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荣[公元1908年-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像 湖北黄冈市黄梅县人物 帅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湖北省黄梅县独山镇高岭村帅大屋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常深入部队,研究解决部队建设中的新问题,为军队的建设做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10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帅荣是湖北省黄梅县独山镇高岭村帅家大屋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苦难童年与学徒生涯 1908年8月14日,帅荣诞生于黄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时,母亲不幸离世,家庭失去了重要支柱,生活愈发艰难。14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世,年幼的弟弟被亲戚领养,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阳新县一个杂货店当学徒。在杂货店,帅荣每日天不亮就得起床,承担着扫地、擦桌、搬货等繁重劳动,过早地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却也磨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 投身革命,崭露头角 1929年秋,红五军第五纵队攻打阳新县城,给帅荣带来了命运的转折。在师兄陈兴的带领下,他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被分配到连队当通讯员。帅荣工作热情高涨,对待每一次传递情报、执行任务都极为认真,无论路途多么艰险,都从不抱怨,很快就在队伍中脱颖而出。1930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帅荣进入湘赣省委党务训练班学习,期间由张子意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他在红军中逐步成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8军连指导员、团政委等职。他参加了中央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在战场上身先士卒,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毫不畏惧,为保卫根据地贡献了力量。 1934年,帅荣跟随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长征途中,他率部参加了九渡冲及会昌保卫战、西华山阻击战等战斗。在西华山阻击战中,他带领部队顽强抵抗,掩护大部队通过敌军的第二道封锁线。此外,他还参与了二占遵义、四渡赤水、直罗镇等战役,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经受住了考验。 抗战烽火,尽显英雄本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帅荣调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团政委,奔赴抗日战场。到达冀中地区后,他与当地军民紧密合作,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帅荣参加了“百团大战”。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部队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激励着战士们的斗志。部队成功破坏了敌人的交通线和据点,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在之后的多次反“扫荡”战役中,他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巧妙运用战术,带领部队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包围,保护了根据地的安全。 1943年,帅荣回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他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让他进一步明确了奋斗方向,回到根据地后,他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解放战争,屡立战功 抗战胜利后,帅荣回到华北,投身解放战争,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副政委、冀中军区独立第八旅政委等职。在攻打新城、围攻和接管保定等战役中,他指挥若定,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 1949年1月,保定市成立中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帅荣担任市委副书记兼市警备区司令员。他和师长周彪带领部队,驻守通县至廊坊一线,积极肃清当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部队、反革命分子和暗藏的武装特务,为拱卫北平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新中国成立后,帅荣担任绥远军区第三十七军政委。1951年9月,他响应国家号召,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七军政委兼第二工区志愿军修建委员会第二分会政委。 在朝鲜战场上,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帅荣深入前线,鼓舞战士们的士气。他积极组织部队开展机场修护和后方警戒任务,为志愿军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建设国防,鞠躬尽瘁 1954年回国后,帅荣担任第六十五军政委,继续为国防事业奉献力量。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他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此后,帅荣虽年事渐高,但依然关心军队建设和国家发展。1978年,他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以革命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经常深入部队,研究解决部队建设中的新问题,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心血。 1997年10月,帅荣在北京病逝,结束了光辉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激励着无数后来人,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帅荣从一个贫苦农家子弟成长为开国少将,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防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事迹将永载史册,被后人铭记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