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斋[公元1907年-1937年,革命烈士] 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人物 ### 陈香斋:豫南抗日烽火中的革命忠魂 陈香斋(1907—1937),原名陈德馨,河南泌阳县人,是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之一,也是抗日战争初期豫南地区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出身贫寒,却以坚定的革命信念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在短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抗击日军侵略,最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誉为“豫南抗日的一面旗帜”。 #### 一、出身贫寒,觉醒于苦难岁月 1907年,陈香斋出生于河南省泌阳县南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今属驻马店市泌阳县铜山乡)。清末民初的豫南地区,军阀混战频繁,苛捐杂税繁重,加上地主豪强的盘剥,底层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香斋的父亲是佃农,一家人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常常食不果腹。幼年的陈香斋仅读过两年私塾,便因家境贫寒辍学,随父亲下地劳作,过早体会到了底层民众的苦难。 1925年,河南遭遇大旱,泌阳县饿殍遍野,地主却趁机囤积居奇。18岁的陈香斋目睹乡亲们卖儿鬻女、流离失所的惨状,心中埋下了对剥削阶级的仇恨。此时,豫南地区已开始有共产党人活动,他们秘密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农民协会,号召“打土豪、分田地”。陈香斋在与进步青年的接触中,逐渐了解到“穷人要翻身,必须团结起来反抗”的道理,革命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1927年,北伐战争席卷河南,革命浪潮激荡豫南。泌阳县共产党员张旺午等人回到家乡,建立党组织,发动农民运动。陈香斋主动找到党组织,倾诉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革命的向往。同年,经张旺午介绍,陈香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奋斗的道路。 #### 二、投身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 入党后,陈香斋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回到家乡发动群众。他利用自己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优势,走村串户,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他的努力下,泌阳县南部很快涌现出多个农民协会,会员达数百人。 1928年,豫南地区遭遇特大饥荒,国民党政府不仅不救济灾民,反而变本加厉地征收赋税。陈香斋根据党组织的部署,领导农民开展“抗粮抗税”斗争。他带领农民协会会员包围县衙,迫使县长答应减免部分赋税,这是他第一次领导群众取得斗争胜利,也让他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929年,中共豫南特委决定在泌阳、确山、桐柏交界地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陈香斋被任命为起义总指挥之一,负责筹集武器、组织农民武装。他冒着生命危险,联络当地绿林武装,说服他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同年秋,陈香斋率领起义军在泌阳县东北部举行暴动,击溃当地民团,缴获一批武器,建立了豫南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泌阳工农红军游击队”,他任队长。 此后,陈香斋率领游击队在泌阳、确山、桐柏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地方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他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战术,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到1930年,以泌阳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已初具规模,成为连接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的重要通道。 #### 三、坚持游击战争,在逆境中发展力量 1932年,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也受到严重冲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根据地逐渐缩小,游击队被迫转入深山开展游击战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陈香斋带领队员们风餐露宿,靠野菜充饥,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陈香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他自己则率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在泌阳、确山、信阳等地穿梭,打击小股敌人,筹集粮食和武器。在一次战斗中,他为了掩护队员撤退,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腿部,留下了终身残疾。但他毫不气馁,伤愈后继续率领队伍战斗在抗敌第一线。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鄂豫边根据地与党中央失去联系。陈香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隐蔽发展、积蓄力量”的方针,将游击队改编为“豫南抗日游击队”,利用国共合作的名义,开展抗日宣传和武装斗争。他还派人深入敌占区,建立情报网络,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为游击队的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 四、投身抗日洪流,血洒疆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陈香斋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豫南抗日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豫南独立团”,任团长。他率领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在泌阳、确山、信阳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 同年秋,日军大举进攻豫南地区,占领了泌阳县城。陈香斋率领独立团在泌阳南部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多次袭击日军据点,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在一次战斗中,他率领部队在泌阳县铜山乡伏击日军运输队,缴获了大量武器和物资,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日斗志。 1937年11月,日军调集重兵对泌阳南部山区进行“扫荡”。陈香斋率领独立团在泌阳县马谷田镇与日军展开激战。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幸被日军子弹击中胸部,身负重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勉励战士们“一定要坚持抗战,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随后,他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30岁。 #### 五、英名永存,精神不朽 陈香斋牺牲后,当地军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泌阳县铜山乡的一座山坡上,当地群众为他立碑纪念,称他为“豫南抗日的英雄”。 陈香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军事指挥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坚定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缅怀。 新中国成立后,陈香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被载入《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和《驻马店地区志》。为了纪念他,泌阳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建立了陈香斋烈士纪念馆,陈列了他的遗物和事迹资料,供后人瞻仰和缅怀。 陈香斋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陈香斋等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