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崐[清][公元1808年-1888年] 云南普洱景东人物 刘崐(1808年4月12日—1888年2月1日),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景东县人。清朝后期官员。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二十岁优贡生,道光十二年(1832年)乡试中第二名举人(亚元),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走上宦海,是晚清时期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鸿胪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顺天府尹、太仆寺卿、江南正考官、文渊阁执事、湖南学政、湖南巡抚等职。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曾督修《湖南通志》以及重修天心阁和城墙、大修岳麓书院。 刘崐:清代景东走出的循吏与学者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求学 刘崐(1808—1888),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景东县文井镇人,清代中后期重要官员、学者。其家族为景东书香门第,先祖自明代迁居景东,世代以耕读传家,注重文化教育。父亲刘肇龙为当地秀才,学识渊博,重视对子女的启蒙教育,刘崐自幼即在父亲指导下研读经史,展现出过人的天资。 景东地处滇西南,虽属边疆,却受中原文化浸润深厚。刘崐年少时,常于景东文庙、书院潜心苦读,对《四书》《五经》及历代典籍烂熟于心。道光五年(1825年),17岁的刘崐参加云南乡试,以优异成绩中举,成为景东地区为数不多的青年举人。中举后,他并未满足于现有成就,而是负笈北上,进入国子监深造,师从当时著名学者,系统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日后仕途与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科举入仕与宦海生涯 (一)翰林院修撰:学术奠基 道光十二年(1832年),刘崐参加壬辰科会试,登进士第,殿试位列第二甲第九名,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为清代储才之地,刘崐在此期间得以接触宫廷秘藏典籍,参与编修国史、实录等工作,学术造诣日深。他精研考据学,对经史子集多有校勘注释,其文风严谨朴实,深受同僚赞许。 道光十六年(1836年),刘崐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选拔人才时注重学识与品行并重,所取之士多有贤能。此后,他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日讲起居注官等职,常为道光皇帝讲解经史,因其讲解深入浅出、见解独到,颇受赏识。 (二)外放地方:循吏政绩 咸丰元年(1851年),刘崐外放为湖北荆宜施道员,开始了地方治理生涯。荆宜施道辖荆州、宜昌、施南三府,地处长江中游,水患频发,且流民问题突出。刘崐到任后,首要任务是治理水患,他亲自勘察江堤,制定修防方案,调集民力加固堤坝,同时整顿河工管理,严惩贪腐吏员,使荆江沿岸水患得到有效遏制。 在民生方面,刘崐推行“劝农桑、兴水利、办义学”政策。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推广先进农耕技术,设置农官指导生产;在宜昌等地修建灌溉水渠,解决农田缺水问题;又在各州县设立义学,延请名师授课,使边疆地区文风渐盛。咸丰三年(1853年),湖北遭太平天国运动波及,荆州成为军事要冲,刘崐协助清军将领督办粮饷,安抚流民,稳定地方秩序,因功升任湖北按察使,后又擢升为湖北布政使。 (三)巡抚湖南:治军理政 同治元年(1862年),刘崐调任湖南巡抚,时值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湖南作为湘军后方,承担着筹饷、征兵的重任。他到任后,整顿财政,革除漕运积弊,推行“厘金”制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减轻百姓额外负担,史称“刘崐在湘,于理财尤精,库储日充”。 军事上,刘崐支持湘军将领刘长佑、刘坤一等镇压太平军余部,同时加强湖南团练建设,巩固地方防务。他还注重发展湖南近代工业,支持创办湖南机器局,引进西方技术制造武器装备,为湖南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文化教育方面,刘崐重修岳麓书院,延聘名儒主讲,恢复书院讲学传统,使岳麓书院在同治年间再度成为湖湘文化中心。 (四)晚年致仕:心系桑梓 光绪元年(1875年),刘崐以病为由奏请辞官,获准后返回云南景东故里。返乡后,他并未颐养天年,而是致力于家乡建设与文化传承。他主持编纂《景东直隶厅志》,亲自考证史料,撰写序言,该书成为研究清代景东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文献。 此外,刘崐出资修缮景东文庙、书院,购置学田,资助贫困学子求学。他还倡导移风易俗,禁止地方陋习,鼓励百姓学习汉文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融合。光绪十四年(1888年),刘崐在景东家中病逝,享年80岁,家乡百姓感念其德,于文庙旁建祠祭祀。 三、学术成就与著作 刘崐一生治学严谨,著述颇丰,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经学、史学与文学领域: 经学研究:著有《周易通义》《诗经旁训》等书,对儒家经典提出独到见解,注重结合现实阐释经义,反对空谈义理,主张“经世致用”。 史学考据:代表作《南中杂记》记载了云南、湖南等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尤其对清代边疆治理、民族关系有详细记录,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湘军纪略》则梳理了湘军兴起与发展的历程,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及湘军史提供了一手资料。 文学创作:刘崐工于诗文,其文集《韫斋诗文集》收录诗作千余首、散文数百篇,文风古朴典雅,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与宦海感悟。其中《荆江治水记》《重修岳麓书院记》等散文,兼具史料与文学价值。 文献整理:在翰林院期间,参与编修《宣宗实录》《大清会典》等官修典籍,退休后主持编纂的《景东直隶厅志》,体例完备,考证精审,被称为“滇南志书之典范”。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刘崐作为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走出的朝廷大员,其一生兼具官员与学者双重身份,在清代政治、文化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治政功绩:在湖北、湖南任上,他以务实作风治理水患、整顿财政、发展教育,被誉为“循吏”,尤其在湖南巡抚任内,支持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对湖南的经济、文化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化贡献:作为学者,他将中原学术传统引入边疆,又通过著述记录西南地区历史文化,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景东直隶厅志》的编纂,使边疆地区的历史得以系统留存,对后世研究云南地方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乡邦典范:刘崐以科举入仕,官至巡抚,成为景东乃至云南的标志性人物,其治学、治政经历激励了后世边疆学子,推动了云南地区的教育发展。景东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他“寒窗苦读”“造福桑梓”的故事,被尊为“滇南儒宗”。 五、后世纪念与遗存 刘崐故居:位于景东县文井镇,原为清代四合院建筑,现存正房与厢房,院内保留有刘崐当年使用的书桌、文房四宝等遗物,1986年被列为景东县文物保护单位。 刘崐祠:原建于景东文庙旁,供乡人祭祀,后因历史原因损毁,2010年景东县在文庙旧址复建祠堂,陈列刘崐生平事迹与著作。 文献传承:《景东直隶厅志》《韫斋诗文集》等著作被收入《云南丛书》,部分版本藏于云南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成为研究清代云南的重要文献。 刘崐的一生,从滇南边陲的寒门学子到朝廷封疆大吏,既展现了清代科举制度对边疆人才的吸纳,也体现了边疆知识分子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他以学术立身,以治政报国,最终回归乡邦致力于文化建设,其人生轨迹成为清代边疆与内地文化融合的缩影,至今仍值得后人缅怀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