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泮岭[公元1891年-1967年,武术教育家]+像 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人物 陈泮岭 ,武术教育家。字俊峰,河南省西平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1921年,在开封创办水利工程测绘学校,任校长。1925年任河南第一中学校长。1927年任河南水利局长。1929年创办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抗战期间,任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主任委员。1947年,任黄河水利工程总局局长。摧长武术,曾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1950年去台,办甲工商学院,任院长。1967年4月7日死于台中。 陈泮岭:近代武术教育的拓荒者与中原武学的传承巨擘 在 20 世纪中国武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浪潮中,河南西平人陈泮岭(1891—1967)以其横跨军政、教育、武术三界的独特经历,成为连接传统武学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关键人物。他不仅是形意拳、太极拳的一代宗师,更以系统化的武术教育实践,推动了传统武术在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中的落地,被誉为 “中原武术教育的奠基人”。其一生跨越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动荡的时代洪流中,始终坚守 “文武兼修” 的理念,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传承留下了深远影响。 一、早年岁月:儒家底色与武学启蒙 1891 年,陈泮岭出生于河南西平县一个耕读世家。西平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尚武之风浓厚,当地流传的查拳、洪拳等拳种,为少年陈泮岭提供了耳濡目染的武学环境。其父陈锡龄为当地廪生,深谙儒家典籍,虽以农耕为业,却坚持让子女接受传统教育。陈泮岭自幼诵读《论语》《孟子》,打下了深厚的儒学基础,而 “文武相济” 的家训,更让他在习文之余,对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10 岁时,陈泮岭拜当地著名拳师李占镖为师,开始系统学习查拳。李占镖为清末武举人,擅长查拳与刀术,其教学注重 “形神兼备”,既要求招式精准,又强调 “气沉丹田” 的内劲修炼。这段启蒙经历让陈泮岭领悟到武术并非单纯的技击之术,更蕴含着 “修身养性” 的哲学内涵。1905 年,清廷废除科举,陈泮岭考入河南陆军小学堂,接触到近代军事训练体系,其中西式体操与传统武术的融合训练,让他首次意识到传统武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潜力。 1911 年,陈泮岭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与后来的抗日名将何健、刘峙等同窗。军校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寻访京津冀一带的武术名家,拜形意拳大师李存义为师,深入研习形意拳的 “五行十二形”。李存义曾参与义和团运动,主张 “武术救国”,其 “练拳先练心” 的理念深刻影响了陈泮岭。在李存义的引荐下,他又结识了太极宗师杨澄甫,习得杨式太极拳的精髓,逐渐形成 “以形意为骨、太极为韵” 的个人风格。 二、军政生涯与武术推广的早期实践 1916 年,陈泮岭从保定军校毕业后,投身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军政界,历任河南陆军第一师参谋、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等职。动荡的时局中,他始终未放弃对武术的钻研,反而将武术视为凝聚军心、强健体魄的重要工具。1925 年,他在河南开封创办 “中州武术社”,邀请形意、太极、少林等流派的拳师授课,首次尝试以社团形式打破武术流派的门户之见。 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陈泮岭调任南京市公安局局长。任职期间,他推动建立 “警察武术训练班”,将形意拳的实战技法融入警察格斗训练,提升了警务人员的执法能力。同时,他与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结为好友,共同倡导 “国术救国” 运动。1928 年,第一届全国国术国考在南京举行,陈泮岭作为河南代表队的领队,不仅亲自参赛获得拳术优胜奖,更推动河南籍选手在多个项目中获奖,使中原武术在全国舞台上崭露头角。 1930 年,陈泮岭调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期间主导了两项影响深远的武术推广举措:一是在河南大学设立 “国术选修课”,成为全国较早将武术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的高校之一;二是编纂《河南武术拳械录》,系统整理了查拳、炮拳、心意六合拳等河南地方拳种的谱系与招式,为传统武术的文献化保存做出重要贡献。他在《拳械录》序言中写道:“武术者,国之精粹也,非仅技击之术,实乃民族精神之载体。” 这一观点成为他毕生践行的武术理念。 