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塔热·次仁玉珍

中国民俗总会理事

塔热·次仁玉珍

塔热·次仁玉珍[公元1943年-2000年] 西藏自治区昌都昌都县人物
塔热·次仁玉珍,作家、民俗专家,笔名塔珍。1943年12月生,西藏昌都八宿县人。1993年弃政从文,任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民俗文化总会会长、《西藏民俗》杂志主编,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民俗总会理事。
塔热·次仁玉珍生平事迹

塔热·次仁玉珍(1943年-2000年),女,藏族,西藏自治区昌都县(今昌都市卡若区)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藏族民间文艺工作者、藏戏表演艺术家,曾任昌都地区藏戏团团长、西藏自治区文联委员。她一生致力于藏戏的传承与革新,用舞台艺术展现西藏的发展变迁,被誉为“雪域高原的藏戏明珠”。


一、苦难童年与艺术启蒙
1943年,塔热·次仁玉珍出生在昌都县城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制作藏式乐器的工匠,母亲在贵族家中做佣人。在旧西藏,女性参与艺术表演被视为“下贱之事”,但次仁玉珍自幼对藏戏有着浓厚的兴趣。每逢节日,流动的藏戏班子到昌都演出,她总会偷偷躲在帐篷外观看,模仿演员的唱腔和身段。

7岁那年,她因家境贫寒被送到当地一座寺庙的“阿吉拉姆”(藏戏班子)做学徒,名义上是学戏,实则承担着挑水、劈柴等杂役。班主见她嗓音清亮、身段灵活,偶尔会教她几句唱腔。她白天干活,晚上就在月光下偷偷练习,用树枝在地上画舞台调度图,靠着惊人的记忆力记下全本《文成公主》的唱词。13岁时,她第一次在戏中扮演小角色,却因“出身卑微”被贵族观众扔石头驱赶。这些经历让她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让藏戏成为所有人都能欣赏的艺术。”

1959年民主改革后,昌都成立了第一个公办藏戏团,次仁玉珍凭借扎实的功底被破格录取。在这里,她第一次系统学习藏戏的唱腔、舞蹈和编剧理论,还接触到汉剧、京剧等其他剧种的表演技巧。1960年,她在《朗萨雯蚌》中饰演女主角朗萨,以细腻的表演和清亮的嗓音一举成名,成为昌都地区最年轻的藏戏主演。


二、藏戏革新: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1965年,22岁的塔热·次仁玉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昌都藏戏团副团长。她深知,传统藏戏虽有深厚底蕴,但存在节奏缓慢、题材单一等局限,难以适应新时代观众的需求。为此,她提出“守正创新”的理念,开启了藏戏改革的探索之路。

改编传统剧目:1968年,她主导改编经典藏戏《文成公主》,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增加了“唐蕃会盟”“修建大昭寺”等历史场景,融入汉族民间舞蹈元素,使剧情更紧凑、场面更宏大。改编后的《文成公主》在西藏各地巡演100余场,观众达10万人次,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藏戏剧目。她在剧中饰演的文成公主,既展现了大唐公主的端庄,又融入了藏族女性的质朴,成为藏戏舞台上的经典形象。

创作现代题材作品:1975年,她编剧并主演了藏戏《高原新歌》,这是西藏首部反映民主改革后农村变化的现代藏戏。剧中讲述了藏族姑娘卓玛带领村民开垦荒地、修建水渠的故事,融入了拖拉机耕作、科学种田等新时代元素。为了真实展现农民的生活,她深入昌都县俄洛镇蹲点3个月,与村民同吃同住,记录下200多条民间谚语和劳动号子,融入唱词中。《高原新歌》上演后引发轰动,被评为“西藏现代藏戏的里程碑”。

培养青年演员:1980年,塔热·次仁玉珍担任昌都地区藏戏团团长,着手培养新一代藏戏演员。当时团里的年轻演员大多没有系统学过藏戏基本功,她亲自编写《藏戏唱腔入门》教材,从气息控制、身段步伐教起,每天清晨5点就带领学员练功。她打破“传男不传女”的旧俗,招收了12名女演员,其中次仁央宗后来成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常对学员说:“藏戏不是古董,要有人学、有人演,才能活下去。”


