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崐

清朝后期官员

刘崐

刘崐[清][公元1808年-1888年] 云南普洱景东人物
刘崐(1808年4月12日—1888年2月1日),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景东县人。清朝后期官员。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二十岁优贡生,道光十二年(1832年)乡试中第二名举人(亚元),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走上宦海,是晚清时期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鸿胪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顺天府尹、太仆寺卿、江南正考官、文渊阁执事、湖南学政、湖南巡抚等职。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曾督修《湖南通志》以及重修天心阁和城墙、大修岳麓书院。
刘崐:清代景东走出的循吏与学者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求学
刘崐(1808—1888),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景东县文井镇人,清代中后期重要官员、学者。其家族为景东书香门第,先祖自明代迁居景东,世代以耕读传家,注重文化教育。父亲刘肇龙为当地秀才,学识渊博,重视对子女的启蒙教育,刘崐自幼即在父亲指导下研读经史,展现出过人的天资。

景东地处滇西南,虽属边疆,却受中原文化浸润深厚。刘崐年少时,常于景东文庙、书院潜心苦读,对《四书》《五经》及历代典籍烂熟于心。道光五年(1825年),17岁的刘崐参加云南乡试,以优异成绩中举,成为景东地区为数不多的青年举人。中举后,他并未满足于现有成就,而是负笈北上,进入国子监深造,师从当时著名学者,系统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日后仕途与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科举入仕与宦海生涯
(一)翰林院修撰:学术奠基
道光十二年(1832年),刘崐参加壬辰科会试,登进士第,殿试位列第二甲第九名,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为清代储才之地,刘崐在此期间得以接触宫廷秘藏典籍,参与编修国史、实录等工作,学术造诣日深。他精研考据学,对经史子集多有校勘注释,其文风严谨朴实,深受同僚赞许。

道光十六年(1836年),刘崐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选拔人才时注重学识与品行并重,所取之士多有贤能。此后,他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日讲起居注官等职,常为道光皇帝讲解经史,因其讲解深入浅出、见解独到,颇受赏识。

(二)外放地方:循吏政绩
咸丰元年(1851年),刘崐外放为湖北荆宜施道员,开始了地方治理生涯。荆宜施道辖荆州、宜昌、施南三府,地处长江中游,水患频发,且流民问题突出。刘崐到任后,首要任务是治理水患,他亲自勘察江堤,制定修防方案,调集民力加固堤坝,同时整顿河工管理,严惩贪腐吏员,使荆江沿岸水患得到有效遏制。

在民生方面,刘崐推行“劝农桑、兴水利、办义学”政策。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推广先进农耕技术,设置农官指导生产;在宜昌等地修建灌溉水渠,解决农田缺水问题;又在各州县设立义学,延请名师授课,使边疆地区文风渐盛。咸丰三年(1853年),湖北遭太平天国运动波及,荆州成为军事要冲,刘崐协助清军将领督办粮饷,安抚流民,稳定地方秩序,因功升任湖北按察使,后又擢升为湖北布政使。

(三)巡抚湖南:治军理政
同治元年(1862年),刘崐调任湖南巡抚,时值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湖南作为湘军后方,承担着筹饷、征兵的重任。他到任后,整顿财政,革除漕运积弊,推行“厘金”制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减轻百姓额外负担,史称“刘崐在湘,于理财尤精,库储日充”。

军事上,刘崐支持湘军将领刘长佑、刘坤一等镇压太平军余部,同时加强湖南团练建设,巩固地方防务。他还注重发展湖南近代工业,支持创办湖南机器局,引进西方技术制造武器装备,为湖南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文化教育方面,刘崐重修岳麓书院,延聘名儒主讲,恢复书院讲学传统,使岳麓书院在同治年间再度成为湖湘文化中心。

(四)晚年致仕:心系桑梓
光绪元年(1875年),刘崐以病为由奏请辞官,获准后返回云南景东故里。返乡后,他并未颐养天年,而是致力于家乡建设与文化传承。他主持编纂《景东直隶厅志》,亲自考证史料,撰写序言,该书成为研究清代景东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文献。

此外,刘崐出资修缮景东文庙、书院,购置学田,资助贫困学子求学。他还倡导移风易俗,禁止地方陋习,鼓励百姓学习汉文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融合。光绪十四年(1888年),刘崐在景东家中病逝,享年80岁,家乡百姓感念其德,于文庙旁建祠祭祀。


三、学术成就与著作
刘崐一生治学严谨,著述颇丰,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经学、史学与文学领域:
经学研究:著有《周易通义》《诗经旁训》等书,对儒家经典提出独到见解,注重结合现实阐释经义,反对空谈义理,主张“经世致用”。
史学考据:代表作《南中杂记》记载了云南、湖南等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尤其对清代边疆治理、民族关系有详细记录,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湘军纪略》则梳理了湘军兴起与发展的历程,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及湘军史提供了一手资料。
文学创作:刘崐工于诗文,其文集《韫斋诗文集》收录诗作千余首、散文数百篇,文风古朴典雅,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与宦海感悟。其中《荆江治水记》《重修岳麓书院记》等散文,兼具史料与文学价值。
文献整理:在翰林院期间,参与编修《宣宗实录》《大清会典》等官修典籍,退休后主持编纂的《景东直隶厅志》,体例完备,考证精审,被称为“滇南志书之典范”。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刘崐作为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走出的朝廷大员,其一生兼具官员与学者双重身份,在清代政治、文化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治政功绩:在湖北、湖南任上,他以务实作风治理水患、整顿财政、发展教育,被誉为“循吏”,尤其在湖南巡抚任内,支持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对湖南的经济、文化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化贡献:作为学者,他将中原学术传统引入边疆,又通过著述记录西南地区历史文化,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景东直隶厅志》的编纂,使边疆地区的历史得以系统留存,对后世研究云南地方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乡邦典范:刘崐以科举入仕,官至巡抚,成为景东乃至云南的标志性人物,其治学、治政经历激励了后世边疆学子,推动了云南地区的教育发展。景东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他“寒窗苦读”“造福桑梓”的故事,被尊为“滇南儒宗”。

五、后世纪念与遗存
刘崐故居:位于景东县文井镇,原为清代四合院建筑,现存正房与厢房,院内保留有刘崐当年使用的书桌、文房四宝等遗物,1986年被列为景东县文物保护单位。
刘崐祠:原建于景东文庙旁,供乡人祭祀,后因历史原因损毁,2010年景东县在文庙旧址复建祠堂,陈列刘崐生平事迹与著作。
文献传承:《景东直隶厅志》《韫斋诗文集》等著作被收入《云南丛书》,部分版本藏于云南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成为研究清代云南的重要文献。

刘崐的一生,从滇南边陲的寒门学子到朝廷封疆大吏,既展现了清代科举制度对边疆人才的吸纳,也体现了边疆知识分子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他以学术立身,以治政报国,最终回归乡邦致力于文化建设,其人生轨迹成为清代边疆与内地文化融合的缩影,至今仍值得后人缅怀与研究。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8 22:48
上一篇:郑旭下一篇:程含章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道光帝第八子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连平人物
清康熙官员
清朝嘉庆时期大臣
清朝福建浙江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清朝官吏
怡贤亲王胤祥第七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汉第三位皇帝
贵州省委原书记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委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河南省委书记
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东源人物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广东最后一位状元郎
清朝后期官员
清朝中戊戌科进士
清朝后期官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朝后期官员
山东巡抚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