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克珠群佩

扎囊县人物
克珠群佩,男,藏族,1955年出生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扎囊县一个普通的农牧民家庭。他的一生与西藏的发展变迁紧密相连,从基层牧民到乡村带头人,再到地方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的推动者,始终扎根故土,以实干精神践行着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是扎囊县群众心中公认的“贴心人”与“领路人”。


一、草原成长:苦难中孕育坚韧品格
克珠群佩的童年,正值西藏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扎囊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传统农牧业聚集区。他出生的村落以游牧为主,父母靠放牧和少量农耕维持生计,家庭条件十分艰苦。在他的记忆里,童年的生活充满了对温饱的渴望——冬天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夏天要跟着父母在草原上追逐水草,上学更是一种奢望。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当地开始推行基础教育,克珠群佩成为村里第一批走进学堂的孩子。由于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格外刻苦,白天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晚上借着酥油灯复习功课,很快成为班里的优等生。197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南地区师范学校,成为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这段求学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知识,更让他深刻认识到: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实干。


二、扎根基层:从教师到乡村领头人
1975年,克珠群佩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放弃了留在地区工作的机会,回到扎囊县最偏远的牧区小学任教。当时的牧区学校条件简陋,教室是土坯房,学生大多是牧民的孩子,汉语基础薄弱,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他便用藏汉双语教学,白天上课,晚上挨家挨户走访,劝说家长送孩子上学,还常常自掏腰包为贫困学生购买文具和课本。

在牧区小学任教的8年里,他培养了近200名学生,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当地的村干部、技术员,或是走出家乡求学深造。1983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克珠群佩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首先聚焦“温饱问题”——扎囊县虽有雅鲁藏布江流经,但牧区灌溉设施落后,牧民仍靠天吃饭。他带领村民修建水渠、平整土地,引进适合高原生长的青稞品种,使村里的粮食产量在3年内翻了一番,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

1988年,克珠群佩调任扎囊县桑耶镇副镇长,主管农业和畜牧业。桑耶镇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的所在地,既有农业区,也有牧区,经济结构复杂。他提出“农牧结合、以旅促农”的发展思路:一方面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建立牦牛改良基地,提高奶制品产量;另一方面,依托桑耶寺的旅游资源,组织村民发展藏式民宿、手工艺品销售,让群众从旅游业中获益。到1995年他离任时,桑耶镇的农牧民人均收入较1988年增长了近4倍,成为扎囊县经济发展的样板镇。


三、守护文化: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扎囊县是西藏“氆氇之乡”,当地的氆氇编织技艺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机器纺织产品的冲击,传统氆氇编织逐渐式微,许多老艺人因收入微薄而放弃了这门手艺。1998年,克珠群佩调任扎囊县文化局局长后,将保护和传承氆氇技艺作为核心工作。

他首先走访了全县12个村落,登记在册的老艺人仅剩下17位,最年轻的也已50多岁。为了留住技艺,他牵头成立了“扎囊氆氇传承协会”,邀请老艺人开班授课,政府每月给予补贴;同时,他多次赴拉萨、日喀则等地考察,联系旅游企业和文创公司,为氆氇产品寻找销路。2001年,他推动成立了“扎囊县氆氇合作社”,采用“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原料采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渠道,让编织户的收入提高了30%以上。

除了氆氇技艺,克珠群佩还十分重视桑耶寺周边的文化保护。他组织人员对寺庙周边的古老村落进行普查,记录藏式建筑的营造技艺;收集整理当地的民间故事、歌谣,出版了《扎囊民间文化集》;推动“桑耶寺文化旅游节”的举办,让更多人了解扎囊的历史文化。2005年,他被评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而扎囊县的氆氇编织技艺也在他的推动下,从“濒危”走向“繁荣”,如今全县从事氆氇编织的农户超过500户,年产值达上千万元。


四、情系民生:用实干书写担当
2006年,克珠群佩担任扎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主管民生工作。他始终牢记“群众的事无小事”,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当时,扎囊县部分偏远乡村还没有通公路,牧民看病、孩子上学都要走几十里山路。他多次向地区和自治区反映情况,争取到专项资金,推动修建了3条乡村公路,总长近80公里,彻底解决了5个村的出行难题。

针对牧区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他协调县医院开展“医生驻村”活动,组织医护人员每月到牧区义诊,还推动建立了5个村级卫生室,配备基础药品和医疗器械。2008年,他了解到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因贫辍学,便发起“助学结对”活动,动员全县干部职工与贫困学生结对,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据统计,在他分管民生工作的5年里,扎囊县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89%提高到98%,农牧民医保覆盖率达到100%。

2011年,克珠群佩退休后,仍闲不住。他牵头成立了“扎囊县老干部志愿服务队”,组织退休干部参与乡村振兴、矛盾调解等工作。看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生活不便,他又协调资金建立了3个“幸福院”,为老人提供免费餐饮、理发、健康检查等服务。直到晚年,他还坚持每月走访几个村落,倾听群众的诉求,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永不退休的村干部”。


五、精神传承:一生践行“为民”初心
克珠群佩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常说:“我是牧民的儿子,我的根在扎囊,我的心永远和群众在一起。”无论是当教师、村干部,还是机关干部,他始终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实干解决群众的每一个难题。

他的事迹被当地群众口口相传:为了修水渠,他带头跳进冰冷的雅鲁藏布江搬石头;为了保护老艺人,他自掏腰包垫付补贴;为了劝说辍学学生返校,他在雪地里徒步走了30多里路……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却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2020年,克珠群佩因病去世,享年65岁。送别他的那天,扎囊县的群众自发赶来,从县城到他的家乡,沿途站满了人,不少人捧着哈达,含泪呼喊着他的名字。如今,在扎囊县的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他的半身雕像,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把心交给群众,把根扎在故土。”

克珠群佩的一生,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基层干部成长的缩影,更是无数扎根雪域高原、默默奉献的建设者的写照。他用70年的人生历程证明:唯有心系群众、脚踏实地,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真正的足迹,赢得人民的爱戴。他的精神,如同雅鲁藏布江的流水,滋养着扎囊的土地,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扎囊人,为家乡的繁荣发展继续奋斗。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 10:46
上一篇:克珠群佩下一篇:仁增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5 年 - 2018 年)
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广州教育界的耕耘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内地作家
全国政协副主席
扎囊县人物
中国作家
《山南文艺》主编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