三、文化交流:让藏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塔热·次仁玉珍不仅是藏戏表演者,更是藏文化的传播者。她多次带领团队走出西藏,将藏戏艺术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1984年,她率领昌都藏戏团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主演的《文成公主》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演出结束后,她特意到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导演理论,还向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的弟子请教身段技巧,将京剧的水袖功融入藏戏表演,丰富了藏戏的表现力。

1990年,她随中国西藏文化代表团出访尼泊尔,在加德满都上演了藏戏《诺桑王子》。为了让外国观众理解剧情,她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同时,增加了舞蹈场景和旁白解说,演出结束后,当地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0分钟。尼泊尔文化部长评价:“塔热·次仁玉珍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藏族文化的璀璨。”

1995年,她应邀到上海戏剧学院讲学,系统介绍藏戏的历史与艺术特色,还与师生共同创作了融合藏戏与昆曲元素的《雪域情》,开创了藏汉戏曲交流的新形式。她说:“文化就像雅鲁藏布江,只有不断汇入支流,才能奔腾不息。”


四、为民服务:艺术扎根于群众之中
塔热·次仁玉珍始终牢记“艺术来源于群众”,无论名气多大,始终保持着对基层的深厚感情。她常说:“我的舞台在剧场,更在田间地头。”

昌都县有13个偏远乡镇,交通不便,她每年都要组织“送戏下乡”活动,翻山越岭为农牧民演出。1988年冬天,她带领剧团去盐井乡演出,途中遇到暴风雪,汽车陷在雪地里。她和演员们顶着零下20度的严寒,步行5公里赶到乡驻地,当天晚上就为村民上演了《文成公主》。演出结束后,一位80岁的老人拉着她的手说:“活了一辈子,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这么好的戏,你们比亲人还亲。”

她还十分关心农村文化建设。1992年,她用自己获得的“西藏文艺终身成就奖”奖金,为昌都县3个贫困村捐赠了图书和乐器,帮助成立了业余藏戏队。她定期下乡指导这些业余团队,有时还亲自登台与农民演员同台演出。在她的带动下,到1999年,昌都县已有20支村级藏戏队,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五、坚韧人生与无私奉献
塔热·次仁玉珍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1970年,她在一次下乡演出途中遭遇车祸,右腿骨折,医生说“可能再也无法登台”。但她术后仅3个月就开始康复训练,忍着剧痛练习踢腿、旋转,半年后重新站在舞台上。1985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她既要照顾家庭,又要主持剧团工作,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回家给孩子做饭。即便如此,她从未耽误过一场演出、一次排练。

1998年,她被查出患有肺癌,但仍坚持完成了《西藏藏戏志》的编撰工作。这部著作收录了200多个传统藏戏剧目,整理了500多段唱腔乐谱,成为研究藏戏的重要文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嘱咐家人:“把我的骨灰撒在昌都的澜沧江边,我生在这里,也要永远看着这里的藏戏唱下去。”


六、精神传承:雪域舞台上的永恒光芒
2000年5月18日,塔热·次仁玉珍在昌都逝世,享年57岁。数千名群众自发为她送行,不少农牧民带着哈达和青稞酒,从几十公里外的乡村赶来。她生前主演的《文成公主》《高原新歌》等剧目,至今仍是昌都藏戏团的保留曲目。

为纪念她对藏戏艺术的贡献,昌都市建立了“塔热·次仁玉珍纪念馆”,收藏了她用过的戏服、剧本和乐器。2006年,藏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弟子们成为传承主力,其中3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塔热·次仁玉珍用一生践行了对藏戏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她打破传统束缚,让古老的藏戏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她扎根基层,让艺术之花绽放在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正如她在日记中所写:“藏戏是西藏的声音,我要做这声音里最清亮的那一段唱腔,永远为人民而唱。”她的名字,永远与雪域高原的藏戏艺术紧密相连,成为西藏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 10:54
中国作家
明清小说四大家
杰出作家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民国十大才女
作家、学者、文化推动者
诗人、作家、书法家、新闻工作者
作家
中国作家
中国香港易学大师、堪舆学家、作家、演员
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
通辽市第三中学教师
重庆市作家协会散文创委会主任
杰出邮票设计师
何鸿燊的二太太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中央组织部部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川省委原书记
助理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作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中国朝鲜少年报社社长
开国少将
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岭南画派后“岭南四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越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越南原国家主席
辽宁省委原书记
自动控制学家
原中顾委委员、福建省委原第一书记
开国少将
开国大校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