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英[公元1949年-1996年] 云南普洱澜沧人物 云南澜沧人。197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历任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拉祜族语播音员、新闻编辑、文艺编辑。云南澜沧人。197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历任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拉祜族语播音员、新闻编辑、文艺编辑。著有长篇小说《摄魂之地》,中短篇小说集《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等。小说《最后的微笑》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优秀小说奖。 董秀英(1949 - 1996)是云南普洱澜沧县家喻户晓的杰出人物,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边疆的教育事业与民族团结工作,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篇章,成为澜沧人民心中永恒的丰碑。 生于澜沧,立志改变家乡 1949年,董秀英出生在云南普洱澜沧县的一个普通家庭。澜沧县地处西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极为匮乏。董秀英从小目睹家乡的孩子们因缺乏良好的教育条件,难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让她内心深受触动,立志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尽管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董秀英始终坚持刻苦学习。在学校里,她成绩优异,是老师眼中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在家里,她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展现出坚韧与担当。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她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为日后投身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身教育,扎根三尺讲台 1968年,董秀英怀着满腔热情,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她被分配到澜沧县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任教。学校的条件十分艰苦,教室是破旧的土坯房,桌椅残缺不全,教学设备几乎为零。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让董秀英退缩,她坚信只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就能为孩子们点亮知识的明灯。 面对基础薄弱、甚至连普通话都听不懂的学生,董秀英耐心地从最基础的拼音、汉字教起。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她常常自编教材、制作教具,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形象的图画。在教学过程中,她发现很多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于是她主动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自掏腰包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劝说家长让孩子继续上学。 董秀英深知,在多民族聚居的澜沧,语言是交流的障碍,更是民族团结的桥梁。为了能与不同民族的学生和家长顺畅沟通,她努力学习拉祜语、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白天,她在课堂上认真教学;晚上,她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语言,通过不断地练习,她不仅能熟练运用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授课,还能深入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拉近了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 在董秀英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她的课堂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走出大山,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她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在全县的评比中常常名列前茅,她也因此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但她始终保持谦逊,将所有的荣誉都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在教育的道路上默默耕耘。 心系学生,用爱浇灌成长 董秀英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生活中的“妈妈”。她始终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每一个孩子。有一次,一名学生在放学途中不小心摔倒,腿部受伤严重。董秀英得知后,立即背起学生,徒步几公里将其送到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在学生住院期间,她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医院照顾,给学生补课,直到学生康复出院。 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董秀英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她收养了一名失去双亲的拉祜族孤儿,将其视如己出,不仅承担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费用,还给予了他满满的关爱和温暖。在她的培养下,这名孤儿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了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董秀英还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她带领学生们开展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她的努力下,原本沉闷的校园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促进团结,共筑和谐家园 在澜沧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董秀英深知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她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讲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组织学生们一起学习、交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民族团结的意识。她还经常组织不同民族的学生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培养深厚的友谊。 董秀英积极参与社区的民族团结工作,主动调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纠纷。她凭借着自己在当地的威望和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总是能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成功化解了多起矛盾,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队伍中来,澜沧县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呈现出团结友爱、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因病离世,精神永留人间 长期的辛勤工作和过度劳累,让董秀英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但她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不愿因病痛而耽误学生的课程。1996年,董秀英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她深爱的学生和这片热土,年仅47岁。 董秀英的离世让澜沧县的人民悲痛万分,无数学生和家长自发前来为她送行。她的事迹在澜沧县乃至整个普洱市广泛传播,感动了无数人。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她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号召广大教师和干部群众学习她的精神。 董秀英虽然离开了,但她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澜沧大地上。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民族团结的不懈追求,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澜沧人在建设家乡、促进民族团结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成为了边疆地区教育工作者和民族团结践行者的光辉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