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光[公元1914年-1944年] 云南普洱思茅人物 吕光(1914年-1944年10月17日),原名陈炤,苗族,云南省思茅县复兴镇人。抗战前即在上海、武汉、北平等地从事革命工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在陕西关中公校分校任宣传科长,以后任高级队三队队长、第四队主任。1939年7月,华北联大成立,任组织科长、学校党委会委员。1942年,由晋察冀挺进到抗战最前线的冀东,任中共冀东地委(后改为特委)宣传部长兼《救国报》社社长。对冀东的宣传工作贡献颇大。1944年10月,在杨家铺突围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30岁。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吕光(1914 - 1944)是云南普洱思茅极具传奇色彩与革命精神的杰出人物,他短暂的一生,始终为民族解放与人民幸福奔走,将热血洒在故乡的土地上,其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年少立志,萌发革命火种 1914年,吕光出生在云南普洱思茅的一个普通家庭 。少年时期,他目睹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军阀的压榨,让他心中充满愤懑,立志要改变这一切。在求学过程中,他接触到进步书刊,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革命理念,这些先进思想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在他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学校里,吕光积极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籍,讨论国家大事。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雄辩的口才,向同学们阐述社会不公的根源,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反抗压迫。通过这些活动,他不仅在同学中树立了威望,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投身革命的决心。 投身革命,无畏斗争前行 1930年代,国内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吕光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他加入了当地的革命组织,积极参与地下活动。为了扩大革命影响力,他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白天,他走村串户,了解农民的生活疾苦,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晚上,他组织农民开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革命思想,鼓励农民起来反抗地主剥削和军阀压迫。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觉醒,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 吕光还负责情报传递工作。当时的环境极其危险,国民党反动派四处搜捕革命者,一旦被发现,就会面临生命危险。但吕光凭借着机智勇敢,多次巧妙地避开敌人的盘查,将重要情报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一次,他接到一份紧急情报,需要在短时间内送到上级手中。他乔装成商人,背着装满货物的竹篓,里面藏着情报。在途中,他遭遇了国民党士兵的多次检查,凭借着冷静和对答如流,成功骗过敌人,按时完成了任务。 组建武装,抗击反动势力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吕光意识到组建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在思茅周边地区秘密发动群众,收集武器,组建了一支小型革命武装队伍。这支队伍以保卫人民利益、反抗反动统治为目标,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恶霸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吕光带领队伍多次袭击敌人的据点和运输线,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壮大了自身力量。他们的行动引起了敌人的恐慌,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兵力对其进行围剿。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吕光毫不畏惧,他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优势,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敌人周旋。在一次战斗中,敌人凭借着武器装备的优势,对吕光的队伍发起猛烈进攻。吕光沉着指挥,带领队伍转移到山区,利用地形设下埋伏。当敌人进入埋伏圈后,他一声令下,战士们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坚守信念,慷慨赴死明志 1944年,由于叛徒出卖,吕光不幸被捕。敌人如获至宝,妄图从他口中得到更多关于革命组织的情报。他们对吕光施以各种酷刑,皮鞭抽打、烙铁烫身、竹签钉指,无所不用其极,吕光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但始终咬紧牙关,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机密。 敌人见酷刑无法让吕光屈服,又改用威逼利诱的手段。他们许诺只要吕光放弃革命,就给予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但吕光不为所动,他义正言辞地痛斥敌人:“你们这些反动派,欺压百姓,残害人民,总有一天会受到人民的审判!我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绝不会向你们屈服!” 1944年底,敌人见从吕光身上再也得不到任何有用信息,便决定将他杀害。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吕光昂首挺胸,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必将胜利!”等口号,声音响彻云霄。到达刑场后,面对敌人的枪口,他毫无惧色,从容就义,年仅30岁。 吕光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展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的事迹在思茅地区广泛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他是思茅人民的骄傲,是革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其精神将永远指引着后人奋勇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