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吴蓓丽

南召县

吴蓓丽南召县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人物

吴蓓丽,1979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2006年获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1年赴美国Scripps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开展基于其结构的药物研发。吴蓓丽带领其研究团队于短期内成功解析了6种重要GPCR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阐明了不同受体蛋白与配体的特异性结合模式,揭示了不同类型GPCR对细胞信号的识别和调控机制,为深入理解GPCR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极大促进了针对艾滋病、血栓和糖尿病等人体重大疾病的药物研发。近五年,在Science、Nature和Cell发表8篇研究论文,其中通讯作者5篇。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资助,并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杰出成就奖”和“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多个奖项。

相关成果: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研究与药物研发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人体内最大的膜受体蛋白家族,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作用,与人体疾病密切相关,是最大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40%以上的上市药物以其为作用靶点。GPCR的结构是其功能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药物研发的迫切需求,但其结构解析极具挑战性。吴蓓丽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艾滋 (HIV)共受体CCR5的晶体结构,揭示HIV与人体细胞的作用机制,并阐明不同药物的抗 机理,对于深入理解HIV感染机制和指导抗HIV新药研发具有重大意义。测定了重要的抗血栓药物靶标P2Y1R和P2Y12R的结构,首次发现位于受体分子外表面的全新配体结合位点,颠覆了对于GPCR配体结合模式的传统认知;阐明两种受体与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将极大推动抗血栓新药研发。解析了首个B类GPCR全长蛋白的晶体结构,揭示该受体不同结构域对其活化的协作调控机制,对于全面了解GPCR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成果极大促进了GPCR信号识别、转导和调控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突破性解决,并为相关药物发现提供结构基础。
  吴蓓丽相关2018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同年(公元1979年)出生的名人:陈鹏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许子和下一篇:丁声树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召县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人物
公元1939年-2016年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人物
南召县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人物
公元1909年-2003年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人物
公元1916年-2019年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人物
公元1920年-2003年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人物
南召县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人物
公元1929年-2019年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人物
南召县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