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朱胜非

宋朝宰相

朱胜非

朱胜非[宋][公元1082年-1144年,宋朝宰相] 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人物
朱胜非(1082年—1144年12月24日 ),字藏一,蔡州(今河南上蔡)人。南宋初年宰相。 朱胜非于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及第。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任东道副总管、兼管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劝宋高宗赵构继位。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除尚书右丞,迁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等职。苗刘之变时,他善事斡旋,保护之功居多。平乱后,引咎罢政,授观文殿大学士、知洪州,继除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后因江州失陷,他赴镇太慢,被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江州居住。绍兴二年(1132年),经宰相吕颐浩力荐,再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后乞请免职奉祠。绍兴五年(1135年),应诏疏奏战、守四事,历知湖州、宣州等地。秦桧为相后,朱胜非与其不合,废居八年。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胜非去世,年六十三,谥号“忠靖”。著有《绀珠集》、《秀水闲居录》等。《全宋诗》、《全宋文》等录有其诗文。
朱胜非(1082年-1144年),字藏一,蔡州(今河南上蔡)人,是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官至宰相。他历经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战乱时期,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展现出了独特的政治智慧和才能,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 早年科举入仕
朱胜非出生于一个小生意人家,自幼便胸怀大志,且机敏多谋,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气质。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年轻的朱胜非凭借其扎实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考中进士,由此踏上了仕途。这一时期,北宋朝廷表面上仍维持着繁荣,但内部已隐患重重,党争不断,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然而,朱胜非凭借自己的才学和能力,在官场中稳步前行,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

### 北宋末年任职
靖康元年(1126年),朱胜非担任东道副总管,权知应天府。当时,金兵南下,北宋王朝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局势日益危急。在金兵攻城时,朱胜非一度逃离应天府,后因韩世忠部将杨进破敌,他才得以返回继续处理政务。不久后,他前往济州,劝说康王赵构,指出南京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兴王之地,建议赵构前往南京,以图大计。朱胜非的这一建议,为赵构日后即位奠定了一定基础,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敏锐洞察力。

### 南宋初期崛起
- **初获赏识**: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在南京即位,建立南宋,朱胜非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兼代理直学士。南宋初创,百废待兴,朱胜非上疏阐述仁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认为朝廷应秉持仁义之道,方可抵御外敌,恢复大业,深得赵构称赞。此外,他还敢于直言进谏,总制使钱盖因曾弃师误国,却被提议升职,朱胜非封还升迁书,要求免去其职务;谏官卫肤敏因指责元祜太后兄弟的儿子被改职,朱胜非认为因外戚缘故驱逐谏臣,不足以昭示天下正道,力请恢复其职务。这些举措让他在朝廷中树立了正直敢言的形象,受到皇上及同僚的关注。
- **稳步升迁**:建炎二年(1128年),朱胜非升任尚书右丞。针对当时宰相子弟荫恩太滥的现象,他赞同谏官的建议,并向皇上进言,强调旧制宰执大臣子弟不当堂授现职等规定,希望加以规范,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此后,他又迁任中书侍郎,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开始参与更多重要政务的决策。

### 苗刘之变中的周旋
建炎三年(1129年),赵构从镇江前往杭州,留下朱胜非处理相关事务,随后任命他为控扼使,不久又拜为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当时,王渊担任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司都统制,宦官又权势横行,引发诸将不满。苗傅、刘正彦等人趁机谋反,诬称王渊勾结宦官谋反,刘正彦亲手斩杀王渊,并捕杀宦官,随后拥兵至行宫门外。

朱胜非面对这一突发变故,临危不惧,登上城楼,质问苗傅等人擅自杀害大臣的缘由。赵构亲自御楼安抚,苗傅、刘正彦却言语不逊,朱胜非于是陪同皇太后出面谕旨。苗傅等人要求赵构退位,太后抱皇子听政,太后起初拒绝,苗傅则质问朱胜非为何不表态。朱胜非深知局势危急,不宜强硬对抗,于是一方面与苗傅等人周旋,另一方面秘密谋划应对之策。

