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恩旸[公元1884年-1918年]+像 云南普洱墨江人物 庾恩旸,字泽普,一字孰右,别号墨江枫渔,墨江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送日本入振武学校,再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同盟会员。 回滇后任新军炮队第十九标教练官,讲武堂教官、调任炮队第一营管带。策动昆明重九起义,攻取清督署。军政府成立,任参谋部总长,率师南巡。 后任北伐军参谋长入黔,任黔军总参谋长、贵州讲武学校校长、军务处长。1912年入京,任总统府咨议官,授陆军少将。旋回滇,任讲武学校校长,都督府高等顾问,晋陆军中将。护国军兴,任都督府军政厅长、参谋厅长、宪兵司令官。 后历任督军公署总参谋长、第三师师长、靖国第三军总司令。后在贵州毕节驻扎期间遇刺而死。 庾恩旸:从滇南才俊到护国元勋的传奇人生 一、滇南墨江的少年才俊(1884-1904) 庾恩旸,字泽普,1884年出生于云南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庾清澄为当地秀才,以设馆授徒为生,家境虽不富裕却重视子女教育。庾恩旸自幼聪慧过人,6岁入私塾,12岁便能诵读《四书》《五经》,尤善诗文,在乡里有“神童”之誉。 墨江地处滇南要冲,多民族杂居,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与边地风情,塑造了他早熟的心智与开阔的视野。少年时期,他目睹法国殖民者通过滇越铁路渗透云南,清廷腐败无能,边疆危机四伏,心中渐生“实业救国”“军事强国”的志向。1900年,16岁的庾恩旸以县试榜首考入普洱府学,成为当地最年轻的秀才。在校期间,他不仅研习经史,更关注时务,常与同窗议论《海国图志》《天演论》等新学著作,思想逐渐向革新派倾斜。 二、东渡日本的军事启蒙(1904-1909) 1904年,清政府推行“新政”,鼓励青年留学。庾恩旸在家人支持与地方官绅资助下,与同乡李根源、赵伸等人一同东渡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这一时期,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强盛与中国积贫积弱的对比,让他深刻认识到军事革新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 在日期间,庾恩旸不仅刻苦学习现代军事理论,还广泛接触革命思潮。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他经李根源介绍加入,成为早期会员之一。此后,他积极参与同盟会的秘密活动,撰写《云南边防险要论》《军事救国论》等文章,发表于《民报》等革命刊物,呼吁推翻清廷、保卫边疆。1908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振武学校毕业,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与唐继尧、阎锡山、程潜等成为同学。 在陆军士官学校,庾恩旸系统学习西方近代军事制度与战术,尤其注重研究边疆防务与山地作战。他曾深入日本军事档案馆,查阅英法殖民东南亚的资料,结合云南地理特点,撰写《滇南边防策》,提出“以军事促边防,以实业固国本”的主张。1909年毕业时,他的毕业论文《西南边疆军事布防论》获校方高度评价,被列为优秀范文。 三、滇军崛起中的治军实践(1909-1911) 1909年秋,庾恩旸学成归国,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担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主讲战术学与边防学。此时的云南讲武堂正成为革命党人的重要阵地,他与李根源、蔡锷等教官秘密联络,在学员中传播革命思想,培养了朱德、叶剑英等一批后来影响中国历史的军事人才。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庾恩旸积极参与云南“重九起义”的策划。他利用教官身份,暗中组织讲武堂学员与新军官兵,绘制昆明城防图,制定起义作战计划。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起义爆发,他率讲武堂学员攻占军械局,切断清军后勤补给,为起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起义成功后,云南军政府成立,蔡锷任都督,庾恩旸先后担任军政部参谋科长、云南陆军第一师参谋长,负责军队整编与训练。 在滇军建设中,庾恩旸推行“三化”改革:以日本陆军为模板,规范编制序列;引入近代军事教育体系,创办随营学校;制定《滇军练兵章程》,强调“忠勇、诚信、勤朴”的军人精神。他亲自编写《战术教程》,将山地作战经验融入训练,使滇军成为清末民初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悍的地方武装之一。 四、护国战争中的谋略担当(1915-1916)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举国哗然。庾恩旸与蔡锷、唐继尧等密谋反袁,力主“云南首义,兴师讨逆”。他连夜起草《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背叛共和之罪,呼吁全国“共赴国难,维护约法”。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组建护国军,庾恩旸任护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兼第一军参谋长,辅佐蔡锷进军四川。 护国战争中,庾恩旸展现出卓越的军事谋略。1916年1月,护国军入川后,面对北洋军优势兵力,他提出“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以少量兵力佯攻泸州,吸引敌军主力,主力则绕道永宁,奇袭叙府(今宜宾)。此役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护国军在大洲驿、纳溪等地与北洋军展开拉锯战,多次挫败敌军进攻。尤其是纳溪保卫战,他建议蔡锷“固守待援,伺隙反击”,最终击溃曹锟部,扭转了战局。 在军事之外,庾恩旸还负责护国军的后勤与外交协调。他通过云南商会募集军饷,联络川滇地方武装,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为护国军持续作战提供了保障。袁世凯死后,护国战争胜利,庾恩旸因功被北京政府授予陆军中将衔,获三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 五、边疆建设与学术成就(1916-1918) 护国战争结束后,庾恩旸致力于云南边疆治理与军事学术研究。1917年,他兼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育长,主持修订教学大纲,增设边疆地理、民族学课程,培养“知边、爱边、守边”的军事人才。他编写的《云南全省险要地图说》,结合实地勘察数据,详细标注滇南、滇西边防要点,成为近代云南军事地理的重要文献。 同时,他关注边疆实业发展,提出“屯垦戍边”计划,主张在怒江、澜沧江流域组织军队屯田,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既解决军粮问题,又促进边疆开发。他还建议修建墨江至普洱的驿道,改善滇南交通,推动茶叶、矿产等资源的外销。 在学术领域,庾恩旸著有《中国战时交通论》《军事教育泛论》等书,系统阐述现代战争中的交通战略与军事教育理念。其中《中国战时交通论》早于西方同类著作,提出“铁路、公路、水运三位一体”的战时运输体系,被后世军事学者称为“中国近代军事交通学的开山之作”。 六、猝然离世与身后影响(1918) 1918年2月18日,庾恩旸在昆明突然病逝,年仅34岁。关于其死因,一说为积劳成疾,因护国战争期间过度操劳导致肺病复发;另一说为政治暗杀,因与唐继尧的派系矛盾遭忌。噩耗传出,云南军政界震动,蔡锷(时在日本治病)致电悼念:“泽普之逝,吾失一臂,滇失栋梁。” 庾恩旸的灵柩归葬墨江时,沿途百姓自发设祭,墨江民众为其修建“庾公祠”,立碑刻其生平。他的军事著作被收入《云南丛书》,成为后世研究近代军事史的重要资料。其弟庾恩锡(曾任昆明市长,创办“庾澄庆”香烟厂)、其子庾家麟(数学家)皆受其影响,在不同领域有所建树。 结语:边陲英烈的精神遗产 庾恩旸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救国图存”的典型缩影。他从滇南小城走向世界,将西方军事文明与中国边疆实际结合,既参与推翻帝制的革命洪流,又为云南近代军事与边疆建设奠定了基础。如今,墨江庾恩旸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著作中的国防思想仍对边疆治理具有启示意义。这位英年早逝的护国元勋,用短暂的生命在西南边陲写下了一曲“铁血丹心照汗青”的壮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