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华[公元1911年-1998年] 贵州安顺市紫云县人物 任华,贵州安顺人,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民国政治家任可澄四子。周一良曾将任华、吴于廑、杨联升誉为“哈佛三杰”。 任华(1911 - 1998),出生于贵州安顺市紫云县,是著名的西方哲学史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也是民国政治家任可澄的四子。 求学之路 清华求道:1931年,任华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在清华园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哲学的世界在他面前徐徐展开。当时的清华大学哲学系名师云集,为他提供了深厚的学术滋养。1935年,他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因成绩优异且对哲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顺利进入清华研究院继续深造,师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金岳霖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对任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指导下,任华在哲学的道路上不断深耕。 硕士有成:1937年,任华以论文《信念之分析》获得哲学硕士学位。这篇论文体现了他在哲学研究上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也为他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留学经历 负笈哈佛:1941年,任华由西南联大公派赴美哈佛大学留学。在哈佛大学这座世界著名的学术殿堂里,他接触到了西方最前沿的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他潜心钻研,广泛涉猎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潮。 博士论文:1946年,在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刘易斯的指导下,任华完成了博士论文《现象主义的三种类型》,并凭借该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现象主义这一重要的哲学流派,展现了任华深厚的哲学素养和卓越的研究能力,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 学术生涯 清华执教:1946年,任华学成回国,担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不久后晋升为教授,开始在清华大学讲授西方哲学史。他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他的课堂生动有趣,能够将复杂深奥的西方哲学思想讲解得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们走进西方哲学的广阔天地。 北大深耕: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任华来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教授。1958年起,他担任北大哲学系西方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北京大学,他继续致力于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哲学人才。他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哲学的真谛。 教材主编:60年代初,任华受教育部委托,参加全国高校统编教材工作,担任《西方哲学史》一书的主编。他组织了全国一批优秀的哲学学者,共同编写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和组织能力,对教材的框架结构、内容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把关,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水平。这部教材成为了全国高校哲学专业的重要教学用书,对推动我国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术成就 奠基之功:任华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西方哲学史教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凭借扎实的希腊语基础和深厚的哲学素养,承担了西方哲学史中古希腊罗马部分的研究和书稿撰写工作。他对古希腊罗马哲学的深入研究,为我国学界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内容,也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榜样。 翻译贡献:任华还参加了《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相关部分的翻译工作。他的翻译准确、流畅,能够将西方哲学原著中的思想精髓传达给中国读者。他的翻译工作为我国哲学界了解西方哲学原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有助于推动我国哲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学会担当:曾任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等职,在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北京市哲学界的学术繁荣和发展。他还与国内外的哲学学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推动我国哲学界与国际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生活点滴 四清运动:1965年,任华参加北京近郊区“四清”运动,到朝阳区王四营公社白鹿司村参加“四清”工作组,与张岱年同组,和农民同吃同住。在“四清”运动中,他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了自己。 晚年生活:晚年的任华多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在朱德生老师带领下到北京中关村宿舍看望任先生,此时他已进入耄耋之年,老伴又先他而去,子女也不在身边,眼睛几乎失明,生活难以自理。但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依然心系哲学事业,关心着学界的发展。 任华的一生,是致力于西方哲学研究和教育的一生。他为我国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哲学人才,推动了我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学者不断探索和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