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燮,字和叔,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籍贯为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是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
袁燮自幼品性端正、专注沉静。幼时,乳母在他面前放置一盘水,他能整日专注凝视,夜晚睡觉时也常常处于清醒状态。稍大一些,阅读《后汉书·党锢传》后,他便心怀壮志,立志以名节自勉。早年,袁燮进入太学求学,淳熙年间成功考中进士,随后被调任为江阴尉。
浙西地区遭遇严重饥荒,常平使罗点将赈灾救济的重任托付给袁燮。袁燮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让每个保绘制一幅地图,将田亩、山水、道路等信息都详细标注在上面,同时把居民的分布情况以及他们的姓名、职业等信息也一一记录。通过将保合并为都,都合并为乡,乡合并为县,在征发徭役、处理诉讼、追捕逃犯等事务时,只需查看地图便能迅速做出决策,这一举措成为当时救灾工作的首要方法。之后,袁燮被任命为沿海制属。然而,他接连遭遇家中亲人去世的变故,回乡守孝。直到宁宗即位,袁燮才以太学正的身份被召回朝廷。当时,朱熹等诸多儒士相继离开朝堂,丞相赵汝愚也被罢官,袁燮因发表不同言论而被免职,自此,朝廷党禁之风兴起。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袁燮先后担任浙东帅幕、福建常平属、沿海参议等职。
嘉定初年,袁燮被召回朝廷,先后担任主宗正簿、枢密院编修官,代理考功郎官、太常丞,出任江州知州,后改任提举江西常平,代理隆兴知州。再次被召回朝廷后,他担任都官郎官,后升迁为司封。在与皇帝的奏对中,袁燮进言:“陛下即位之初,任用贤能的丞相,正直之士纷纷聚集朝堂,然而那些妄图窃取威权的人却在一旁伺机而动。彭龟年预先察觉到这些人必将扰乱天下,公开揭露他们的奸恶行径,结果彭龟年却获罪离职,而权臣们得以巩固势力,几乎危及国家社稷。陛下后来追念彭龟年,曾在朝堂上叹息道:‘如果此人还在,必定要重用他。’可见陛下早已深知彭龟年的忠诚。如今,正直之士并不匮乏,希望陛下始终保持这份求贤若渴的心,积极听取恳切的谏言,推崇奖励质朴正直之人。即便一个彭龟年已逝,众多像彭龟年一样的人能够相继涌现,那么治理天下又何愁没有办法呢?”他还说:“臣此前劝陛下要勤于向人请教,陛下也曾说‘问则明’。臣退朝后与朝中大臣谈及此事,大家无不称赞。然而,这之后的近百天里,陛下依旧像从前一样端坐在朝堂上沉默寡言,臣深感疑惑。既然知道善于请教就能明智,那么也应当明白相反的做法会导致昏庸。明智则能洞察四方,无所不通;昏庸则对是非得失浑然不辨。”
后来,袁燮升迁为国子司业、秘书少监,又晋升为国子监祭酒、秘书监。他每次接见太学诸生,必定引导他们要反躬自省、注重自身修养,秉持忠信笃实的品德,认为这才是为学与为人的根本。听闻者都深受触动,太学的士气也因此更加振奋。袁燮兼任崇政殿说书,后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兼侍读。当时,权相史弥远主张与外敌议和,袁燮坚决反对,抗争愈发激烈,最终遭到御史台官员弹劾,被罢官回乡,以宝文阁待制的身份提举鸿庆宫。晚年,袁燮被起用为温州知州,后晋升为直学士,最终在担任奉祠期间去世。
袁燮初入太学时,陆九龄担任学录,他的同乡沈焕、舒璘、杨简也都在太学求学,他们常常以道义相互切磋。后来,袁燮结识了陆九龄的弟弟陆九渊,对其“发明本心”的学说极为认同,于是拜陆九渊为师。袁燮常说,人心与天地本为一体,需要通过精心思考去领悟,兢兢业业去坚守,这样才能与天地相契合。由于袁燮学识渊博,学者们尊称他为“絜斋先生”。袁燮去世后,谥号为“正献”。他的儿子袁甫也有其独立的传记流传于世。
袁燮一生著作颇丰,著有《絜斋集》二十四卷、《絜斋后集》十三卷、《絜斋家塾书钞》《絜斋毛诗经筵讲义》等。后人袁士杰还辑录了《袁正献公遗文钞》,让袁燮的思想和文字得以更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