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像 辽宁大连瓦房店市人物 戚发轫,1933年4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现辽宁省瓦房店市),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
戚发轫,1933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现大连市瓦房店市),是中国著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立志航天:1933年出生的戚发轫,5岁时随家人迁往大连。在大连,他受过日本推行的奴化教育,也搬运过从抗美援朝战场送回来的伤员,这些经历让他在心中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19岁时,戚发轫立下了献身航空的志愿。 高校深造:1952年9月,戚发轫进入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工艺专业学习。1957年,他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为日后投身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工作经历 导弹研制:1957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为研制导弹、火箭而专门成立的研究院。研究院成立初期,人才奇缺,刚刚毕业的戚发轫服从国家分配,从航空转入导弹研究,正式踏入航天领域。钱学森亲自上阵,为他们主讲《导弹概论》。戚发轫参与了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的研制工作。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专家全部撤出,带走了所有资料,但戚发轫和同事们没有放弃。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成功发射,让他尝到了从无到有的成就感。此后,他又参与了“东风四号”“长征一号”的结构和总体设计工作,均取得成功。 卫星研制:1967年,戚发轫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1968年2月,他被孙家栋“点将”,与另外17人一起,经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调入研究院,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宇宙空间。此后,戚发轫又相继担任了“东方红二号”和“东方红三号”卫星的总设计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的通信卫星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决定搞载人航天工程,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系列飞船的总设计师。当时他已年近花甲,但仍毅然挑起这副重担。他带领团队在北京海淀区的一片庄稼地上,建起了航天城。经过11年的努力,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后续贡献:2004年,从载人航天一线退下来的戚发轫,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任宇航学院院长,筹建中国第一个空间羽流实验室,10多年里培养了20多名博士生。从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卸任后,戚发轫把大量精力投入航天科普事业,在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大中小学等开展科普讲座,在网络上讲授“航天思政课”,上千场的科普讲座,他从不准备讲稿,因为“关于航天事业的每一个细节,都毕生难忘”。他还坚持每年为五院新入职的员工讲授入职“第一课”,引导他们系好航天事业的“第一粒扣子”。2023年,戚发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把奖金100万港元全部捐出,用于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个人生活 戚发轫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温情与坎坷。1967年,他从南苑国防部第五研究调到空间技术研究院,当时妻子去“五七”干校,家中年迈的母亲和孩子由他照看。他每天四五点起床,骑自行车去上班,路上要跋涉几十公里,上班后忙碌,晚上回家还要做家务、查资料、绘设计图。2000年初,妻子姜福玲被查出肺癌,戚发轫得知后虽内心痛苦,但仍坚强地继续完成“神舟二号”发射工作。2001年3月6日早晨,妻子去世。处理完妻子的后事,他又投入到紧张的“神舟三号”飞船研制试验中。“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成功实现了妻子的心愿。
社会任职 戚发轫在1998年03月至2003年03月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01月至2008年03月担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国家的发展和航天事业的推进积极建言献策。
荣誉成就 戚发轫获得过众多荣誉,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奖,同年获“最美教师”称号。2003年获“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的技术科学奖。2016年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23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24年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戚发轫的一生,是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中国航天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国航天人继续为实现航天强国梦而努力拼搏,也成为了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