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江措

西藏自治区人大原副主任

江措

江措 西藏昌都昌都县人物
西藏自治区人大原副主任,男,藏族,1939年7月出生,西藏昌都人,1961年12月入党,1954年10月参加工作,高小文化。
江措:在奉献中书写精彩人生
江措,这位来自西藏昌都昌都县的杰出人物,在其漫长而丰富的人生历程中,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西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书写了一段令人钦佩的人生篇章。
1939 年 7 月,江措出生于西藏昌都。彼时的西藏,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封建农奴制度束缚着社会的发展,普通民众生活困苦。江措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幼便深切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也早早在心中埋下了改变家乡面貌的种子。尽管当时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江措仅接受了高小文化教育,但他凭借着自身的勤奋好学,努力汲取知识,为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4 年 10 月,年仅 15 岁的江措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踏入了西藏昌都人民医院,成为了一名护理员。初入岗位,江措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护理任务,没有丝毫退缩。他虚心向同事和前辈请教,努力学习护理知识和技能,逐渐熟悉并胜任了这份工作。在医院工作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忙碌于照顾病人,无论是日常的护理操作,还是协助医生进行诊疗,他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和爱心,给予每一位病人关怀和温暖,从他们感激的目光中,江措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也进一步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这段护理员的经历,不仅锻炼了江措的实践能力,更培养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工作的责任感,为他日后在其他领域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58 年 4 月,为了提升自己,江措获得了前往陕西咸阳西藏公学学习的机会。在咸阳西藏公学,江措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学校丰富的课程设置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在这里,他不仅学习了文化课程,还深入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历史和文化,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江措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每天早早起床背诵课文,晚上在自习室里刻苦钻研,常常学习到深夜。他的努力和勤奋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成绩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通过在咸阳西藏公学的学习,江措实现了知识和思想上的双重飞跃,为他未来投身于西藏的建设事业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
1959 年 5 月,江措结束了在咸阳西藏公学的学习,随后任职于国家测绘局第 7 大队,担任翻译工作。当时,国家对西藏地区的测绘工作高度重视,这对于了解西藏的地理环境、推动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江措凭借自己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对家乡的熟悉,在翻译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野外测绘工作中,条件异常艰苦,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形。江措与测绘队员们一同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不仅要准确地将专业术语进行翻译,确保测绘队员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沟通顺畅,还要协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江措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参与测绘工作,江措对西藏的地理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在相关领域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62 年 12 月,江措回到西藏,任职于西藏自治区计划委员会,担任干事一职。在计划委员会工作期间,江措主要负责协助制定西藏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这一时期,西藏正处于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以推动各项事业的进步。江措积极投入到工作中,他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与同事们一起,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为制定符合西藏实际的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工作中,江措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方案都反复斟酌,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他的努力和付出为西藏地区的规划制定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1969 年 10 月,江措转任至西藏自治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继续担任干事。在新的岗位上,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当时,西藏的生产建设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生产指挥组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江措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向上级汇报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他积极参与组织各类生产活动,协调物资调配,为保障西藏地区的物资供应和生产稳定做出了努力。在这个时期,江措展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热情,他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西藏的生产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71 年 4 月,江措迎来了新的工作任命,担任西藏自治区札木机械厂党委副书记,随后又担任书记一职。札木机械厂是西藏重要的工业企业之一,对于推动当地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措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到任后,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针对企业存在的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江措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他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企业职工的力量。同时,他积极推动企业管理改革,优化生产流程,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生产技能和工作积极性。在江措的带领下,札木机械厂的面貌焕然一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职工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江措在札木机械厂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也赢得了企业职工的尊重和信任。
1973 年 7 月,由于工作表现出色,江措被提拔为西藏自治区工业局副局长,随后又担任工业厅副厅长。在这一更高的领导岗位上,江措开始全面参与西藏自治区工业发展的规划和决策。他积极推动西藏工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他深入调研西藏各地的工业资源和产业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符合西藏实际的工业发展思路和举措。在他的努力下,西藏的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在西藏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江措为西藏工业的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的工作成果为西藏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9 年 8 月,江措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他担任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兼工业厅厅长。此时的他,不仅要负责工业领域的工作,还要参与自治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决策。江措深感责任重大,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业发展方面,他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工业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西藏工业向现代化迈进。同时,他也非常关注民生问题,致力于推动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他的领导下,西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980 年 11 月,江措继续担任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在更广泛的领域为西藏的发展贡献力量。在这一时期,他积极推动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省市的联系与协作,引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为西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他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力度,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江措还十分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支持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保护和弘扬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1994 年 11 月,江措担任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协助主席处理自治区的日常工作。在这个重要岗位上,他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协调能力。他积极参与自治区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指导。在经济建设方面,他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西藏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在社会管理方面,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时,江措总是冲锋在前,组织指挥抢险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他的辛勤工作和卓越领导为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8 年 5 月,江措任职于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担任副主任一职。在人大工作期间,他积极履行职责,参与地方立法工作,为完善西藏的法律法规体系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他关注民生议题,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通过提出议案和建议,推动解决了一系列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他还积极参与人大的监督工作,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江措在人大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西藏的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江措的一生,是为西藏的发展和进步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基层岗位起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步成长为西藏自治区的重要领导干部。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文化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西藏人民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西藏的发展史上。如今,虽然江措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留下的宝贵财富将继续指引着西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前进。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 14:57
上一篇:索达
原黑龙江省委书记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始兴人物
澳大利亚原总理
吴桥县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作家
甘肃省委原书记
虎林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