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邹汉璜

清医学家,诗人

邹汉璜[清][公元1803年-1851年,清医学家,诗人]: 湖南邵阳市隆回县人物
# 邹汉璜:清代湘中儒医双绝的医学家与诗人
邹汉璜(1803年—1851年),字二序,号仲辰,湖南邵阳市隆回县罗洪镇(旧属宝庆府新化县)人,清代中后期著名医学家、诗人,“罗洪邹氏”文化家族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既精研岐黄之术,又工于诗文创作,以“儒医”身份闻名湘中乃至全国,其医学著作奠定了近代湖南地方医学的理论基础,诗文作品则展现了清代中晚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人文视野。

## 一、书香世家:家学传承下的早年成长
1803年(清嘉庆八年),邹汉璜出生于罗洪邹氏家族。这一家族自清代康熙年间起便以“耕读传家”为训,历经数代积累,逐渐成为湘中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世家——其祖父邹文苏为当地著名学者,以经学研究见长,曾在罗洪设馆授徒,门下弟子遍布宝庆、长沙等地;父亲邹希鲁承继家学,精通经史子集,虽未入仕,却以著述和教学为业,著有《声韵汇考》《周易本义辨证》等书;母亲吴芸则是清代著名女诗人,著有《浣青诗草》,其文学素养对子女影响深远。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邹汉璜自幼便浸润在“经史子集”与“诗文书画”的氛围里,为日后的学术与艺术成就埋下伏笔。

邹汉璜的启蒙教育由父母亲自督导,5岁便开始诵读《三字经》《千字文》,8岁能背《论语》《孟子》,10岁时已可独立撰写短篇议论文。与其他只重科举的世家子弟不同,邹家对“实学”尤为重视——除传统经学外,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等均被纳入学习范畴。其父邹希鲁认为“医乃仁术,可济天下;诗乃心声,可传情志”,因此在邹汉璜12岁时,便开始教授他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同时指导其学习诗词创作。这种“儒医兼修”的教育模式,让邹汉璜早早形成了“以儒统医、以诗载道”的学术理念。

15岁时,邹汉璜随父亲前往长沙游学,得以接触到当时湖南学界的精英群体,包括经学家贺长龄、诗人陶澍等。在与这些学者的交流中,他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意识到“医学需结合实践,诗文需贴近民生”的重要性。此后,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跟随长沙当地名医学习诊脉、开方,同时深入民间采风,记录百姓的生活疾苦,其早期诗作《乡村杂咏》十首便创作于这一时期,诗中“陇上农夫汗透衫,田中禾苗半枯槁”等句子,生动描绘了清代中期湖南农村的真实景象,展现出超越年龄的人文关怀。

1821年(清道光元年),18岁的邹汉璜参加宝庆府科举考试,以“经义通达、诗文雅正”中秀才。但他并未将科举作为唯一追求,反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医学与诗文研究。此时,他已能独立为乡邻诊治常见疾病,且疗效显著,逐渐在罗洪一带赢得“少年神医”的美誉。其父见他对医学兴致浓厚,便将家中珍藏的数十种医学孤本、抄本悉数交予他研读,其中包括宋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金代李杲的《脾胃论》等珍稀典籍,这些文献为邹汉璜后来的医学著述提供了重要参考。

## 二、医道深耕:从民间诊病到医学著述
20岁以后,邹汉璜正式开启“行医+治学”的生涯。他遵循“医者,当行万里路,治万种病”的理念,放弃了在乡中安稳设馆的机会,转而背起药箱游走于宝庆、长沙、衡阳、永州等地,一边为百姓治病,一边搜集地方药材与民间验方。在行医过程中,他发现湖南地区多山多湿,百姓易患风湿、疟疾、痢疾等疾病,而当时流传的医学典籍多以北方病症为研究对象,对南方地域性疾病的诊治缺乏针对性。为此,他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湖南地区的病症特点、气候与疾病的关联、本地药材的药性差异,并尝试将传统中医理论与地方实际结合,形成一套适合湘中地区的诊疗方法。

1825年(道光五年),邹汉璜在邵阳城内遇到一场大规模疟疾疫情,当地百姓因迷信“瘴气作祟”,纷纷求神拜佛,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疫情扩散。邹汉璜当即在城中设下义诊点,一边向百姓宣讲“疟疾由蚊虫传播,非鬼神所致”的科学道理,一边根据湖南湿热气候的特点,在传统治疟方剂“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入本地盛产的青蒿、槟榔等药材,改良出“湘中截疟方”。经他诊治的患者,大多在三到五日内痊愈,疫情也随之得到控制。此次抗疫经历让邹汉璜深刻认识到“医学普及”的重要性,他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诊疗经验,计划撰写一部专门针对湖南地区疾病的医学著作。

