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权[公元1922年-2005年,神经外科专家] 云南保山腾冲人物 李秉权(出生于腾冲,去世于昆明),男,云南省神经外科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生前为医学事业鞠躬尽瘁,死后捐献遗体服务医学,生与死的界线,在他对祖国医学事业的一腔赤诚中被跨越。他是我国神经外科开拓者之一、云南省神经科奠基人、云南省第一位捐献遗体的医学教授。 李秉权是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云南省神经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为我国医学事业尤其是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苦难童年,立志学医 1922年2月28日,李秉权出生于云南保山腾冲县城腾越镇一个平民家庭。不幸的是,他小学时丧父,中学时丧母,双亲先后因病去世,这给年幼的李秉权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让他亲眼目睹了病痛对人的折磨,从此心中便燃起了学医救人的理想。 高中毕业后,在朴素的科学救国思想激励下,李秉权和同伴们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历时2个月来到昆明求学。1941年,他考入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前身),开启了为期6年的本科学习生涯。 艰苦求学,收获爱情 大学期间,李秉权的生活十分艰苦。他只能依靠微薄的贷学金和奖学金维持生计,常常连一个烧饼都买不起,6年时间几乎顿顿吃稀饭,以至于工作后看见稀饭就反胃。当时学校的学习条件也有限,学生宿舍拥挤昏暗,图书馆晚上10点就关门,教室晚间不开放。为了读书,李秉权经常和同学去青云街“蹲”茶馆,点一杯白开水,就能在那里学习很久。 尽管生活清苦,但李秉权始终刻苦学习,他的勤奋和努力吸引了名门闺秀胡素秋的注意。胡素秋的父亲胡瑛是护国名将,曾任黔军总指挥等职,还是朱德的金兰兄弟。身为军长千金,胡素秋不乏追求者,但她却被李秉权贫贱不移、自强不息的品质所打动。李秉权因医学院骨架标本数量少,还曾和同学跑去圆通山上的乱葬岗寻找尸骨,制作骨骼标本,这种对医学的执着让胡素秋更加认定了他。 1948年,李秉权攒了一个月工资,买了一支派克笔向胡素秋求婚,胡素秋不顾家人反对欣然答应。1949年12月底,两人在亲友见证下步入婚姻殿堂,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卢汉还前往参加喜宴,送上“绣花喜帐”恭贺良缘。 投身医学,开创先河 1950年,李秉权夫妇作为医学人才被聘到云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成为新中国的首批医师。1953年,李秉权被选调到天津医学院附属天津总医院参加全国第一个神经外科专业医师培训班,是全国23名优秀青年医师之一,这为他日后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4年10月,李秉权在无专门病床、无固定助手、无开颅专科器械设备、无专科护理的艰难条件下,创立了云南省第一个脑系科门诊,同年还完成了云南第一台开颅手术,填补了云南省无开颅术、无神经外科的空白。 此后,李秉权在神经外科领域不断探索创新。1966年5月5日,他成功为一例患癫痫8年并左侧偏瘫的16岁男青年进行右大脑半球切除,这是有记载的国内首例“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不久便回到工作岗位。 屡创佳绩,载誉无数 1978年,李秉权与五官科医生合作,施行全国首例“经颅中窝硬膜外进路面神经移植术”,获得成功,同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并获奖。1979年,他开创运用“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抢救颅脑火器伤员。在抢救的52例伤员中,除一例因转运来时已处于深昏迷重度脑水肿、后因高热死亡外,其余伤员全部成活,死亡率大大低于第二次大战以来世界各国的治疗水平,他也因此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军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上世纪80年代初,李秉权从德国引进用于脑部诊断的多普勒诊断仪器,由于没有中文资料,他亲自将60多页的德文技术资料一字一句翻译出来,作为教材,使得多普勒诊断技术通过云南传到了全国。他还在云南率先施行开颅手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在国内首次为一双头畸形人成功切除寄生性小头,为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做出了诸多开创性贡献。 李秉权凭借卓越的医术和突出的贡献,获得了众多荣誉称号,包括卫生部全国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等,还担任了全国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委员、云南省卫生厅专家咨询委员等多个重要职务。1991年,他被推荐为中科院生物科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中科院院士)候选人。 伉俪情深,携手同行 李秉权的妻子胡素秋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也是云南著名妇产科学家,著有我国首部《妇女更年期卫生》。夫妻二人同为医生,都把救死扶伤放在第一位,总是奋斗在医疗一线。他们时常带着孩子去值班,一家人虽住在医院宿舍,但经常各自在食堂吃饭,逢年过节也不例外,聊天话题也多是关于病人的情况。 胡素秋因常年劳累患有多种隐疾,曾做过多次腹部手术,子宫切除术中还发生过意外,每次李秉权都因抢救危重病人而缺席,但胡素秋作为医生也理解丈夫的职责。直到有一次胡素秋跌倒引发脑出血,年近70岁的李秉权决定亲自为妻子操刀,将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奉献遗体,精神永存 2005年3月29日,李秉权因病离世,享年83岁。遵照他的遗愿,其遗体被捐献给母校昆明医科大学,他也成为云南省医学界遗体捐献第一人。多年后,胡素秋教授逝世,同样将遗体捐献,夫妻二人的骨骼标本肩并肩陈列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的屏风前,他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继续相伴,也为医学教育事业做着最后的贡献,成为“无语良师”,供学生学习研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学学子。 李秉权从一个失去双亲的寒门学子,成长为云南省神经外科领域的泰斗,他用一生践行着学医救人的誓言,以精湛的医术、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和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