他利用苗傅等人的内部矛盾,与苗傅的腹心王钧甫接触,以言语打动他,让其意识到与叛军合作的危险性,并暗示他为朝廷效力。同时,对于另一叛军王世修,朱胜非也加以劝说,称这是他们为国家立功的时机,若能奋身立事,必能获得官职。王世修被说动,时常往来通报军中情实,朱胜非还将其擢升为工部侍郎,以此进一步分化叛军阵营。

为了稳定苗傅等人的情绪,朱胜非同意了他们改年号的要求,将年号改为明受,又以祸福相劝,阻止了他们挟持赵构前往徽、越等地的计划。当韩世忠等将领起兵勤王时,苗傅等人欲以韩世忠妻子为人质,朱胜非则哄骗他们,称会启奏太后召韩世忠妻子前来慰抚,让他们告知平江方面情况,使苗傅等人放松了警惕。最终,在朱胜非的巧妙周旋下,韩世忠等将领成功平定了苗刘之变,赵构得以复辟。朱胜非在此次事件中,虽表面上与叛军有过周旋,但实则为保护赵构和朝廷、谋划平乱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后他引咎罢政,被授观文殿大学士、知洪州,后又任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

### 后期仕途起伏
- **再次拜相**:然而,朱胜非的仕途并未就此平稳。绍兴元年(1131年),江州沦陷,侍御史沈万求指责是朱胜非赴任太慢所致,他因此被贬为中大夫。但他的才能并未被朝廷遗忘,绍兴二年(1132年),经宰相吕颐浩力荐,朱胜非再次被起用,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他曾进献《吏部七司赦令格式》180卷,为朝廷的制度建设贡献了力量。
- **支持北伐与请辞**: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建议出兵收复襄阳等六郡,恢复中原,朱胜非和参知政事赵鼎全力支持岳飞的北伐主张。在岳飞北伐期间,朱胜非在朝廷中为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保障。但后来,因长期大雨,灾难频发,朱胜非认为自己作为宰相负有责任,多次上书请求免职,并自责11条罪状,最终皇上批准了他的奏请。
- **晚年闲居**:绍兴五年(1135年),朱胜非应诏上书,陈奏战、守四事,随后先后担任湖州、宣州等地知州。秦桧为相后,朱胜非因与秦桧政见不合,遭到秦桧排挤,被废居八年。在此期间,他著有《秀水闲居录》等,以著书立说度过时光,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朝廷的兴衰变迁。

### 去世与身后评价
绍兴十四年(1144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胜非在故里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谥号“忠靖”。他一生历经北宋末年的战乱和南宋初期的政权更迭,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始终秉持着对朝廷的忠诚,虽在仕途上有起有落,但他在苗刘之变中的周旋、对岳飞北伐的支持等,都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爱国情怀。

后世对朱胜非的评价褒贬不一。朱熹认为他在《秀水闲居录》中自夸其功太过,有失公道。而王夫之则对他评价较低,认为他在苗刘之变中未能正色立朝,有失大臣气节。但也有不少人肯定他的功绩,如脱脱在《宋史》中认为,朱胜非在苗刘之变中,或巽用其智,对复辟讨贼有功劳。王曾瑜则认为,朱胜非和吕颐浩在南宋艰难时期两度为相,使南宋政权度过了困境,虽有凭私人感情进退官员等不足之处,但仍不失为较好的宰相。

朱胜非著有《绀珠集》《秀水闲居录》等,其诗文被收录于《全宋诗》《全宋文》等,他在文学上也有一定成就,其作品风格平实,部分诗文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17 17:44
上一篇:应璩下一篇:郭皇后
革命烈士
明朝开国皇帝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革命烈士
明朝第四位皇帝
画家
国务院原总理
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学识渊博心怀大爱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南宋哲学家
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
南宋末代皇帝
五代宋初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
南宋学者,朱熹理学的继承人
五代宋初堪舆家
南宋第六位皇帝
北宋第五位皇帝
南宋哲学家
宋朝第二位皇帝
宋朝第八位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宋朝词人
宋朝风水师
南宋末诗人、画家
南宋文学家
宋朝宰相
东汉时方士
宋朝宰相
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隋朝大将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宋朝宰相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