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石锐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石锐 云南德宏州盈江县人物
石锐,硕士生导师,1948年12月5日生于盈江县金竹寨。1960 年7月高小毕业,同年九月参加工作,原在盈江县文艺宣传队工作。
石锐:景颇文化的传承者与推动者
在云南德宏州盈江县的悠悠岁月中,走出了一位对景颇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的人物 —— 石锐。他以笔为剑,以知识为翼,在文学创作、教育事业、民族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纵横驰骋,为景颇族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光彩贡献了毕生心力。
1948 年 12 月 5 日,石锐出生于盈江县金竹寨。彼时的盈江,山清水秀,景颇族、傣族等多民族在此和谐共生,浓郁的民族风情弥漫在每一寸土地。石锐的家庭是景颇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歌手,不仅能信手拈来各种景颇族古歌,还擅长创作演唱新民歌。在父亲的熏陶下,石锐自幼便浸润在景颇族浩如烟海的诗歌与故事之中。从古老的创世传说,到先辈们在迁徙途中的英勇事迹,再到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这些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石锐的童年,也在他心中种下了热爱民族文化的种子。
1960 年 7 月,石锐高小毕业。彼时,盈江县文艺宣传队看中了他身上的文艺天赋与对民族文化的熟悉,将他吸收为队员。从此,石锐踏上了与文艺相伴的道路。在宣传队的日子里,他深入各个村寨,参与各类文艺演出,在舞台上展示景颇族独特的舞蹈、音乐与故事。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对景颇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锻炼了他的表演能力和对艺术的感知力。同时,他在与群众的密切接触中,真切感受到了大家对文化生活的渴望,这进一步坚定了他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决心。
1973 年,对于石锐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凭借自身努力和优异表现,被推荐到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深造。在云南大学的校园里,石锐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一方面,他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他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他越发意识到,景颇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需要更好地传承与传播,而自己有责任成为这一使命的担当者。在大学期间,他就开始尝试将景颇族的故事和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为日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基础。
1976 年,石锐大学毕业,分配到云南民族学院(现云南民族大学)任教,从此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教育生涯。在教学岗位上,石锐兢兢业业,将自己对景颇族文化的热爱传递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主要教授与景颇族语言、文学、文化相关的课程,在课堂上,他不仅传授书本知识,还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从家乡收集来的珍贵资料,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景颇族文化的魅力。他的教学风格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许多学生在他的影响下,对景颇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投身到民族文化研究与传承的事业中。
在教育之余,石锐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1976 年,他在《云南文艺》发表散文《长刀行》,正式步入文坛。此后,他笔耕不辍,陆续在《云南文艺》《边疆文艺》《滇池》《民族文学》《云南日报》《人民日报》等众多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他的作品以景颇族的生活为蓝本,展现了景颇族人民的坚韧、善良、勇敢以及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例如,短篇小说《勒干和娜霜》原载于《边疆文艺》1981 年第 1 期,后被《小说月报》转载,还被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翻译、改编为景颇语广播剧播出,并被译成日文,收入日本未来出版社 1984 年 9 月出版的《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选》。这篇小说通过讲述一对景颇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景颇族的传统习俗和在时代变迁下年轻人的情感挣扎与坚守。《早山和扎丽楠》发表于 1982 年 1 月 18 日的《人民日报》,后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东流》,作品描绘了景颇族青年在建设家乡过程中的成长与奉献。石锐的散文《歌舞山》曾获 1981 年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该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景颇族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展现了景颇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用汉语创作,石锐还坚持用景颇文创作,发表了《少女的梦》《纯洁的爱》《我的童年》《孤独的老人》《母亲的忏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并出版了景颇文中篇小说《黑皮匣》。他的景颇文作品,更贴近景颇族群众的阅读习惯,为景颇族文化在本民族内部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创作过程中,石锐注重挖掘景颇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将民族精神、传统价值观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对景颇族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文学创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石锐在民族文化研究领域也成果斐然。他深入研究景颇族的史诗、神话、传说等,著有叙事长诗《凯诺和凯干》,史诗《目瑙斋瓦》等。其中,《目瑙斋瓦》的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瑙斋瓦是景颇族最宏大、最具代表性的创世史诗,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石锐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景颇族村寨,走访众多民间艺人、长者,收集不同版本的目瑙斋瓦,进行细致的整理、翻译和研究。他的工作使得这部珍贵的史诗得以更系统、更完整地呈现给世人,为景颇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景颇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他的《景颇族文学概况》1989 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该教材对景颇族文学的发展脉络、文学体裁、代表作品等进行了全面梳理,成为众多高校研究景颇族文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石锐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他担任过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云南省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云南省委常委,中华云南职教社社务委员等职务。在政协委员的岗位上,他始终心系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文化、医疗等问题。为了写出有分量的提案,他不辞辛劳,足迹遍及云南少数民族聚居的村村寨寨和广大边境地区。他把少数民族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带到北京,带到政协会议上。在近 5 年的履职过程中,他共提交了 25 份提案,内容涉及少数民族学生上学、少数民族地区禁毒与防艾、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例如,他提出的《关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建议》提案,就是在深入云南多个少数民族村寨调研后写成的。他深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面临濒危的困境,因此呼吁加强保护和传承。他提交的每一份提案都得到了答复,部分提案得到了有效办理,为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社会事务等方面的杰出贡献,石锐获得了众多荣誉。他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其多部作品如《目瑙斋瓦》《歌舞山》等获省、厅级创作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所从事的民族文化事业的认可。
如今,虽已年迈,但石锐依然心系景颇族文化的未来。他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为年轻一代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指导和帮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更多热爱民族文化、有能力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人才。在他看来,景颇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只有不断传承和创新,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石锐的一生,是为景颇族文化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民族文化的忠诚与热爱,成为景颇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道路上的一座丰碑,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30 11:46
上一篇:管国芳下一篇:朗大忠
贵州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中国唢呐演奏者
民国四大才女
革命英雄
中央统战部部长
广东籍烈士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中国速度滑冰运动员
中国作家
开国少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男导演
一级演员,节目主持人
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内地一级男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巨匠・学术领航者
中国作家
中共锡盟党校校长
抗日名将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云南省纪委原书记
辛亥革命先驱
革命烈士
中国女子摔跤运动员
云南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先生之子
云南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
德宏州作协副主席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