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弥[公元1902年-1973年,抗日名将]+像 云南德宏州盈江县人物 李弥(1902年~1973年12月7日),字炳仁,号文卿,云南盈江人,国民党军陆军中将。 李弥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第3军朱培德部任职。1927年7月,赴南京投靠蒋介石,任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团连长,旋被派入川,先后任营长、副团长职,参与四川军阀混战。 1932年秋升任团长,与红军作战。1938年升副旅长、旅长。次年升副师长,驻防重庆。1940年为第8军荣誉第1师师长,纳入陈诚系统。 1941年奉命增援宜昌,后退守湖南。1942年升第8军副军长兼湖南芷绥师管区司令。1944年随远征军入缅作战,因克复松山,晋升第8军军长。 1945年8月,率第8军开往两广,旋由九龙乘美舰抵青岛,在胶东负责受降,与八路军部队多次冲突。 1947年5月,所部改为整编第8师,任师长。11月,所部扩编为整编第8军,任军长。1948年7月,开往徐州,升第13兵团司令。11月初,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次年1月10日,第13兵团全被歼灭,李弥只身化装潜逃,在奉化受蒋介石召见,仍任重建的第13兵团司令兼第8军军长,率部入湖南,在衡阳改称第6编练司令部司令,开入云南。12月9日,卢汉在云南起义,李弥被扣,释放后率残部去滇南,图谋反攻。 1950年1月,离部去台湾。9月潜至缅甸北部,组成反共抗俄救国军滇南边区游击第1纵队,12月,被委为云南省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等职。1951年5月至7月,两次窜扰云南边境,遭痛击。1953年1月,改称“云南反共救国军游击总部”,仍活动于中缅边境,年底撤台湾。 李弥(1902年—1973年),字炳仁,号文卿,云南莲山县(今盈江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去世后被追晋为陆军二级上将。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1902年11月23日,李弥出生于云南省莲山县(今盈江县)一个地主家庭,家中兄弟八人,他排行第六。李弥自幼接受教育,先后就读于莲山太平镇两级小学堂和腾冲县举人王承谟私馆。1924年,李弥离家前往广州谋求职业,经人介绍在云南驻粤滇军第七师师部任勤务兵,因其勤奋好学、机灵能干,不久被提拔为师长李根沄的副官,后又被韶关督办公署顾问袁恩锡收为义子。之后,李弥被保送至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与林彪成为同班同学。 军事生涯初期 南昌起义相关经历:1926年10月毕业后,李弥被派往驻南昌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朱培德部任职。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前,他在朱德的军官教导团任中尉排长,朱德多次劝其跟随起义,但李弥执意不从,后离赣到南京任总司令部警卫团连长。 在川及与红军作战经历:不久,李弥被派往四川第二十二军赖心辉部,先后任营特派员、营长、副团长等职。1930年后,李弥随五十一师师长张英开赴鄂西、江西,听从陈诚调遣,参与“剿共”。1932年秋,陈诚借口驻防江西永丰的张英部“纪律太坏”,将该部包围缴械改编,李弥拒不受命,带领所部官兵冲出重围,此举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被编属熊式辉部周浑元第五师任团长,继续与红军作战。1936年,李弥到江西省县政人员训练班受训一月,后出任江西瑞昌县长,不久,又被调往宁都任保安副司令兼保安十六团团长(后改为保安十团)。 抗日战争时期 早期抗日作战: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弥由保安团调回正规军。1938年,他先后任第三十六军九十六师二六八旅副旅长、旅长,次年,升为该军第五师副师长,并率部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和桂南昆仑关战役。1940年,李弥调任第八军荣誉第一师师长。 增援宜昌:1941年4月,他率部增援宜昌,在天皇寺、雨台山一线与日军对峙,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并击中了日军宜昌机场的油库,烧毁敌机二十一架。同年秋,该师撤往湖南澧县。 滇西作战与松山战役:1944年,第八军奉命开赴龙陵增援滇西远征军左翼军,担负攻打松山高地的任务。起初,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指挥部队与固守松山高地的日军反复争夺,两个多月未能攻下,后李弥接替指挥,在美军飞机的配合下,摧毁了日军的工事,于10月克复松山,全歼守敌。松山作战获胜后,李弥因军功晋升为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 进攻解放区:1945年11月,蒋介石将第八军调往内战前线,李弥率部由九龙出发,乘美军第七舰队船只开往青岛。随后,李弥借“受降”之名,私自接收日军渔船,大量收编伪军和地主武装,并对八路军进行挑衅。1946年1月,第八军侵占潍县、昌乐等地,不顾国共两党停战协定,拒不撤兵停战。1947年5月,第八军改为整编第八师,李弥任师长,后又扩编为整编第八军,李弥任中将军长,担负烟台、威海、蓬莱沿海的守备任务。 淮海战役:1948年,李弥升为第十三兵团中将司令兼第八军军长。同年秋,淮海战役开始,李弥兵团与邱清泉兵团奉命解围黄伯韬兵团,但受到解放军打援部队的阻击,无法前进,最终黄伯韬兵团被全歼。之后,李弥兵团留守徐州,后随杜聿明等放弃徐州向西南逃跑,在摆脱解放军追击过程中,李弥兵团放弃掩护任务,抢先到达涡阳、蒙城地区。12月初,李弥兵团被围于永城东北陈官庄附近,李弥拒绝陈毅的劝降,1949年1月10日,李弥兵团被全部歼灭,李弥化装成老百姓潜逃。 云南时期:李弥从淮海战场逃脱后,被蒋介石命其重建第十三兵团,后该兵团改编为第六编练司令部,李弥任司令。1949年9月,李弥率部开赴云南,意图赶云南省主席卢汉下台。12月9日,卢汉率部起义,李弥等人在昆明被扣押,后卢汉为解除国民党军对昆明的围困,将李弥放回,李弥出城后却与陆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汤尧商议,将部队撤到滇南的开远、蒙自一带,企图卷土重来。 败逃缅甸与后续 在缅活动:1950年,李弥前往台湾,不久后蒋介石又派他到缅甸北部,纠集外逃残部和部分土顽武装,组成“反共抗俄救国军滇南边区第一纵队”,李弥被委任为“云南省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云南省政府主席及云南绥靖公署主任”。1951年,逃缅国民党军在美国的支持下,两次窜扰云南边境,但均被击退。1953年,李弥部队和缅甸政府军发生大规模冲突,缅甸政府对其进行军事围剿,同时向联合国提出控诉。 撤往台湾:1954年,李弥率残部撤往台湾。到台湾后,他先后充任中国国民党“国民大会”代表、“中央评议委员”和“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1973年12月8日,李弥在台北病逝,终年71岁,后被追晋为“陆军二级上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