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丕谟(1940年11月—2005年5月22日),法名妙摩,室名汲绠书屋、百尺楼,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当代书画家、学者 。洪丕谟先生不仅擅长书画,兼通中医养生、诗词律法、命相堪舆、儒释道哲学,堪称通才,被誉为“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 。 1958年,洪丕谟就读于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大专班 。1981年毅然弃医从文,应聘进入华东政法学院从事写作、古文教学和古籍整理工作,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1984年,出版《中国书法史话》《墨池散记》等书法理论。1986年,在朐山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从事古代法律文献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试论书法家的知识和修养》等理论文章引发书坛关注。20世纪90年,多次向慈溪捐赠书画。2002年,洪丕谟对家乡充满感情,在慈溪举行“敬乡书画展” 。2004年,洪丕谟向慈溪市博物馆捐献了书法珍品30幅,印章、著作若干。2005年5月22日,因病在上海逝世。逝世后,家属依遗嘱将三代收藏的1441件书画篆刻等藏品捐赠慈溪市博物馆,其中国三级以上文物104件。2008年至2019年间,其夫人姜玉珍继续落实遗愿,分批次捐赠手稿、印章及书画藏品。2019年11月,洪丕谟艺术馆在慈溪市博物馆新馆开馆。 洪丕谟著有《中国书法史话》,《墨池散记》,《中国文房四宝》,《洪丕谟书法集》,《拈花微笑》,《唐诗与人生》,《洪丕谟文选》等作品,与其夫人姜玉珍合著有《中国古代算命术》一书。 一、生平概览 洪丕谟(1940 年 11 月 13 日 —2005 年 5 月 22 日),法名妙摩,室名汲绠书屋、百尺楼,祖籍浙江宁波慈溪(现江北区洪塘街道),生于上海。他是当代集书画家、学者、中医师、命理研究者于一身的跨界通才,被誉为 “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其一生横跨医、教、艺、学四大领域,出版专著 124 种,总字数达 2000 万,涵盖中医、书画、命理、法律、哲学等诸多门类,作品与思想影响深远。2005 年 5 月 22 日,洪丕谟因病在上海逝世,后经家属按其遗愿,多次向家乡捐赠藏品,延续文化火种。 二、成长与从医经历(1940—1981) (一)家学熏陶与启蒙 洪丕谟出身书香门第,曾外祖父为晚清浙东书法家梅调鼎,父亲洪洁求留法归国后任大夏大学新闻系主任,著有《法国文学史》等著作。这种文化积淀为其日后多元发展埋下伏笔。6 岁时,他入祖父创办的宁波洪塘小学就读,自幼便对笔墨产生浓厚兴趣。19 岁拜老中医廖慕韩为师,开启对中医的系统研习,奠定医学基础。 (二)中医执业生涯 1958 年,洪丕谟考入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大专班,1964 年毕业并获中医师职称,此后在上海徐汇区新乐路地段医院行医近 20 年,擅长中医内科与妇科,在文人圈中声望卓著。丰子恺、朱屺瞻、周慧珺等文化名家均因求医与其结为知交,这段经历既锤炼了他的人文素养,也为日后跨界交流搭建了桥梁。 (三)逆境中的学问积累 1967 年,父亲受 “文革” 冲击,洪丕谟也遭牵连,但他坚持 “躲进小楼成一统”,夜晚潜心读书、练字、钻研学问。这段逆境中的积累,使其在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研究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后续转型埋下伏笔。 三、执教与学术深耕(1981—2005) (一)高校执教之路 1981 年 6 月,洪丕谟以自学成才者身份应聘进入华东政法学院语文教研室,从事写作、古文教学与古籍整理工作,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在高校期间,他深耕古代法律文献,以扎实的国学功底为法学研究注入人文视角,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二)学术研究与著作 洪丕谟的学术研究兼具广度与深度,代表作涵盖多个领域: 命理与哲学:1990 年与姜玉珍合著的《中国古代算命术》,系统梳理八字命理、风水等理论,结合《红楼梦》等案例剖析文化逻辑,既祛魅迷信又挖掘其社会心理价值,被誉为 “理性解剖传统文化的手术刀”。1999 年出版《学佛修禅悟人生:拈花微笑》,融合佛学智慧与人生感悟,体现其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书画与文化:著有《墨池散记》《中国书法史话》《中国文房四宝》等,从艺术实践与理论双重维度解读书画艺术,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 医学与养生:结合临床经验研究中医养生,相关论述散见于各类著作中,体现其 “医艺同源” 的理念。 四、书画艺术成就 (一)书法风格与 “洪体” 形成 洪丕谟潜心书艺近五十年,临习柳公权、赵孟𫖯等名家,上溯二王、汉魏,下涉明清诸家,最终熔百家之长,形成书卷气浓郁的 “洪体书法”。其作品以行草见长,特点为 “朴茂多姿,挺秀俊逸,浑灏流转,新理异态”,金学智曾评价其作品 “坚而不浮的点画,寓巧于拙的结体,豁达天成的章法”。1981 年,他的行草作品在《书法》杂志新年刊发表,标志着个人风格的正式形成。 (二)艺术实践与影响 其作品多次入选上海市历届书法展、河南 “国际书法展”、香港 “集古斋成立六十周年扇面书画展” 等重要展览,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并刻碑。1999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洪丕谟书法集》,系统展现其艺术成就。他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兼任上百家书画院名誉院长或顾问,对书法教育与推广贡献卓著。 五、社会贡献与遗产传承 (一)家乡情怀与捐赠 洪丕谟始终心系故土,2002 年在慈溪举办 “敬乡书画展”,2004 年向慈溪市博物馆捐献书法珍品 30 幅及印章、著作若干。逝世后,夫人姜玉珍按其遗愿,分别于 2008 年、2015 年、2019 年捐赠遗物、手稿、藏品,累计达 1441 件,成为家乡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后世纪念与影响延续 2019 年,慈溪市博物馆新馆 “洪丕谟艺术馆” 开馆,常年举办 “百尺竿头 坐看云起 —— 洪丕谟先生成就展”,全面展示其多领域成就。2020 年推出 “书画情缘” 专题展,2024 年《世间风雅 —— 洪丕谟 姜玉珍捐赠名家书画篆刻选》出版,使其一脉文化遗产得以永续流传。 (三)跨界精神的启示 洪丕谟以 “人可以愚钝,但不能无知” 为治学箴言,其跨界探索打破学科壁垒,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他对玄学的理性研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共同构成了这位 “通才大师” 的精神内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