此后数年,邹汉璜一边继续行医,一边潜心著述。他白天为患者诊病,夜晚则挑灯整理医案、考证典籍,常常通宵达旦。1830年(道光十年),他完成了首部医学著作《医经精义》,全书共8卷,分为“经络篇”“脏腑篇”“方剂篇”“本草篇”四大部分。在书中,他首次系统梳理了湖南地区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尤其对风湿痹症、湿热痢疾、瘴疟等地域性疾病的论述,填补了传统中医典籍的空白。例如,在“风湿痹症”章节中,他指出“湘中多山,湿气弥漫,痹症多因湿邪入络,非单纯祛风可治,需加用茯苓、薏苡仁等祛湿之品,辅以针灸足三里穴”,这一观点至今仍对湖南地区的中医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1835年(道光十五年),邹汉璜又完成了《伤寒杂病论辨证》12卷。该书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基础,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对书中的方剂进行了补充和改良——如针对湖南百姓“脾胃多虚”的体质特点,将“桂枝汤”中的生姜用量减半,加入白术、山药等健脾药材;针对南方夏季常见的“暑湿感冒”,在“藿香正气散”的基础上加入滑石、淡竹叶等清热利湿之品。此外,书中还收录了邹汉璜经治的300余则医案,每则医案均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症状、诊断、治法、方药及疗效,为后世中医提供了珍贵的临床参考资料。

除医学理论著作外,邹汉璜还十分重视“本草学”研究。他深知湖南地区药材资源丰富,但许多本地药材的药性尚未被系统整理,导致医者用药时常常“辨药不清、用量不当”。为此,他花费五年时间,遍历湖南各地山区,采集药材标本,向药农请教经验,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完成《湖南本草考》20卷。该书收录湖南本地药材800余种,详细记载了每种药材的生长环境、采收时间、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禁忌,其中对“湘玉竹”“雪峰天麻”“南山杜仲”等湖南道地药材的论述,成为后世研究湖南中医药资源的重要文献。

## 三、诗文书画:儒者情怀与文人风骨
作为“儒医”,邹汉璜始终以“儒”为根,不仅在医学上追求“仁术”,更在诗文创作中坚守“仁心”。他的诗文作品题材广泛,涵盖咏史、写景、抒怀、讽喻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家国大事的关注,也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更有对学术理想的追求,其文风“清新质朴、沉郁顿挫”,兼具唐诗的雄浑与宋诗的理趣。

邹汉璜的咏史诗词多借古讽今,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道光皇帝最终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消息传至湖南,邹汉璜悲愤交加,写下《有感》一诗:“虎门涛声咽,金陵泪雨垂。烽烟连海疆,社稷付安危。肉食者谋鄙,书生心欲摧。何时持剑起,斩尽豺狼归。”诗中既痛斥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抒发了自己虽为医者却心系家国的爱国情怀。此后,他又创作了《咏史十首》,其中《岳飞》一首写道:“精忠报国志,未竟身先亡。至今西湖畔,犹闻铁骨香。”借岳飞的事迹,表达对忠贞之士的敬仰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

其写景抒情诗则多以湖南山水为题材,展现湘中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游崀山》一诗中,他用“奇峰拔地起,秀水绕山流。云深不知处,鸟鸣山更幽”描绘崀山的奇秀;《资江泛舟》则以“资水滔滔向东流,两岸青山相对愁。渔舟唱晚归何处,明月清风伴客游”勾勒出资江的悠远意境。这些诗作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成为研究清代湖南地方风物的重要资料。

除诗词外,邹汉璜还擅长散文创作,其散文作品多为学术随笔与杂记,兼具知识性与思想性。《罗洪乡志序》一文,详细记载了罗洪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民俗文化,文中“罗洪虽小,然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代多有贤才出焉”的描述,至今仍是隆回县罗洪镇地方志研究的重要依据;《医学随笔》则收录了他对医学理论的思考与感悟,其中“医者,当有三心:仁心、细心、耐心。仁心者,视患者如亲人;细心者,辨病症如辨秋毫;耐心者,治疾病如治玉石”的论述,成为后世医者的行为准则。