三、教育深耕:从国术馆到学校教育的体系化探索 1933 年,陈泮岭辞去军政职务,全身心投入武术教育事业,出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当时的河南国术馆因经费短缺、师资涣散,濒临停办。他上任后,首先改革管理体制,将馆内课程分为 “基础教育班”(面向青少年)、“师资训练班”(培养武术教师)和 “研究班”(专攻拳理),形成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同时,他亲自编写教材,将形意拳的 “五行拳” 与现代体育的解剖学结合,出版《形意拳术图解》,成为首部采用图文对照形式的形意拳教材。 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陈泮岭发起 “河南武术名家巡回讲学” 活动,邀请陈家沟的陈发科、温县的武禹襄后裔等太极名家,以及少林武术的俗家传人,在全省 12 个地区开展培训,培养了近千名基层武术教师。这些教师后来大多进入中小学任教,使河南成为全国武术普及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1935 年,他在开封举办 “河南省第一届国术运动会”,参赛选手达 2000 余人,涵盖学生、工人、农民等群体,规模之大创下当时全国纪录。 在高等教育领域,陈泮岭与河南大学体育系合作,开设 “武术教育学” 课程,培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武术专业人才。他提出的 “三要素教学法”—— 即 “招式规范(形)、内劲贯通(气)、精神专注(意)”,至今仍是武术教学的重要原则。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国术馆被迫迁往南阳,陈泮岭组织师生成立 “国术抗日宣传队”,以武术表演募集抗日物资,同时传授军民简单的格斗术,践行 “武术救国” 的初心。 四、战乱流离与武术传承的坚守 1944 年,日军占领河南大部,陈泮岭率国术馆师生辗转至重庆,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武术总教官,负责军官的格斗训练。在重庆期间,他与冯玉祥、白崇禧等军政要员探讨 “武术与国防” 的关系,主张将传统武术融入军队近战训练。他根据战场需求改编的 “刺杀十三式”,结合了形意拳的爆发力与刺刀术的实战性,在敌后游击战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抗战胜利后,陈泮岭回到开封,着手恢复河南国术馆。此时的国术馆已满目疮痍,他变卖个人家产筹措经费,重新召集四散的师生。1947 年,他创办《中州武术》月刊,发表了《论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太极推手的科学原理》等文章,首次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推动武术研究从经验总结向科学论证转变。 1949 年,陈泮岭迁居台湾,初期在台北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担任体育教授,继续传授形意拳与太极拳。1955 年,他发起成立 “台湾国术协会”,任首届理事长,致力于推动两岸武术交流(尽管当时受政治环境限制,交流多为间接形式)。在台期间,他出版《太极拳与养生》《武术丛谈》等著作,将中原武术的理念传播至台湾及海外华人社区。 五、晚年著述与历史影响 陈泮岭晚年潜心著述,试图从哲学层面梳理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他在《中国武术与儒家思想》一文中指出,武术中的 “礼”(如抱拳礼)、“义”(如点到即止)、“勇”(如临危不乱),实为儒家 “仁智勇” 思想的具象化。这一观点为武术文化的深层解读提供了新视角。1965 年,他完成《中华武术史略》手稿,梳理了从先秦到民国的武术发展脉络,可惜因晚年身体欠佳未能出版,手稿现存于台湾 “国家图书馆”。 1967 年,陈泮岭在台北病逝,享年 76 岁。临终前,他嘱咐弟子 “武术之道,贵在传承,更在创新,不可固步自封”。其一生培养的弟子遍布两岸三地及海外,其中包括台湾形意拳大师王润生、河南太极拳名家陈立宪等,形成了影响深远的 “陈氏武学体系”。 六、历史地位与文化遗产 陈泮岭的贡献不仅在于武术技艺的传承,更在于他推动了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他是首位将武术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践者之一,其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理念,为武术成为现代体育项目奠定了基础。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 2001 年设立 “陈泮岭武术研究中心”,以纪念他在武术教育领域的开拓之功。 在文化层面,陈泮岭打破了武术流派的封闭性,主张 “兼容并蓄”,他融合形意、太极、少林技法的尝试,为现代武术的 “百花齐放” 提供了范例。其 “武术救国” 的实践,虽带有时代局限性,却彰显了传统武术在民族危亡时刻的精神凝聚作用。 如今,西平县建有陈泮岭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的手稿、教材及使用过的兵器,成为当地青少年武术教育的重要基地。2015 年,“陈泮岭形意拳” 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谱系已延续至第七代。这位从豫南大地走出的武术教育家,用一生践行了 “文武相济、内外兼修” 的理想,为中国武术的现代传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