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枚子[公元1905年-2005年] 湖北省潜江人物 万枚子,原名万德涵,号养和,笔名枚子,祖籍潜江(今园林办事处辉煌居委会)人。是前述清光绪年间朝廷农工商部员外郞万际轩之孙;也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的亲伯父。他在民国时期受过蒋介石训导,官至国民党《扫荡报》少将副社长兼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曾被周恩来、赵紫阳总理聘任为国务院参事;仙逝时温家宝总理送过花圈,新华社发过讣告。是骨灰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资深名人。 万枚子,1905年出生于湖北省潜江,是中国第一代老报人、爱国民主人士。2005年5月18日10时,万枚子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 早年经历 万枚子五岁开始认字,八岁入私塾,九岁习古文,17岁考入北大甲部预科,后考入本科教育系。1925年,他考入北京《世界日报》,开始投身新闻事业,同年加入国民党左派,在李大钊的影响下,积极进行革命宣传。 ### 新闻事业生涯 - **早期任职**:万枚子历任北京《民立晚报》、天津《民主晚报》、郑州和开封《革命军人朝报》、《北平朝报》总编,湖北汉口《民国日报》《中山日报》主任编辑等职。他以笔为刃,通过报纸宣传进步思想,揭露反动势力的黑暗统治。 - **抗战时期**:抗战期间,万枚子先后担任汉口《大申报》、上海《时代日报》、重庆《时事新报》总编。他利用手中的笔,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鼓舞民众的抗日斗志。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掩护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脱险,并营救我党同志出狱。 - **解放战争时期**:万枚子担任南京、上海《和平日报》社长兼主笔,上海《人人周报》主编等职。1947年底,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他毅然登报宣布脱离国民党,全力投入宣传和平、抨击国民党腐败统治的进步活动。他与周一志、鲁莽、程仲文、吕克难、方秋苇等六人发表《我们对反美扶日运动的基本认识》,刊登在上海的《大公报》上,他们揭露、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与美帝勾结,同情被捕学生,被誉为“新六君子”。 ###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历 - **学习与工作调动**:1949年,万枚子经夏衍同志介绍,由中央统战部安排,进入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并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观礼。革大毕业后,万枚子夫妇分配到东北工作。不久,万枚子调到民革中央宣传部任编辑,其妻子调到《新民报》任资料员。 - **加入民革**:1951年,万枚子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6年6月起,他先后任民革中央宣传部秘书,社会联系工作委员会委员,团结委员会委员,监察委员会委员,对台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 **担任国务院参事及被划为“右派”**:1957年5月,万枚子任国务院参事。反右运动中,他响应党的号召,在各种座谈会上积极发言提出看法和建议。他对已被划为“右派”的谭惕吾,认为其是思想问题,是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思想所致,而被别人认为是在为“右派”辩护,于是他也一同被划为“右派”,先后到黑龙江和北京全国政协劳动基地劳动。1960年,他被摘去右派帽子,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任编辑工作,五年时间完成文史编辑工作28集,共计五百余万字,参与了政协《文史资料选辑》55集中一半的编辑任务。 - **右派问题平反**:1981年,万枚子的“右派”问题得到平反,恢复国务院参事职务。他任国务院参事期间,每年外出调研回来,必写建议和诗文。他长期致力于文字改革,汉语拼音研究,不遗余力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撰写了《汉语拼音修正方案(草案)》《新华通韵编辑计划(草案)》等,提出了《关于改进拼音教学,从速推广普通话和普及教育》《抓紧经济改革时机,切实推广普通话》等方案,并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同志的肯定。 ### 关心祖国统一大业 万枚子十分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时刻关注海峡两岸事态变化。他通过与台湾和海外的同窗故旧、亲朋好友及学生的广泛联系,热情宣传祖国和平统一的政策。1979年元旦他在香港发表《岁首致台湾老友》诗:“海隅游子望乡回,汉业中兴胡不归,天道趋常旌日月,人心思治定安危。前程似锦垂成败,往事如烟判是非。兄弟阅墙终述祖,雁行齐向九宵飞。”表达了对台湾回归祖国的期盼之情。 ### 文学创作与贡献 万枚子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在《人民政协报》《团结报》《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诗词、文章共七十余篇。1979年邓小平访日时,他首次在香港《新民晚报》发表了题为《邓大人来了》的文章,在港澳台反响很好。他还撰写了《张恨水著作扬弃了鸳鸯蝴蝶派》等论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万枚子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为中国的新闻事业、统一大业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精神和品质,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