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费长房

东汉时方士

费长房

费长房,汝南(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人。曾为市掾。传说从壶公入山学仙,未成辞归。能医重病,鞭笞百鬼,驱使社公。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因称其有缩地术。后因失其符,为众鬼所杀。事见《后汉书·方术列传八十二》。
### 费长房:东汉方士的仙凡传奇

在东汉时期的汝南郡(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诞生了一位在中国道教文化与民间传说中占据特殊地位的人物——费长房。他的生平虽不见于正史详载,却在《后汉书·方术列传》《太平广记》等文献及无数民间故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从市井小吏到追随仙师学道,从掌握神通到最终的仙凡抉择,费长房的故事交织着现实与奇幻,成为东汉方术文化的缩影,也承载着古人对“得道”与“入世”的深刻思考。


#### 一、汝南故里与市井初踪
费长房的故里汝南,在东汉时期是中原文化的重镇。汝南郡辖境广阔,涵盖今河南东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而其治所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更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此地自古文风鼎盛,同时也是方术文化的沃土——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曾在此隐居授徒,东汉时期更涌现出费长房、左慈等著名方士,形成了独特的“汝南方术流派”。

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费长房早年的身份是“市掾”。这一官职在汉代是地方市集的管理者,主要负责维护市场秩序、征收商税、调解贸易纠纷等事务。作为市井中的基层官吏,费长房每日周旋于商贩、百姓之间,见惯了世间百态,也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与务实的处事能力。这段经历看似平凡,却为他日后与“壶公”的相遇埋下了伏笔——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市集巡查中,他发现了这位神秘老者的不凡之处。


#### 二、偶遇壶公:仙缘初启
费长房与壶公的相遇,是中国古代神仙传说中极具标志性的场景。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当时汝南市集上出现了一位卖药的老翁,“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这位老翁便是后世所称的“壶公”,他每日在市集卖药,药到病除,且不求厚利,只要求患者根据自身能力酬谢,剩余钱财则用于救济贫病百姓。而更令人称奇的是,每日收摊后,壶公会纵身跳入悬挂在摊位前的葫芦中,消失不见——这一幕被楼上巡查的费长房偶然撞见,令他深感惊异。

费长房意识到这位老翁绝非普通人,于是“因往再拜,奉酒脯”,恭敬地向壶公表达敬意。壶公起初并未显露真身,只是对他说:“子明日可更来。”次日,费长房如期而至,壶公却考验他说:“我有小术,能疗病,然须得静心,子能从我游乎?”费长房当即表示愿意追随,壶公便邀请他一同进入葫芦中。

进入葫芦后,费长房的所见彻底颠覆了他对世界的认知:“房随入,遂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小小的葫芦内,竟别有洞天,亭台楼阁、美酒佳肴一应俱全,宛如仙境。这一幕让费长房坚定了求道之心,他向壶公叩首拜师,恳请传授仙术。


#### 三、入山学道:试炼与修行
壶公见费长房心诚,便同意收他为徒,但也设下了多重考验,以检验他的道心。这些考验在《神仙传》中被详细记载,充满了奇幻色彩,也暗含着道教对“修行”的理解——不仅是术法的习得,更需心性的磨砺。

第一道考验是“忍辱”。壶公告知费长房:“子欲学道,先当洁斋,不近腥秽,不近女色,而后可语道要耳。”费长房当即应允,开始斋戒修行。然而,壶公随后又故意刁难他:“使长房食粪,粪中有三虫,臭秽特甚。”面对这一污秽之物,费长房起初“意恶之”,难以忍受,但想到求道的决心,最终还是强忍着恶心吃下。壶公见状,叹息道:“子几得道,恨于此不成,奈何?”原来,这并非简单的刁难,而是对他“去欲存真”之心的考验——道教认为,饮食秽物是对“贪嗔痴”的超越,若能破除对“洁净”的执着,便可接近“道”的本质。费长房虽未完全通过考验,但已显露出坚韧的意志,壶公于是决定带他入山修行。

入山之后,费长房经历了更为严苛的试炼。壶公将他独自留在山中,“使守一空室,室中唯悬一朽索,索上有蛇,长数丈,啮索,欲堕,长房恐惧,不敢动”。面对毒蛇缠身、猛兽环伺,费长房始终坚守原地,未曾退缩。接着,壶公又让他“卧于空室,以朽棺败尸,布于其上,长房亦无恐”。在这些考验中,费长房逐渐克服了恐惧、厌恶等世俗情感,心性愈发坚定。

在磨练心性的同时,壶公开始向费长房传授具体的仙术。据《后汉书》记载,壶公授予他“鞭笞百鬼、驱使社公”的能力,以及一部名为《九丹经》的道家典籍。这些术法涵盖了驱邪、治病、通神等方面,使费长房从一名市井小吏逐渐蜕变为能够掌控超自然力量的方士。其中,“鞭笞百鬼”的能力让他能号令鬼神、镇压邪祟;“驱使社公”则意味着他可与地方神灵沟通,干预自然现象(如降雨、止风等)。而《九丹经》作为道教重要的炼丹文献,虽未被费长房完全习得,却为他奠定了道家修行的理论基础。


#### 四、辞归故里:仙凡之间的抉择
费长房在山中修行数年,虽已习得诸多仙术,但始终牵挂家中亲人。《神仙传》记载,他向壶公请求暂归故里,壶公起初劝他:“子道未备,未可即还,若必归,当相教以禁术,以防妖恶。”费长房坚持归乡,壶公便赠予他一根“竹杖”,告诉他:“此杖可御百鬼,还家后,若遇危难,可杖击之。”同时,壶公还告诫他:“子归,恐失其术,可尽录之。”并传授了他“缩地术”——一种能缩短空间距离的法术,“欲至其处,举杖指之,千里之外,如在目前”。

