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性奇[公元1895年-1941年,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像 云南保山腾冲人物 寸性奇(1895年8月7日—1941年5月13日),字念洁,云南省腾冲县城关镇二街(四保街)人,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十二师少将师长(1942年6月追赠中将),抗日英烈。 1941年5月,血战中条山,重创日军,军长唐淮源将军、师长寸性奇将军等数千人壮烈殉国。 1986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2014年9月,名列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寸性奇(1895年-1941年5月13日),字念洁,云南腾冲人,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追授)。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国情怀熏陶,青年时期投身军旅,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最终在中条山战役中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民族气节。以下是其详细生平: 一、书香门第与早年求学:文武兼修的少年志 1、家世背景与成长环境 寸性奇生于腾冲县城关镇(今腾越镇)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寸大进为清光绪年间举人,父亲寸大进(另一说为寸大猷)虽未入仕途,却以学识闻名乡里,重视子女教育。腾冲自古为边陲重镇,历史上多次抵御外敌入侵,这种地域文化传统与家庭的儒家教育,使寸性奇从小便萌发了“以身许国”的志向。 2、求学经历与思想启蒙 少年时期,寸性奇就读于腾冲私塾,后考入腾越厅中学堂。他聪慧好学,不仅熟读经史子集,还对军事、地理知识颇有兴趣。受清末民初革命思潮影响,他目睹列强侵华、清廷腐败的现实,逐渐意识到“文韬武略”兼具才能挽救国家危亡。1910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在昆明创办,寸性奇毅然投笔从戎,考入第四期步兵科,与朱德、朱培德等成为同学。 二、投身革命:从滇军到国民革命军的历练 1、滇军生涯与护国战争 1912年,寸性奇从讲武堂毕业后,加入滇军,历任少尉排长、中尉连长。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寸性奇随滇军第一军出征,参与讨袁战争。在贵州、四川等地的战斗中,他作战勇猛,因功升任少校营长。护国战争胜利后,他因不满滇系军阀内部倾轧,于1920年暂离军界,回乡省亲。 2、追随孙中山与北伐征程 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护法政府,寸性奇闻讯后南下投奔,加入粤军,任孙中山大本营少校参谋。他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影响,参与了平定陈炯明叛乱等战役。1925年,国民革命军成立后,寸性奇历任中校团副、上校团长,随部参加北伐战争。在攻打江西、浙江等战役中,他指挥果断,屡破强敌,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他任陆军第三十四旅旅长,后调任陆军第二十四师 seventy旅旅长,驻防华北。 三、抗战爆发:中条山防线的铁血悍将 1、华北御敌与中条山布防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寸性奇时任陆军第十二师三十六旅旅长,率部开赴华北前线,参与平汉路战役。他在河北、河南等地与日军激战,多次击退敌人进攻。1938年,日军攻占山西,中条山成为屏障西北、西南的战略要地。寸性奇所在的第十二师奉命驻守中条山,他因战功升任第十二师师长,后调任陆军第三军第十二师师长,负责中条山南部防线。 中条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但日军为打通晋南通道,多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寸性奇深知防线的重要性,他带领部队修筑工事,训练士兵,与当地百姓合作,建立军民联防体系。他常对官兵说:“中条山是国门,我们身后就是陕西、四川,退无可退,唯有死战!” 2、中条山战役:血洒黄河岸的悲壮牺牲 1941年5月,日军调集10万兵力,发动“中条山会战”(日方称“中原会战”),企图一举歼灭中国守军。5月7日,日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对中条山发起猛攻,炮火覆盖密集,飞机狂轰滥炸。寸性奇率第十二师在闻喜、夏县一带顽强抵抗,与日军展开拉锯战。 战役初期,第十二师阵地多次被突破,但寸性奇亲临前线,组织反冲锋,数次夺回失地。5月9日,日军主力突破第三军防线,军长唐淮源下令各师分路突围。寸性奇率部向西北方向突围,途中遭遇日军重兵拦截,部队伤亡惨重。5月10日,他在指挥战斗时,右腿被日军炮弹击中,血流不止,部下劝他后撤治疗,他却坚持坐在担架上指挥:“我腿虽断,尚可为国家效力,你们要继续战斗,勿负我志!” 5月12日,寸性奇率残部退至毛家湾,再次遭遇日军包围。此时他已身负重伤,仍挥舞大刀与敌肉搏,部下拼死护卫。5月13日,日军发起最后猛攻,第十二师弹尽粮绝,寸性奇见突围无望,遂拔剑自戕,壮烈牺牲,时年46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我腿已断,心不可断!吾家世代忠贞,此志不渝,愿以我血祭奠轩辕!” 四、身后荣光:民族英雄的不朽丰碑 1、追授荣誉与举国哀悼 寸性奇牺牲的消息传出后,举国悲痛。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中将,明令褒扬。1942年,腾冲各界为他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亦送来了挽联。毛泽东的挽联为:“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朱德和彭德怀联名挽联写道:“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2、遗骸归乡与后世纪念 1945年,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后,当地民众将寸性奇的遗骸从山西运回腾冲,安葬于国殇墓园。他的墓位于墓园东侧,与同是腾冲籍的抗日将领张问德、李根源等墓碑相邻,成为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寸性奇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如今,在腾冲国殇墓园,寸性奇的事迹被刻碑铭记,每年都有无数民众前来祭扫,他的爱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五、精神遗产:从边陲少年到民族脊梁的启示 寸性奇的一生,是近代中国军人从传统士大夫向民族战士转型的缩影。他出身书香门第,却以武报国;他历经军阀混战,却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中条山战役中,他与唐淮源等将领“宁死不退”的壮举,不仅迟滞了日军西进的步伐,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 正如历史学家评价:“寸性奇将军的牺牲,是军人对国家的忠诚,是文化人对民族的担当。他将腾冲人的‘忠勇’与中国士人的‘风骨’融为一体,成为抗战精神的典型象征。”在今天,他的故事依然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寸性奇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军人的尊严,他的名字与中条山的忠魂一同镌刻在民族记忆的丰碑上,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