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璩[三国][公元190年-252年,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人物 应璩qu(同音字:渠),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字休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应玚之弟。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璩(190年-252年),字休琏,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文学家,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应玚之弟。他一生历经曹魏多位君主,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着显著成就,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家族背景与早年经历 应璩出身于汝南应氏,这是一个在东汉时期就颇具声望的世家大族。其伯父应劭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著有《风俗通义》等多部典籍,在当时学术界影响颇大。父亲应珣,任司空掾官职。受家族学术氛围的熏陶,应璩自幼便博览群书,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璩生活的时代,正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乱频繁,但他凭借家族声望和自身才学,仍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的上层社会和文人雅士。早年,他可能跟随兄长应玚,受到建安文学风气的影响,与众多文人有过交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以博学好作文而闻名,尤其善于撰写书记类文章。 入仕曹魏 文帝、明帝时期:曹魏政权建立后,应璩凭借其才名,受到了朝廷的关注。曹丕即位后,应璩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这一官职主要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传达诏命,虽非高职,但能接近皇帝,参与朝廷一些重要事务的讨论,也有较多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应璩在任期间,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文笔,为朝廷撰写了许多文书诏令,深受曹丕赏识。 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应璩继续担任散骑常侍,依旧活跃于曹魏朝廷。在此期间,他见证了曹魏政权在明帝统治下的发展与变化,也经历了曹魏与蜀汉、东吴之间的多次战争。他的官职虽未发生太大变动,但在朝廷中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成为了曹魏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齐王曹芳时期:曹芳即位后,应璩迁任侍中,后又担任大将军长史。此时,大将军曹爽秉政,他凭借与皇室的宗亲关系,掌握了朝廷大权,但行事多有违法度之处,生活骄奢淫逸,且亲党小人,逐渐引起了朝廷内外的不满。应璩作为朝廷重臣,对曹爽的行为深感忧虑,于是作《百一诗》讽劝曹爽。 《百一诗》与讽谏 关于《百一诗》的命名,有不同说法。据《文选》李善注引原诗序载,当时有人对曹爽说:“公今闻周公巍巍之称,安知百虑有一失乎”,应璩以此为意创作诗歌,故得名;也有说法称是因诗有一百零一篇而得名。应璩的《百一诗》原有多首,今仅存部分篇章及残句。诗中,应璩以委婉而又切中时弊的方式,对曹爽进行了劝诫,如“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提醒曹爽要谨慎行事,避免因行为不检点而招来灾祸。这些诗歌语言通俗,风格质朴,虽不乏讽谏之意,但又能做到辞谲义贞,符合儒家诗教的要求,因此受到了时人的广泛关注,刘勰称其“独立不惧,辞谲义贞,亦魏之遗直”,钟嵘谓之“指事殷勤,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 晚年经历与去世 曹爽对于应璩的讽谏,并未完全听进去,依然我行我素。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集团被铲除,曹魏政权的实际控制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应璩虽未因曹爽之事受到直接牵连,但面对朝廷局势的巨大变化,他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无奈。此后,他继续担任侍中,典著作,主要负责朝廷的文化典籍相关事务,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之中。 嘉平四年(252年),应璩去世,享年六十三岁。他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卫尉。应璩的一生,历经曹魏政权的兴衰变迁,他以文人之身参与政治,始终秉持着儒家的忠义观念,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朝廷尽一份力。其诗歌和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局势,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文学成就与影响 应璩博学能文,善于书奏,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他的诗歌以《百一诗》为代表,内容多为讽喻时政、感慨人生,风格通俗质朴,贴近生活。如他的养生诗《三叟歌》:“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室内妪貌丑。’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对话,阐述了养生之道,通俗易懂,流传甚广。 在散文方面,应璩擅长撰写书信、奏表等文体。他的书信风格平实自然,情感真挚,往往能在日常琐事中表达出深刻的人生道理或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其奏表则条理清晰,言辞得体,既能够准确地陈述事情,又能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展现出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卓越的政治见识。 应璩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百一诗》开创了一种以讽喻时政为主要内容的诗歌风格,对后世诸如唐代王梵志、寒山等世训格言诗的创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其散文作品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学习的范例,在书信体散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家族传承 应璩的儿子应贞,年少就有才名,口才也好,在晋代任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等职。应氏家族的文学传统在应贞等后辈中得以延续,他们在魏晋时期的文坛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使得汝南应氏的声誉在魏晋时期依然得以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