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热·次仁玉珍[公元1943年-2000年] 西藏自治区昌都昌都县人物 塔热·次仁玉珍,作家、民俗专家,笔名塔珍。1943年12月生,西藏昌都八宿县人。1993年弃政从文,任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民俗文化总会会长、《西藏民俗》杂志主编,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民俗总会理事。 塔热·次仁玉珍生平事迹 塔热·次仁玉珍(1943年-2000年),女,藏族,西藏自治区昌都县(今昌都市卡若区)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藏族民间文艺工作者、藏戏表演艺术家,曾任昌都地区藏戏团团长、西藏自治区文联委员。她一生致力于藏戏的传承与革新,用舞台艺术展现西藏的发展变迁,被誉为“雪域高原的藏戏明珠”。 一、苦难童年与艺术启蒙 1943年,塔热·次仁玉珍出生在昌都县城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制作藏式乐器的工匠,母亲在贵族家中做佣人。在旧西藏,女性参与艺术表演被视为“下贱之事”,但次仁玉珍自幼对藏戏有着浓厚的兴趣。每逢节日,流动的藏戏班子到昌都演出,她总会偷偷躲在帐篷外观看,模仿演员的唱腔和身段。 7岁那年,她因家境贫寒被送到当地一座寺庙的“阿吉拉姆”(藏戏班子)做学徒,名义上是学戏,实则承担着挑水、劈柴等杂役。班主见她嗓音清亮、身段灵活,偶尔会教她几句唱腔。她白天干活,晚上就在月光下偷偷练习,用树枝在地上画舞台调度图,靠着惊人的记忆力记下全本《文成公主》的唱词。13岁时,她第一次在戏中扮演小角色,却因“出身卑微”被贵族观众扔石头驱赶。这些经历让她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让藏戏成为所有人都能欣赏的艺术。” 1959年民主改革后,昌都成立了第一个公办藏戏团,次仁玉珍凭借扎实的功底被破格录取。在这里,她第一次系统学习藏戏的唱腔、舞蹈和编剧理论,还接触到汉剧、京剧等其他剧种的表演技巧。1960年,她在《朗萨雯蚌》中饰演女主角朗萨,以细腻的表演和清亮的嗓音一举成名,成为昌都地区最年轻的藏戏主演。 二、藏戏革新: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1965年,22岁的塔热·次仁玉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昌都藏戏团副团长。她深知,传统藏戏虽有深厚底蕴,但存在节奏缓慢、题材单一等局限,难以适应新时代观众的需求。为此,她提出“守正创新”的理念,开启了藏戏改革的探索之路。 改编传统剧目:1968年,她主导改编经典藏戏《文成公主》,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增加了“唐蕃会盟”“修建大昭寺”等历史场景,融入汉族民间舞蹈元素,使剧情更紧凑、场面更宏大。改编后的《文成公主》在西藏各地巡演100余场,观众达10万人次,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藏戏剧目。她在剧中饰演的文成公主,既展现了大唐公主的端庄,又融入了藏族女性的质朴,成为藏戏舞台上的经典形象。 创作现代题材作品:1975年,她编剧并主演了藏戏《高原新歌》,这是西藏首部反映民主改革后农村变化的现代藏戏。剧中讲述了藏族姑娘卓玛带领村民开垦荒地、修建水渠的故事,融入了拖拉机耕作、科学种田等新时代元素。为了真实展现农民的生活,她深入昌都县俄洛镇蹲点3个月,与村民同吃同住,记录下200多条民间谚语和劳动号子,融入唱词中。《高原新歌》上演后引发轰动,被评为“西藏现代藏戏的里程碑”。 培养青年演员:1980年,塔热·次仁玉珍担任昌都地区藏戏团团长,着手培养新一代藏戏演员。当时团里的年轻演员大多没有系统学过藏戏基本功,她亲自编写《藏戏唱腔入门》教材,从气息控制、身段步伐教起,每天清晨5点就带领学员练功。她打破“传男不传女”的旧俗,招收了12名女演员,其中次仁央宗后来成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常对学员说:“藏戏不是古董,要有人学、有人演,才能活下去。” 三、文化交流:让藏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塔热·次仁玉珍不仅是藏戏表演者,更是藏文化的传播者。