此外,邹汉璜还精通书法与绘画。他的书法以楷书见长,初学颜真卿,后兼学柳公权、欧阳询,字体端庄大气,笔力遒劲,其传世书法作品《医经精义序》(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被誉为“清代湘中楷书精品”;绘画则以山水、花鸟为主,尤其擅长画竹,其画作《墨竹图》(现藏于隆回县文物管理所)构图简洁,笔墨苍劲,题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借竹子的品格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 四、晚年岁月:传道授业与学术传承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42岁的邹汉璜因常年奔波行医,积劳成疾,回到罗洪老家休养。此时,他已成为湘中地区极具声望的学者与医者,许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其中既有想学习医学的青年,也有想研习诗文的学子。邹汉璜欣然应允,在自家院中开设“罗洪讲舍”,既传授医学知识,也讲授经史诗文,免费招收贫困子弟入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在医学教学中,邹汉璜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他常常带着学生深入山间采集药材,亲自示范药材的炮制方法;遇到疑难病症时,他会让学生先独立诊断,然后再逐一讲解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当属其侄邹代钧(清代著名地理学家)与弟子彭玉麟(晚清著名将领、中医)——邹代钧后来虽以地理学闻名,但早年跟随邹汉璜学习的医学知识,让他在日后的军旅生涯中能够为士兵治病;彭玉麟则继承了邹汉璜的医学思想,著有《彭氏医案》,成为晚清湖南中医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诗文教学中,邹汉璜注重“文以载道”,他教导学生“诗文不是用来炫耀才华的工具,而是用来表达思想、关怀民生的载体”。他常常带着学生走访民间,记录百姓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创作反映现实的作品。在他的影响下,其学生的诗文作品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形成了清代晚期“罗洪诗派”的独特风格。

1850年(道光三十年),邹汉璜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但他仍坚持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计划将《医经精义》《伤寒杂病论辨证》《湖南本草考》等著作合编为《邹氏医书七种》,并撰写一部总结自己诗文创作经验的《仲辰诗论》。然而,由于病情加重,这一计划未能完全实现。1851年(咸丰元年)农历五月,邹汉璜在罗洪家中病逝,享年48岁。临终前,他将自己的手稿与藏书托付给弟子彭玉麟,嘱咐其“务必将医书刊刻传世,以济后人;诗文则择其精华,汇编成册,以传情志”。

邹汉璜去世后,彭玉麟遵照其遗愿,历时十年,终于在1861年(咸丰十一年)将《邹氏医书七种》刊刻出版,该书一经问世,便在全国中医界引起广泛关注,先后被传入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成为清代晚期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籍;其诗文作品则由其子邹世琦整理汇编为《仲辰诗集》6卷、《仲辰文集》4卷,于1865年(同治四年)出版,后被收入《湖南通志·艺文志》。

## 五、历史地位与后世影响
邹汉璜的一生虽短暂,却在医学与文学两个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医学领域,他是清代湖南地方医学的奠基人——其著作首次系统梳理了湖南地区的疾病特点与药材资源,提出了适合南方气候与人体体质的诊疗方法,为后世湖南中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湖南中医界将其誉为“湘派中医的先驱”,其创立的“湘中截疟方”“健脾祛湿方”等方剂,至今仍在湖南地区的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其《湖南本草考》则为现代湖南中医药资源的普查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书中记载的多种湖南道地药材,现已被纳入国家中药材保护品种。

在文学领域,邹汉璜的诗文作品展现了清代中晚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人文视野,其反映社会现实、关怀民生疾苦的创作风格,对后世湖南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湖南著名文人曾国藩、左宗棠等均对其诗文评价甚高——曾国藩在《求阙斋日记》中写道:“邹仲辰先生诗文,质朴而情深,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实为湘中文人之楷模”;左宗棠则在《与友人书》中称:“读仲辰先生《有感》诗,不禁涕下,其爱国之心,非寻常书生可比”。其创立的“罗洪诗派”更是成为清代晚期湖南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影响了包括邓显鹤、魏源在内的一大批湖南文人。

此外,邹汉璜“儒医兼修”的学术理念与“仁心仁术”的人生追求,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将儒家的“仁爱”思想融入医学实践,以行医济世为己任,免费为贫困百姓治病;将文人的“担当”精神注入诗文创作,以笔为武器,针砭时弊、呼唤正义。这种精神不仅影响了其弟子与后人,更成为湖南文化“经世致用”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邹汉璜的故乡隆回县罗洪镇,仍保留着他当年行医授课的“罗洪讲舍”旧址,当地政府已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了“邹汉璜纪念馆”,展示其生平事迹与学术成果。每年农历五月(邹汉璜逝世纪念日),当地都会举办“邹汉璜文化节”,吸引众多中医爱好者与文学研究者前来缅怀这位清代湘中儒医双绝的杰出人物。邹汉璜的故事,也成为隆回县乃至邵阳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向后人诉说着一位古代知识分子“以医济世、以文载道”的崇高追求。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8-25 15:10
上一篇:魏镇下一篇:李剑农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初唐奇谲诗人
诗人、作家、书法家、新闻工作者
元朝著名女诗人
南宋末诗人、画家
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朝宰相,中国六大政治家,唐朝诗人
唐朝诗人,唐朝宰相
唐代诗人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
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
宋朝风水师
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两届奥运会冠军
当代杰出的画家
南昌中心市委青年部原部长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中国气象学家
两届奥运会冠军
著名诗人
清代起义领袖
清代农民起义领袖
清医学家,诗人
清代起义领袖
清医学家,诗人
中国商业会计学的奠基人
滩头木版年画传承人
开国少将
清医学家,诗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