家养了一个月,就拄着拐杖重新踏上了巡边路。“冬天快到了,界碑要是被雪埋了,开春就不好找了。”她这样对劝阻的家人说。


四、荣誉加身不忘初心,传承守边精神
卓嘎的事迹逐渐被外界知晓,她的坚守感动了无数人。2017年,中宣部授予卓嘎、央宗姐妹“时代楷模”称号,她们的故事通过媒体传遍全国。同年,她们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评价:“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住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卓嘎荣获“七一勋章”,成为西藏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她握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们姐妹会一直守下去,子子孙孙都会守下去。”

面对荣誉,卓嘎始终保持着朴实。她把奖金大部分捐给了乡小学,用于购买图书和文具;有人邀请她到内地演讲,她总是带着妹妹一起去,说:“守边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全家、全乡人的事。”

如今,卓嘎的儿子索朗顿珠已长大成人,继承了母亲的事业,成为玉麦乡的新一代护边员。索朗顿珠学会了使用GPS定位、无人机巡逻等新技术,但他仍坚持跟着母亲走传统的巡边路。卓嘎常对儿子说:“新技术好用,但脚底下的土地,还是要亲自踩一踩才踏实。”


五、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守边精神的时代意义
卓嘎的一生,是与玉麦紧密相连的一生,也是中国边疆牧民爱国守边的缩影。从“三人乡”到如今的20多户人家,从马背上的巡边到现代化的边境管理,玉麦的变化折射出国家对边疆地区的重视,而卓嘎姐妹的坚守,则诠释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内涵。

她的事迹之所以动人,在于其平凡中的伟大: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数十年的执着,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长城;没有豪言壮语,却用“中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的信念,彰显了最朴素的爱国情怀。正如她所说:“我们守的不仅是一块地,更是一个国家的尊严。”

如今,玉麦乡已成为西藏边境地区发展的样板:柏油马路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住进了藏式新居,民宿、商店、快递点一应俱全,年接待游客超过万人次。但卓嘎依然住在老房子里,每天早上,她做的第一件事仍是升起国旗,然后带着家人去巡边。雪山依旧,国旗飘扬,这位雪域高原的女儿,用一生的坚守,告诉世界:玉麦是中国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守边人的赤诚与热爱。

卓嘎的故事,是一首写给祖国的情歌,也是一曲属于边疆的赞歌。她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国土的长度,更是一个民族对国家的深情;她守护的不仅是一个乡的安宁,更是一个大国的尊严。这份精神,将永远在雪域高原上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 10:42
上一篇:仁增措姆下一篇:旦增列单
蓝光地产集团原董事长
原湖南省委书记
黑龙江省委书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零一万物”CEO北京市东城区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作家
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
中国内地男演员
云南省委书记
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原隆子县委书记
吐蕃王朝一代贤相
全国劳动模范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