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法尚[隋][公元555年-614年,隋朝大将] 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人物 周法尚,字德迈,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隋朝时期将领,定州刺史周炅之子。 出身汝南周氏。果敢勇毅,颇有气概,好读兵书。初仕陈朝,屡立战功,迁散骑常侍、齐昌郡守,封山阴县侯。遭到长沙王陈叔坚谗言陷害,率众投靠北周,授开府仪同大将军、顺州刺史,封归义县公,大败陈国将领樊猛。受到司马消难叛军攻击,跟随上柱国王谊扫平叛乱。 隋朝建立后,拜大将军、黄州刺史,封为谯郡开国公,参与隋灭陈之战,长期安抚岭南道。隋炀帝即位后,参与西讨吐谷浑,攻打辽东之役,平定杨玄感叛乱和各地农民起义,授右光禄大夫、左武卫将军。大业十年(614年),卒于军中,时年五十九岁,追赠左武卫大将军、谯国公,谥号为僖,葬于北邙山。 周法尚(556年-614年),字德迈,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是北周、隋朝时期的重要将领。他出身官宦世家,果敢勇毅,好读兵书,一生历经多朝,战功赫赫,为隋朝的统一与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出身世家,初仕陈朝 周法尚出身于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周强是南朝齐官员,官至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祖父周灵起是南朝梁官员,封保城县侯;父亲周炅是南朝陈官员,官至定州刺史、平北将军,封赤亭王。 周法尚少时便展现出果敢勇毅的性格,很有气概,且喜好读兵书。太建五年(573年),年仅十八岁的周法尚担任陈朝始兴王陈叔陵的中兵参军,不久授任伏波将军。太建八年(576年),周炅去世,周法尚开始监管定州事务,掌管父亲生前的军队。 此后,周法尚因多次立下战功,升任使持节、贞毅将军、散骑常侍,兼管齐昌郡事务,封爵山阴县侯,食邑五千户。后来,朝廷以其兄武昌县公周法僧代任定州刺史。 ### 遭人谗言,归顺北周 太建十一年(579年),周法尚与长沙王陈叔坚不和,陈叔坚在陈宣帝陈顼面前诋毁他,称其谋反。陈宣帝信以为真,将周法僧拘禁起来,并发兵准备讨伐周法尚。 周法尚本无反叛之意,面对此情形,他的部下都劝他北逃投靠北周,起初他犹豫不决。但在长史殷文则以乐毅离开燕国为例相劝后,周法尚最终决定归顺北周。 北周宣帝宇文赟见周法尚来降,十分高兴,对他予以优待,授任开府、仪同大将军、顺州刺史,封爵归义县公,食邑一千户,还赏赐了良马、歌妓、彩帛等。 陈宣帝派将领樊猛率军渡过长江讨伐周法尚。周法尚施计,派部曲督韩明假装背叛自己投降陈军,骗樊猛说周法尚部下欲叛归陈朝。樊猛信以为真,率军急攻。周法尚表面畏惧,实则暗中设伏,最终大败樊猛,俘虏敌军八千人,樊猛仅单身脱逃。 ### 效力隋朝,屡立战功 - **开皇年间** - **平定叛蛮与抵御陈军**: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受禅登基,建立隋朝,任命周法尚为巴州刺史。同年,周法尚在铁山击败三鸦叛蛮,并随柱国王谊击退陈军进犯,因功升任衡州总管、四州诸军事,改封谯郡公,食邑二千户。 - **受赏与经略江南**: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巡幸洛阳,召见周法尚并给予厚赏,欲赐其鼓吹一部,以彰显对他的宠爱,周法尚推辞不过,只得接受。开皇六年(586年),周法尚改任黄州总管,隋文帝还降下密诏,让他经略江南,观察动静。 - **参与灭陈之战**:开皇八年(588年),隋朝发起灭陈之战,周法尚以行军总管的身份隶属秦孝王杨俊节制,率领水军三万进至樊口(今湖北鄂州西)。陈朝城州刺史熊门超出兵拒战,周法尚将其打败,并在阵前活捉熊门超。 - **安抚岭南地区**:开皇九年(589年),周法尚改任鄂州刺史,同年十二月又改任永州总管,隋文帝派他前往安抚岭南地区,并配给黄州兵三千五百人作为帐内近侍。周法尚到任后,凭借威信使原陈朝桂州刺史钱季卿等多人投降隋朝。陈朝原定州刺史吕子廓拒不投降,周法尚率军越过五岭进攻,最终吕子廓被部下斩杀,岭南地区得以安定。 - **平定俚族叛乱**:开皇十年(590年),周法尚改任桂州总管,仍担任岭南安抚大使。开皇十七年(597年),桂州俚族首领李光仕发动叛乱,周法尚与上柱国王世积率军前往讨伐。后来王世积所部因瘴疫受阻,周法尚独自率军进攻,最终大败李光仕并将其斩杀,因功受到丰厚赏赐。 - **仁寿年间** - **平定獠人叛乱**:仁寿年间(601年—604年),遂州獠人叛乱,周法尚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出兵平定。不久,巂州乌蛮聚众叛乱并攻陷州城,周法尚奉命进军讨伐。叛军听闻其将至,弃城逃入山谷。周法尚派人招抚,佯装退军,待叛军放松警惕后,率步兵、骑兵数千人奔袭,大败叛军,俘虏众多,再次因功受赏。部队返回后,周法尚担任检校潞州事。 ### 隋朝后期,备受重用 - **提出万全之策**: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周法尚改任云州刺史。大业三年(607年),改任定襄太守,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当时隋炀帝巡幸榆林,内史令元寿建议将军队分为二十四军,每日一军出发,周法尚认为此计不妥,易致队伍四分五裂,难以相救。他提出将军队列成方阵,四面向外防御,六宫及百官家属置于方阵内,若有变故,受敌面抵抗,阵内派奇兵出击,以车子作壁垒,设曲形钩阵,此为万全之策。隋炀帝听后觉得有理,当即授任周法尚为左武卫将军,并赐予赏赐。 - **攻讨吐谷浑**:大业四年(608年),黔安的夷人向思多造反,周法尚与将军李景分路讨敌,在清江打败向思多军,斩杀三千人。部队返回后,周法尚跟随隋炀帝攻打吐谷浑,他另从松州道出兵,追捕逃亡的吐谷浑兵,一直追到青海,因功再次受赏,之后还曾任敦煌太守、会宁太守。 - **东征高丽与平定叛乱**: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发兵攻打高丽,周法尚任水军副总管,跟随水军总管来护儿率领水军从东莱海口出发,横渡黄海,从浿水进入高丽。距离平壤六十里时,与高丽军交战,高丽军大败。后来来护儿不听周法尚劝阻,执意追击,遭高丽军伏兵袭击,大败而归,多亏周法尚率军严阵以待,才挡住高丽军追击。 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兵叛乱,周法尚跟随宇文述等前往平叛,最终平定叛乱。同年,齐郡人王薄、孟让举兵起义,聚众十几万人,周法尚与叛军作战,多次将其打败,因功受赐奴婢一百人。 ### 病逝军中,身后殊荣 大业十年(614年),周法尚第三次随军东征高丽,还未出发便病逝于军中,时年五十九岁。隋炀帝听闻后,追赠其为武卫大将军、谯国公,谥号僖。 周法尚一生历经陈、北周、隋三朝,从年少时投身军旅,到成为隋朝的重要将领,始终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坚毅的性格,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他参与了隋朝统一全国及稳定边疆的诸多重要战事,为隋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不朽功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值得铭记的名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