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穷[公元1942年-2009年] 西藏 山南琼结县人物 布穷(1942年10月-2009年5月29日),男,藏族,1956年10月参加工作。196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西藏拉萨藏干校学习。历任西藏自治区琼结县加麻区委书记,浪卡子县委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加查县县委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革委会委员.山南地委副书记、政协副主席,山南地委书记、地区政协主席,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西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中共第十五、十六届中央纪委委员。2009年5月29日,布穷在北京逝世。 布穷(1942年-2009年),藏族,西藏自治区山南琼结县人,是西藏和平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在西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担任重要职务,为西藏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其生平事迹的详细介绍: 苦难童年与翻身解放 布穷出生于琼结县一个贫苦的农奴家庭,童年时期正值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黑暗年代。作为农奴的儿子,他从记事起就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年仅6岁便被迫为农奴主放牧、干杂活,稍有不慎就会遭受鞭打和责骂。旧西藏的等级制度森严,农奴没有人身自由,生死祸福全由农奴主掌控,布穷的父母常年在庄园劳作,一家人难得团聚,童年的苦难让他深刻体会到封建农奴制的残酷。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的消息传到琼结县,解放军和工作队进驻后,向农奴们宣传党的政策,分发粮食和衣物,布穷第一次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怀的温暖。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全面展开,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布穷一家分到了土地、房屋和牲畜,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翻身解放的经历让他对中国共产党充满感激,也埋下了为人民服务的种子。 投身革命与基层历练 民主改革后,年轻的布穷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因表现突出被选为村农会委员,负责组织村民开展生产劳动、学习文化知识。1960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里第一批藏族党员之一。此后,他先后担任琼结县一区文书、团委书记,在基层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农奴后代的朴实作风,深入群众,倾听诉求,很快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布穷被选派到西藏民族学院(今西藏民族大学)学习,系统接受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教育。毕业后,他回到山南地区工作,历任乃东县副区长、区长等职。在乃东县任职期间,他主导推广新式农具和种植技术,组织群众兴修水利,使当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他常说:“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要让翻身农奴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稳步晋升与担当作为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雪域高原,布穷调任山南地区农牧局局长。他深知农牧业是西藏的基础产业,便走遍山南各县的乡村牧场,调研农牧业发展现状,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思路:在河谷地带推广青稞优良品种,在牧区加强草场建设和畜种改良,在半农半牧区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在他的推动下,山南地区建立了多个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了一批藏族技术员,为后续的农牧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83年,布穷升任山南地区行署副专员,分管农牧、民政和扶贫工作。当时,山南地区仍有部分偏远乡村处于贫困状态,他牵头制定了《山南地区扶贫开发五年规划》,组织干部群众修路、架桥、建学校,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1985年,隆子县遭遇特大雪灾,布穷冒着严寒深入灾区,指挥救灾工作,协调发放救灾物资,确保了受灾群众安全过冬,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好门巴(医生,引申为贴心人)”。 1990年,布穷调任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厅长。任内,他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建立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了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困难。他还重视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一批福利院、敬老院和救灾物资储备库,使西藏的民政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主政一方与民生情怀 1995年,布穷回到山南地区,担任地委书记。作为土生土长的山南人,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提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利用山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雍布拉康、桑耶寺等景点,推动旅游业发展;依托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光热条件,发展蔬菜种植和藏药材种植;扶持民族手工业,打造氆氇、唐卡等特色产品品牌。在他的带领下,山南地区的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西藏前列,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布穷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他推动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50多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农牧区孩子都能上学;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实现每个乡镇都有卫生院、每个村都有卫生室,培养了一批扎根基层的藏族医务人员;推进安居工程,帮助农牧民告别低矮的土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他常对干部说:“我们做工作,要看群众的笑脸多不多,抱怨少不少。” 布穷注重民族团结,在山南这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他带头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他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自治区领导岗位上的贡献 2000年,布穷当选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负责民族、宗教和农牧区工作。他深入调研西藏农牧区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多项关于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牧民权益的议案,推动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办法》《西藏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西藏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他牵头组织编写了《西藏宗教简史》等书籍,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西藏宗教文化的历史,促进了宗教界人士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他还多次接待国外代表团,用亲身经历讲述西藏民主改革前后的变化,揭露达赖集团的分裂行径,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退休不褪色与高尚品格 2003年,布穷退休后,仍心系西藏发展,担任西藏自治区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继续为农牧区发展建言献策。他不顾年事已高,多次深入偏远乡村调研,向有关部门反映群众的需求,推动解决了一批涉及饮水、用电、通路的民生问题。 布穷一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住房还是上世纪90年代单位分配的老房子,家具陈旧却整洁;下乡调研时,总是和群众一起吃糌粑、喝酥油茶,拒绝特殊招待。他常教育子女:“我们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要永远牢记初心,为群众办实事。” 2009年,布穷因病在拉萨逝世,享年67岁。遵照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在了雅鲁藏布江,让他永远陪伴着深爱的土地和人民。 历史评价与影响 布穷的一生,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奋斗历程的缩影。他从一名翻身农奴成长为自治区领导干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西藏的建设事业。他的事迹体现了藏族干部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政治品格,展现了翻身农奴感恩奋进、建设家乡的精神风貌。 西藏自治区党委在悼词中评价他:“布穷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西藏少数民族干部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精神激励着新一代西藏干部群众继续投身于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事业中,在雪域高原上书写新的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