临别时,壶公叮嘱费长房:“子回本乡,当洁身自好,勿妄施术,否则必遭天谴。”费长房拜别师父,手持竹杖,施展缩地术,瞬间便回到了汝南家中。然而,当他回到故乡时,却发现物是人非——原来他在山中修行的数年,人间已过十载,家人以为他早已离世,甚至为他立了坟墓。费长房向家人解释缘由,却无人相信,直到他打开坟墓,“棺中唯有一竹杖,方信之”。

回到故乡后,费长房开始运用所学仙术为民办事。他以“鞭笞百鬼”之术镇压地方邪祟,以医术救治疑难杂症,很快在汝南一带赢得了“活神仙”的美誉。据《太平广记》记载,当时汝南有“鬼魅为患,民多疾病”,费长房“乃画符驱之,鬼皆奔走,病者即愈”。他还曾运用缩地术帮助百姓快速运输物资,解决灾年的粮食短缺问题。这些事迹让他成为地方上的传奇人物,但也逐渐让他陷入了仙凡身份的矛盾之中。


#### 五、术法失控与结局:道心失守的警示
费长房虽有仙术,却未能完全摆脱世俗的欲望与情绪。据《后汉书》记载,他归乡后,因“性褊急”,常常凭借术法惩罚那些他认为“不义”之人。一次,当地一位官吏因贪赃枉法被他撞见,费长房竟“以术收其魂魄,使发狂癫,自投于水”。这种滥用术法的行为,违背了壶公“勿妄施术”的告诫,也为他的结局埋下了隐患。

更关键的是,费长房在修行中未能完全断绝尘缘。他虽未娶妻,却始终牵挂家族荣辱,甚至利用术法为家族谋取利益。据《神仙传》记载,他曾因“族人犯法,欲以术免之”,试图干预司法,结果“术不能施”,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能力,引起了地方官的忌惮。

最终,费长房的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关于他的死因,史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后汉书》记载的“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他不慎遗失了壶公授予的驱鬼符,失去了对百鬼的控制,最终被鬼怪反噬而死;另一种是《太平广记》提到的“因醉,失其杖,遂卒”——他醉酒后丢失了竹杖,失去了仙术庇护,最终病逝。无论哪种说法,都指向一个核心:他未能坚守“道心”,在仙凡之间的摇摆中失去了术法的根基,最终回归了凡人的结局。

费长房死后,汝南百姓为纪念他,在其故里修建了“费长房庙”,而他与壶公的故事则被不断传颂。那只神奇的葫芦,也成为道教文化中“壶中天地”的象征,寓意“小中见大”“道在微末”的哲学思想。


#### 六、历史影响与文化意义
费长房的故事虽充满奇幻色彩,却折射出东汉时期方术文化的真实面貌。作为道教形成初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的经历反映了早期道教“入世修行”的特点——不同于后世全真道的“出家清修”,东汉方士更注重在现实世界中践行“济世利人”的理念,这与费长房从市掾到方士的身份转变高度契合。

在文学与民俗领域,费长房的形象影响深远。唐代诗人李贺在《苦昼短》中写道:“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世人求仙方不死,王子乔老作天子。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藏陵柏,任氏守钱奴。寄言寻常子,非圣莫空愚。”诗中虽未直接提及费长房,却化用了“仙人骑驴”(壶公曾以竹杖化驴载他出行)的典故,可见其故事在唐代的流传之广。而在民间传说中,费长房被尊为“治鬼宗师”,与钟馗、张天师并列为驱邪镇宅的象征,至今河南平舆一带仍有“端午挂葫芦,驱邪费长房”的民俗,认为悬挂葫芦可辟邪,正是源自他与壶公的典故。

从思想层面看,费长房的结局蕴含着深刻的警示意义。他虽得仙缘,却因未能摆脱世俗欲望而功败垂成,这一悲剧恰恰印证了道教“道在己心”的核心观念——仙术并非得道的根本,唯有坚守心性、去欲存真,才能真正超越凡俗。这种思想对后世道教修行观影响深远,也为普通人提供了“修行在日常”的启示。


#### 结语
费长房的一生,是一段从市井到仙境、又从仙境回归人间的传奇。他的故事,既是东汉方术文化的生动注脚,也是一曲关于“选择”与“坚守”的寓言。从汝南市集的市掾,到壶公座下的求道者,再到归乡济世的方士,费长房的每一步都在仙凡之间徘徊,最终以凡人的结局落幕。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的形象更加真实——他提醒我们,真正的“道”不在远方的仙境,而在每一次面对欲望时的抉择之中。

如今,在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费长房的故里仍留有“壶公祠”“费亭”等遗迹,当地百姓仍以“费长房的后人”自居,传承着这段跨越两千年的仙凡往事。而那只“壶中天地”的葫芦,早已超越了器物的意义,成为中国人对“小中见大”“虚实相生”的哲学想象,永远镌刻在文化记忆之中。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17 17:41
上一篇:邢海平下一篇:应璩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西汉第三位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东汉第二位皇帝
东汉第三位皇帝
东汉第六位皇帝
东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西汉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
东汉第九位皇帝
东汉第七位皇帝
东汉末代皇帝
西汉末代国君
西汉经学家,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明朝开国功臣,明初淮西二十四将
明朝首辅,明朝状元
宣威县籍烈士
云南省籍烈士
东汉时方士
东汉时方士
宋朝宰相
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隋朝大将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