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大进[公元1854年-1942年,清末爱国士]+像 云南保山腾冲人物 寸大进,表字用之,1854年出生于云南腾冲,是累代将门之后,先祖寸公庆跟随黔宁王沐英永镇云南,被封为千总,世袭罔替,到了寸大进先生这里,已经是第九代,担任腾越右营四品守备。当时正值清末,西方殖民者对西南边陲虎视眈眈。云南毗邻缅甸,当时已经沦为英国人的殖民地,来自日不落的殖民者经常带领武装前来腾冲挑衅,但都被寸大进先生带领边境军民打退。因此寸大进被晋升为三品督师腾越中营守备,光绪皇帝也敕封他为一等骑都尉的爵位,并封称号为一等汉军匡勇巴图鲁。 寸大进(1854年 - 1942年),云南保山腾冲人,是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爱国士绅。他生于风雨飘摇的晚清,历经清末内忧外患、民国动荡变革,一生坚守家国情怀,以学识、威望和实干投身地方教育、文化传承与社会公益事业,展现出传统士人的担当与气节。以下为其详细生平: 一、书香世家,勤学入仕 1854年,寸大进出生于腾冲和顺乡的一个书香世家。腾冲地处西南边陲,虽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但文化底蕴深厚,中原儒家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寸氏家族世代重视教育,家中藏书颇丰,从小寸大进便在父辈的教导下研读四书五经、诗词典籍。 他自幼聪慧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在私塾学习期间,常常因对经典的独到见解受到先生赞赏。少年时代,寸大进目睹了英国殖民者对滇西边境的觊觎和侵扰,心中逐渐萌发了爱国保家的志向。他认为,唯有通过科举入仕,才能为国家和家乡贡献力量。 在家人的支持下,寸大进踏上科举之路。他白天刻苦攻读,夜晚秉烛夜读,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光绪年间考中举人。中举后,寸大进获得了进入官场的机会,但他并未急于谋求官职,而是选择继续提升学识,同时在腾冲本地讲学,传播儒家文化,培养后进人才。 二、投身教育,培育英才 清末时期,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教育体系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寸大进深刻认识到,要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必须从教育革新入手。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他积极倡导新式教育,联合当地士绅,筹集资金,在腾冲创办新式学堂。 寸大进四处奔走,动员乡绅捐款捐地,还亲自参与学堂选址、设计和课程设置。他主张在保留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他的努力下,腾冲多所新式学堂陆续建成,如和顺益群中学等。这些学堂不仅为当地学生提供了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学子前来求学。 作为学堂的创办者和管理者,寸大进以身作则,常常亲自授课。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善于将晦涩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深受学生喜爱。在他的影响下,众多学生走出腾冲,前往省城乃至全国各地求学,许多人后来成为了各领域的栋梁之材,为国家建设和地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心系桑梓,助力公益 寸大进不仅重视教育,还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始终将家乡发展和百姓福祉挂在心头。腾冲地处边疆,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每逢雨季,道路泥泞不堪,严重影响百姓出行和物资运输。寸大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再次联合乡绅,发起修路倡议。 为筹集修路资金,寸大进带头捐出家中积蓄,并挨家挨户动员富裕人家慷慨解囊。他还亲自组织人力物力,规划路线,监督施工。在修路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人力不足等困难,寸大进多方协调,想尽办法解决。经过数年努力,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道路在腾冲境内延伸,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促进了商贸往来和经济发展。 此外,寸大进还关注百姓的生活疾苦。遇到灾荒年份,他积极组织赈灾活动,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他倡导建立义仓,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还推动成立民间互助组织,帮助贫困家庭渡过难关。在他的努力下,腾冲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他也因此在当地享有极高威望。 四、抵御外侮,捍卫主权 清末民初,英国殖民者对滇西边境虎视眈眈,不断进行渗透和侵略活动,妄图蚕食中国领土。寸大进作为爱国士绅,始终坚定地站在抵御外侮的第一线。他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威望,向民众宣传国家主权意识,揭露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1910年,英国军队入侵片马地区,妄图强占中国领土。消息传到腾冲,寸大进义愤填膺,他立即联合当地各界人士,成立民间抗英组织,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保卫国土。他四处奔走,为抗英斗争筹集物资和资金,还组织青壮年参与边境防御。同时,寸大进积极与官府沟通,呼吁清政府采取强硬措施,捍卫国家主权。 在寸大进等人的努力下,腾冲民众的抗英斗争得到了广泛支持,清政府也被迫加强了边境防御。最终,英国的侵略图谋未能得逞,片马地区始终保持在中国版图之内。寸大进在抗英斗争中的英勇表现,展现了一位爱国士绅的民族气节和担当精神。 五、传承文化,守护根脉 寸大进深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尤为重要。他一生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腾冲地方文献和历史资料,深入民间走访,挖掘民间故事、传说和民俗文化。他主持编纂了多部关于腾冲历史、文化、风俗的著作,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寸大进还积极推动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工作。和顺古镇的许多古建筑在他的倡导和保护下得以修缮和保存,成为展现腾冲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他还重视传统艺术的传承,鼓励民间艺人传授技艺,使得腾冲的皮影戏、腾越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 六、晚年岁月,德高望重 进入晚年,寸大进虽年事已高,但依然心系家国。他退而不休,继续关心地方教育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为后辈出谋划策。当地百姓遇到难题,都会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解答,尽力相助。他的品德和学识受到了腾冲各界人士的敬仰,被誉为“德高望重的乡贤”。 1942年,寸大进因病逝世,享年88岁。他的离世让腾冲百姓悲痛不已,当地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众多民众自发前来吊唁,送别这位为家乡奉献一生的爱国士绅。 寸大进从清末举人到爱国士绅,一生历经时代变迁,始终坚守初心,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家乡贡献力量。他在教育、公益、文化保护等领域的贡献,不仅深刻影响了腾冲的发展,更为后人树立了爱国奉献、担当有为的榜样,其精神至今仍在滇西大地熠熠生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