她多次带领团队走出西藏,将藏戏艺术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1984年,她率领昌都藏戏团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主演的《文成公主》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演出结束后,她特意到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导演理论,还向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的弟子请教身段技巧,将京剧的水袖功融入藏戏表演,丰富了藏戏的表现力。 1990年,她随中国西藏文化代表团出访尼泊尔,在加德满都上演了藏戏《诺桑王子》。为了让外国观众理解剧情,她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同时,增加了舞蹈场景和旁白解说,演出结束后,当地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0分钟。尼泊尔文化部长评价:“塔热·次仁玉珍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藏族文化的璀璨。” 1995年,她应邀到上海戏剧学院讲学,系统介绍藏戏的历史与艺术特色,还与师生共同创作了融合藏戏与昆曲元素的《雪域情》,开创了藏汉戏曲交流的新形式。她说:“文化就像雅鲁藏布江,只有不断汇入支流,才能奔腾不息。” 四、为民服务:艺术扎根于群众之中 塔热·次仁玉珍始终牢记“艺术来源于群众”,无论名气多大,始终保持着对基层的深厚感情。她常说:“我的舞台在剧场,更在田间地头。” 昌都县有13个偏远乡镇,交通不便,她每年都要组织“送戏下乡”活动,翻山越岭为农牧民演出。1988年冬天,她带领剧团去盐井乡演出,途中遇到暴风雪,汽车陷在雪地里。她和演员们顶着零下20度的严寒,步行5公里赶到乡驻地,当天晚上就为村民上演了《文成公主》。演出结束后,一位80岁的老人拉着她的手说:“活了一辈子,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这么好的戏,你们比亲人还亲。” 她还十分关心农村文化建设。1992年,她用自己获得的“西藏文艺终身成就奖”奖金,为昌都县3个贫困村捐赠了图书和乐器,帮助成立了业余藏戏队。她定期下乡指导这些业余团队,有时还亲自登台与农民演员同台演出。在她的带动下,到1999年,昌都县已有20支村级藏戏队,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五、坚韧人生与无私奉献 塔热·次仁玉珍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1970年,她在一次下乡演出途中遭遇车祸,右腿骨折,医生说“可能再也无法登台”。但她术后仅3个月就开始康复训练,忍着剧痛练习踢腿、旋转,半年后重新站在舞台上。1985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她既要照顾家庭,又要主持剧团工作,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回家给孩子做饭。即便如此,她从未耽误过一场演出、一次排练。 1998年,她被查出患有肺癌,但仍坚持完成了《西藏藏戏志》的编撰工作。这部著作收录了200多个传统藏戏剧目,整理了500多段唱腔乐谱,成为研究藏戏的重要文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嘱咐家人:“把我的骨灰撒在昌都的澜沧江边,我生在这里,也要永远看着这里的藏戏唱下去。” 六、精神传承:雪域舞台上的永恒光芒 2000年5月18日,塔热·次仁玉珍在昌都逝世,享年57岁。数千名群众自发为她送行,不少农牧民带着哈达和青稞酒,从几十公里外的乡村赶来。她生前主演的《文成公主》《高原新歌》等剧目,至今仍是昌都藏戏团的保留曲目。 为纪念她对藏戏艺术的贡献,昌都市建立了“塔热·次仁玉珍纪念馆”,收藏了她用过的戏服、剧本和乐器。2006年,藏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弟子们成为传承主力,其中3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塔热·次仁玉珍用一生践行了对藏戏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她打破传统束缚,让古老的藏戏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她扎根基层,让艺术之花绽放在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正如她在日记中所写:“藏戏是西藏的声音,我要做这声音里最清亮的那一段唱腔,永远为人民而唱。”她的名字,永远与雪域高原的藏戏艺术紧密相连,成为西藏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