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拉姆 西藏山南隆子县人物 次仁拉姆,女。藏族,1926年9月4日生,西藏隆子人。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乃东县乡党支部书记、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61年领导十一户朗生(农奴)组成农业生产互助组,使生产得到发展,被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誉为“百万翻身农奴的榜样”。后带领结巴公社群众苦干、实干,1977年在海拔3700米的山沟,取得了全公社平均亩产935斤粮食的好成绩。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第五、六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60位感动西藏人物之一。 次仁拉姆于1926年出生在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桑昂区的一个破牛棚里。她的父母是“拉章强佐”家的农奴,所以她一出生便注定了农奴的身份。 从6岁起,次仁拉姆就开始了苦难的农奴生活,被派到“拉章强佐”德庆家里当保姆。8岁时,她便要参与各种繁重的劳动,一年四季不得休息,还从未吃过一顿饱饭。农奴主地里的萝卜、芫根长熟了,农奴们却只能吃叶子。12岁那年,次仁拉姆被迫离开父母,来到山南乃东宗,成为桑卡尔庄园的一名农奴。她白天要拼命拣柴,拣的柴少不仅喝不到糌粑糊糊,还会被毒打,甚至被赶出门睡到野外,身体也因长期遭受毒打留下了无法恢复的伤害。 在旧西藏,朗生是社会最底层的群体,是没有任何权利、被视为会说话的牲畜的奴隶,次仁拉姆的命运完全掌握在领主手中,生活苦不堪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但当时次仁拉姆还在庄园的牧场里看护牛羊,并不知晓这一重大事件。直到1959年,人民解放军从拉萨追赶叛乱者路过乃东,次仁拉姆才真正见到了“金珠玛米”,她所在的桑嘎村也迎来了民主改革的春天。这一年,次仁拉姆同西藏百万农奴一样翻身得到了解放。政府给她全家3口人分了房子、土地和绵羊,以及农具、被褥等生产生活用具,他们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再是一无所有的农奴。 民主改革后的1960年,次仁拉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村里决定成立互助组。然而,次仁拉姆等朗生因为长期是领主的家奴,没有什么耕种经验,遭到了其他互助组的拒绝。但次仁拉姆没有气馁,她鼓励其他朗生:“过去我们穷,是因为有领主压榨我们,现在我们翻了身,别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干不了?只要腿是自己的,我们就能走向幸福。” 在次仁拉姆的带领下,1961年3月,西藏第一个全部由朗生组成的互助组——穷棒子互助组在乃东县桑嘎村诞生。互助组成立之初,条件极为艰苦,仅有3头耕牛,农用机具也只有两个旧犁铧、3个旧木犁架。为了把生产搞上去,次仁拉姆带领组员们起早贪黑地劳作。他们不懂农活,就趁别人干活时偷偷去看、去学,然后再教给组里的其他人。 凭借着这股子拼搏劲,一年下来,朗生互助组不仅实现了自给,还收获了余粮。他们用卖余粮的钱购买了更多的牲畜,为每个人配备了农具。此后,互助组的生产越来越好,年年都有进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在山南乃至全西藏都备受瞩目。穷棒子互助组也被中共西藏工委誉为“百万翻身农奴的榜样”。 1962年,次仁拉姆担任乃东县结巴乡党支部书记。同年秋天,结巴乡的庄稼遭受洪水威胁,在几十天的阴雨中,她与乡亲们一起背运石块,加固河堤,日夜守护。一天傍晚,河堤被洪水冲开一个缺口,次仁拉姆率先跳进河中,用身体去堵缺口,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担当。 此后,次仁拉姆继续带领结巴公社群众苦干、实干。1977年,在海拔3700米的山沟里,她带领大家取得了全公社平均亩产935斤粮食的好成绩,为当地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次仁拉姆在农业生产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的卓越表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获得了诸多荣誉。1979年9月和10月,她分别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她还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次仁拉姆当选为西藏自治区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后还担任过结巴公社党支部书记、温区区委副书记、乃东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南地委委员、自治区党委委员等职务。2011年,她被评为“60位感动西藏人物”之一。 尽管身居要职,但次仁拉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备受压迫和剥削的农奴。她平易近人,关心百姓疾苦,始终保持着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退休后的次仁拉姆回到家乡,过着简单的生活,从不向组织提要求,生活中遇到困难都自己想办法克服。 次仁拉姆十分敬仰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拯救了自己的命运。她不信宗教,每年只在毛主席像前点燃一次酥油,几十年如一日。虽然年事已高,但她依然时刻关心着国家和西藏的发展。眼睛能看见时,她每天必看中央电视台、西藏电视台和山南电视台的新闻;后来眼睛花了看不见了,就用耳朵听新闻。 次仁拉姆从一个受尽苦难的农奴,成长为国家干部,亲身见证了新旧西藏的历史变迁,更是建设新西藏的实践者、参与者和奉献者。她的人生经历是新旧西藏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她用高尚的品格和不懈的奋斗,影响了几代人,成为西藏百万翻身农奴的杰出代表,她的故事如金子般闪耀,激励着后人珍惜幸福生活,为西藏的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