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汉董[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云南省保山人物 孙汉董,1939年11月出生于云南保山,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1962年孙汉董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有机合成专业;1980年至1982年在日本德岛大学药学部研修;1984年至199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室主任;1988年获得日本京都大学药学部药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200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孙汉董是中国著名的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在植物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我国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相关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贫寒出身,求学立志 1939年11月25日,孙汉董出生在云南保山的一个农家小院。父母以务农为生,家庭经济拮据,生活困苦,遇到灾年甚至要靠吃糠咽菜、借贷度日。但孙汉董的父亲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仍坚持送他上学。 7岁时,孙汉董进入保山南关小学就读。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习极为刻苦。当时学校课本稀缺,他便在放学后借同学的课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笔一划地抄写,常常需花费几个晚上才能抄完一本。凭借着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始终名列前茅。 上初中时,一件小事让孙汉董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叔叔从边境带回一把塑料牙刷,这让他对制造牙刷的化学材料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便立志要好好学习化学,将来用化学知识创造出有用的东西。 1958年,孙汉董高中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云南大学化学系录取。从未出过远门的他,乘坐着烧木炭的客车,历经四天颠簸抵达昆明入学。大学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着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勤奋好学的态度深受有机化学课赵树年教授的赏识。 恩师力荐,开启科研之路 1962年,孙汉董大学毕业,因综合素质优异,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原本准备前往北京。然而,时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的吴征镒院士求贤若渴,派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到云南大学挑选人才。赵树年教授积极推荐了孙汉董,于是他被调配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此踏上了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的科研之路。 进入研究所后,孙汉董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很快成为同期进所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但在特殊时期,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即便如此,他仍坚信科学知识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每晚都会在狭小的厨房兼储物间里,借着15瓦的灯光研读专业书籍。 冬凌草研究,初露锋芒 20世纪70年代初,河南省安阳市林县等地食道癌患者增多,当地百姓用冬凌草泡水喝,发现对延缓食道癌恶化有一定作用。1973年,“河南冬凌草协作组”成立,旨在研究冬凌草的抗癌成分,但两年过去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1975年,协作组带着样品到昆明植物研究所求援,孙汉董被指派参与合作研究。他首先意识到植物分类未确定可能是研究受阻的关键原因,于是向吴征镒院士请教,确定冬凌草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随后,他与团队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成功发现冬凌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二萜类化合物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这一成果为冬凌草作为抗炎、抗癌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依托该成果开发的冬凌草药物,年销售额达上亿元,造福了众多患者。 留学深造,学成归国 孙汉董在冬凌草研究中的突出成就,引起了植物化学领域的关注。1980年,研究所派他到日本德岛大学药学部研修。在日本,他见识到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研究方法,便刻苦学习,两年后回国将所学应用到国内研究中。 1986年,孙汉董的日本导师力邀他前往日本读博,因手头课题繁忙,他直到1988年才成行。当时已近50岁的他,凭借深厚的研究积淀,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后,导师以优厚待遇挽留他,但孙汉董毅然决定回国,他说“人家国家再好,也是人家的”,心怀对祖国的热爱,他选择回到祖国继续投身植物化学研究。 科研硕果,铸就院士之路 回国后的孙汉董,潜心于植物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他系统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红豆杉科、五味子科、伞形科、樟科及地衣类等科属的200余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分离鉴定了1700余个单体化合物,发现了500余个新化合物,其中有20余个具有开发应用价值。他发展了萜类化学,丰富了天然化合物的内容,成为我国天然香料化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在五味子科植物研究方面,他的团队系统研究了24个种,发现了五百多种新化合物,还首次发现五味子活性化合物的一种衍生物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的活性,为研发新型抗艾滋病药物提供了科学基础。 截至2020年,孙汉董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90余篇,其中SCI收录560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4部。他的24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家、中科院和省部级奖励,其中“香茶菜属植物二萜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荣获2002年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3年,孙汉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多年来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 桃李芬芳,热心社会事务 孙汉董不仅在科研上成绩斐然,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为我国植物化学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他担任《Phytomedicine》《Tetrahedron》等10种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地区审稿人,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评审工作,为推动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他还热心参与社会事务,担任了诸多社会职务。如2012年受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2015年任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2018年担任杭州师范大学整合药学院和整合肿瘤学研究院名誉院长,2019年成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委员会顾问等。 老骥伏枥,初心不改 尽管年事已高,孙汉董仍心系植物化学研究领域。七十多岁以前,他还会亲自带领团队前往迪庆等地野外采集研究植物样品,近年来虽因年龄原因较少前往野外,但依然关注着科研进展,关心着我国植物化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希望能有更多拔尖人才投身该领域,成为引领者。 孙汉董从云南保山的农家小院走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凭借着对化学的热爱、对科研的执着,在植物化学领域深耕半个多世纪,为我国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植物化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和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