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陀,原名孟克勤,达斡尔族,内蒙莫力达瓦旗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第101中学高中。历任北京重型机械厂工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文学》副主编。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自由落体》《七奶奶》《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短篇小说《愿你听到这支歌》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电影文学剧本《李四光》《沙鸥》(合作,已拍摄发行)分别获1979年、1981年文化部优秀电影奖。
李陀,1939 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达斡尔族,原名孟克勤,曾用笔名孟辉、杜雨 ,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作家、理论家及文学批评家。他的前妻是电影导演张暖忻,现任妻子为学者刘禾。
李陀童年跟随父母辗转各地,最终在北京定居并完成小学、中学学业。中学时期,他便开始尝试诗歌、小说和散文创作。1958 年,从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中毕业后,李陀进入第二通用机械厂工作,先后担任热处理工、加热工、钳工等职。1979 年,他加入中国作协,在“文革”期间参与编辑《北京工人》报。1980 年,李陀调入作协北京分会从事创作,后担任《北京文学》副主编 。
1982 年左右,李陀暂停小说创作,转向文学和电影批评领域。停笔 30 年后,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无名指》,重新回归作家身份。1989 年,受李欧梵邀请,李陀前往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等校担任访问学者,现为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并参与文学刊物《今天》的出版和编辑工作。
在创作方面,1982 年以前,李陀以小说创作为主。其短篇小说《愿你听到这支歌》荣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自由落体》《余光》等短篇小说因对人物独特心理意识活动的刻画而备受关注,引发诸多讨论。此外,他还参与创作电影剧本《李四光》和《沙鸥》。《李四光》将传记真实性与情节生动性相结合,展现主人公优秀品格与科学成就,获文化部 1979 年优秀影片奖;《沙鸥》在表现人物意志、幻觉和情绪方面独具匠心,在主题表达上取得显著成绩 。
1982 年后,李陀专注于理论批评。他与张暖忻合写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强调电影语言研究的重要性,主张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在文学理论批评领域,李陀思路敏捷、见解独到,尤其关注具有探索倾向的作家作品,不过有时也因理论准备不足而受到质疑。
李陀的作品丰富多样,包括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等,评剧剧本《红凤》,电影文学剧本《李四光》《沙鸥》。此外,他还参与编选多部文学选集,如与黄子平合作编选的《中国小说》年选(4 册),主编的《中国寻根小说选》《中国实验小说选》等,以及主编理论刊物和丛书,如《大众文化研究译丛》《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视界(1 - 13 辑)》等 。
在个人荣誉上,短篇小说《愿你听到这支歌》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电影文学剧本《李四光》《沙鸥》分别获 1979 年、1981 年文化部优秀电影奖。
李陀早年随母亲到北京,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北京 101 中学。他才华出众、仪表堂堂,极具个人魅力,不仅深受异性青睐,也被男性朋友视为知己。他热心帮助文学新人,积极推荐优秀作品。
在文学批评生涯中,1978 年,39 岁的李陀凭借短篇小说获奖,从工人转变为“驻会作家”。之后,他因对文学创作的新思考转向文学批评。1986 年,任《北京文学》副主编期间,推出众多先锋小说。1989 年赴美后,在多所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并教学。
李陀认为,1980 年代文学繁荣得益于思想启蒙,编辑和批评家都满怀文学理想。当时官方批评家和新批评家各有权威,前者在“文革”后推动文学发展,后者则顺应文学创新需求。1985 年后,新潮批评家因对探索性作品的解读而声名鹊起。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对作家和文学发展影响重大。
然而,进入 1990 年代,新潮批评家群体逐渐消失,文学批评领域发生巨大变化。部分批评家进入学院,批评与学术机制融合;部分官方批评家、记者编辑等群体与商业机制结合,批评沦为作品促销手段,丧失对文学创作的监督和反省功能 。
李陀的文学批评也引发诸多争议。他提出的“小人时代的文学”观点,认为当下文学内容琐碎,缺乏对底层民众的关注,这一观点在网上遭到不少反对。但李陀坚持认为作家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关注底层需求,而不是过于“小资”。他明确表示今后将专注于文学批评,希望推动批判的文学批评发展,反思文学批评与新启蒙的关系,关注文学批评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