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达养壁[公元1898年-1968年] 西藏昌都芒康县人物 邦达养壁,藏族,1898年生,西藏芒康人。曾任西藏地方政府派驻印度噶伦堡的商务官员。1956年后,历任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工商处处长、西藏地方政府扎莎、西藏自治区第2届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第2届委员。第4届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逝世。 邦达养壁,又名罗绍亭,藏族,1898年7月1日生于西康省昌都宁静县(今西藏芒康县)。他是西藏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商业、政治等领域都有着显著经历,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家族背景与商业起步 邦达养壁出身于芒康县的邦达家族,三代以前是萨迦寺在芒康的差户,家境贫寒。其爷爷以几匹骡子和二十多两藏银为本钱,从事从云南德钦到西藏芒康之间的生意,逐渐积累了一定财富。到其父亲邦达·宜江时,生意进一步扩大,从事贩盐、贩马、贩茶叶等生意,成为昌都芒康的头号富商。 后来,印度和西藏之间商埠开通,邦达·宜江将生意拓展到印度,把“邦达昌”商号开到了印度的噶伦堡和加尔各答。1910年,十三世达赖喇嘛逃到印度避难,邦达·宜江大力资助,后得到十三世达赖喇嘛扶持,邦达昌获得独家经营全藏羊毛和贵重药品的特权,还享受免税和运输等便利,成为西藏著名商号。 邦达养壁成年后,继承父业主持“邦达昌”商务,他凭借出色的商业才能,进一步扩大了商号的规模和影响力。“邦达昌”的商业活动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重庆、西宁、成都、香港以及印度加尔各答、噶伦堡等地,成为当时西藏与内地及国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政治生涯 噶厦政府任职:1934 - 1940年间,邦达养壁任噶夏政府的列村巴(五品官)。任职期间,他常以巨资向大昭寺、哲蚌寺和色拉寺布施,获得了宗教界的支持,在西藏政治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1939年,他晋升为仁希(四品官),地位进一步提升。1942年,邦达养壁担任卓木机巧(亚东总管),同时兼任亚东宗本(县长)和商务专员,负责管理藏印之间的贸易等事务,成为西藏地方政府中负责对外商贸和边境管理的重要官员。 官职变动与转折:1950年,因其弟邦达多吉任昌都解放委员会副主任职务,邦达养壁被西藏地方政府以亲汉嫌疑撤销了官职,失去了在噶厦政府中的职务。但他并未因此远离政治与商业舞台。1952年底,他被西藏地方政府任命为驻印度噶伦堡商务总办兼亚东商务总管,重新负责相关商务事务,继续在西藏与印度的贸易往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和平解放西藏出力:邦达养壁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在西藏政界的影响力,在西藏当局与中央政府和谈的问题上,力主和中央和谈,为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的任职:1953年,邦达养壁任西藏工商代表团团长,出席全国工商联和会会议,并在祖国各地参观,增进了对新中国建设情况的了解。1954年夏,他先后辞去亚东及噶伦堡两地职务,同年冬由自治区筹委任命为驻噶伦堡商务代理。1956年4月 - 1957年8月,担任西藏筹委工商处处长,积极参与西藏地区的工商事务管理,为推动西藏工商业发展出谋划策。 波折经历与回归 1958年2月初,邦达养壁因身体不好,同时需前往萨伽寺修缮大经堂以及处理庄园收入之事,向自治区筹委请了一年的假。1959年2月假满即将回拉萨时,他得知拉萨发生叛乱消息,于3月18日前往印度躲避。 在印度期间,他听说西藏平息了叛乱和进行了民主改革,了解到未叛领主以及上层的财产原封不动等情况后,多方设法,以到瑞士治病为由,从印度加尔各答,经瑞士、伦敦到香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64年8月4日,邦达养壁携妻子白玛卓嘎、儿子次登多吉及随行人员扎西顿珠回到北京。1965年,他被任命为西藏政协副主席,继续为西藏的发展和稳定贡献力量。 人物逝世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邦达养壁受到冲击。1968年,他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0岁。 邦达养壁的一生,经历了西藏从旧时代向新时代的巨大变革。他作为商业巨子,将“邦达昌”发展壮大,推动了西藏与内地及国外的经济交流;在政治上,虽历经波折,但最终选择回到祖国怀抱,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与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一位在西藏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