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清道[公元1930年-1950年] 云南曲靖宣威市人物 费清道,1930年4月生于云南省宣威县榕城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6岁时,生母病故,父亲娶继母杨氏,一家人勤耕苦作勉强维持生活。费清道8岁时入小学读书。1942年他考入宣威县立中学,由于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常常受到老师的赞扬。1946年,他考入宣威师范17班,思想更加活跃,不但努力学习好功课,还阅读进步书籍。他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时事,抨击国民党独裁统治。当他得知本村进步学生费跃、费敏亲、费纯亲等有的是地下党员,有的参加党的进步组织或进步团体时,便去登门拜访,虚心请教,求得他们对自己的帮助。从此,他开始接受党的教育。 费清道是一位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贫苦出身,勤奋向学 费清道于1930年4月出生在云南省宣威县榕城镇复兴费家冲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时,生母病故,父亲娶继母杨氏,一家人依靠勤耕苦作勉强维持生计。尽管生活困苦,但费清道自幼聪明勤奋,对知识充满渴望,8岁时便进入小学读书。 他读书十分用功,有时家里没钱买油,就用柴火照明坚持读书。1942年,费清道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宣威县立中学,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常常受到老师的赞扬。1946年秋,他又顺利考入宣威师范17班。在师范学校,他的思想更加活跃,不仅努力学好功课,还积极阅读进步书籍,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和理念。 投身革命,坚定信仰 在宣威师范就读期间,费清道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时事,他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深感不满,时常抨击其腐朽行径。当他得知本村进步学生费跃、费敏亲、费纯亲等有的是地下党员,有的参加了党的进步组织或团体时,便主动登门拜访,虚心向他们请教,寻求思想上的指引和帮助,从此开始接受党的教育。 1947年,由于费清道思想进步,与地下党员和进步同学来往密切,遭到学校当局暗中监视。最终,校长崔华林以“私通共党,偷看赤色书籍”为借口,将他勒令退学。这一事件更加激起了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 不久后,费清道来到滇东北地下党较早建立的革命根据点播乐中学继续读书。在这里,他受到了更为浓厚的革命氛围熏陶,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他的政治觉悟和革命意识不断提高。1948年夏,费清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 武装斗争,屡立战功 1948年9月,为配合全国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打开滇东北地区反蒋武装斗争的新局面,粉碎国民党军退守西南负隅顽抗的企图,在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三支队策应下,播乐中学师生举行了“九五”起义。费清道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从此踏上了如火如荼的武装斗争道路。 起义后,他随起义队伍踏遍滇东南20多个县,身经十多次战斗。在战火中,他不畏艰险,英勇作战,经受住了残酷战斗的考验,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之后,他又辗转到滇东北地区,积极投入到建立滇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中,为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扎根基层,建设家园 1949年2月,永焜支队北上后,在富源熟地(原属沾益县)召开群众大会,支队政委樊子诚宣布费清道留惠来乡主持工作。惠来乡地处云贵两省四县交界地区,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地主恶霸横行,土匪众多,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费清道不顾个人安危,经常冒着危险挨家挨户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他的努力很快取得了成效,乡委会等行政机构得以建立,民兵、妇女会、姊妹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也相继成立。他还领导着一支50多人的武工队,这支队伍既能打仗,又能做政治工作,成为了保卫和建设惠来乡的重要力量。 费清道深知生产对于稳定民心和支援革命的重要性,他组织群众搞好生产,同时做好支前动员工作,为军需供给和解决群众生活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针对当地常年匪患不断的情况,他抽调精干的武工队员组成护路队,深入发动群众,摸清匪情,陆续抓获和逮捕了一些匪徒和敌特,有力地震慑了敌人,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 面对强敌,临危不惧 1949年7月,平彝县(现富源县)城防“剿共”大队长胡烈臣,率反动武装经常出没骚扰新生革命政权。费清道根据党的一贯政策和上级指示,采取政治攻势和武装消灭相结合的方针。他给胡烈臣写信,警告其认清形势,解散反共军队,交出武器,投靠人民,但胡烈臣拒绝投降,妄图顽抗到底。 为了打击胡烈臣的嚣张气焰,费清道利用秋季浓雾作掩护,亲率100余人的武装,潜伏到老牛场、肖家梁子一带,突然袭击敌指挥部。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激战两个小时之久。雾散后,我方力量暴露,敌人组织反冲锋,并叫嚣“活捉费清道”。关键时刻,费清道临危不惧,他带领几位同志掩护主力撤退,直到最后才撤出阵地。经过多次政治军事攻势,胡烈臣的匪众逐渐分化,最终被武工队逐个歼灭。 惨遭毒手,英勇就义 1949年9月,国民党第八十九军对沾益县游击区进行疯狂“扫荡”,大肆烧杀掳掠。惠来乡毗邻的播乐中学和建新村被烧成一片焦土,37名无辜群众遭杀害,100余人被抓走,上千名群众无家可归。面对敌人的残暴行径,费清道废寝忘食,走村串户,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安排民兵站岗放哨,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同时,他还发动惠来乡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动员上千名木匠、石匠和小工,筹集粮食和大批衣服、农具送到建新村,帮助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由于工作出色,不久后,上级党组织任命他担任了区委副书记。 1950年,费清道领导干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征粮、剿匪工作。6月20日,他从惠来乡赶回宣威老家结婚,婚后第二天,便告别了新婚妻子,返回惠来,投入到紧张的征粮工作中。 大规模的征粮剿匪,触动了地主恶霸、土匪武装的切身利益,他们互相勾结,组织暴乱,妄图复辟。费清道分析了惠来乡的情况,认为那勺营的孔三、陈鹤清可能会发动暴乱。于是,他把区里10名干部一一作了分工,将4人分到比较安全的地方,自己则带领6人前往可能出事的地区。 7月20日,费清道带着王朴、萧本云、杨世选等6人,深入虎穴,来到舍马河村。该村匪首是反共救国军司令孔三,此人一贯鱼肉百姓,作恶多端。费清道曾多次上门做孔三的工作,劝其放下武器,投靠人民,但孔三顽固不化。此次前来,费清道仍希望能进一步对孔三进行教育,争取他弃邪投诚,以分化解决其他反动武装。 然而,孔三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反动分子,不但不听劝,反而对费清道等人下了毒手。他命令手下将费清道等人绑了起来,强行集中全村群众,竟指使刽子手当众将费清道剖腹,挖出心肝。年仅20岁的费清道就这样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接着孔三一枪又将萧本云打死,其手下同时向王朴、杨世选开枪。最后,孔三还命部下将四烈士焚尸示众,手段极其残忍。 烈士英名,永垂不朽 富源县委闻讯后,立即向曲靖军分区报告,并赶赴现场。军分区派出部队和武工队、民兵,在石关内将敌包围,经过战斗,将土匪全部歼灭。匪首孔三被活捉,陈鹤清被当场击毙,其余匪徒全部被俘虏。孔三最终被人民政府处以枪决,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解放后,为纪念费清道等烈士,富源县人民政府为费清道等四烈士建立了纪念碑。费清道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他为了革命事业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品质,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他的英名也将永垂不朽,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