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廷 云南德宏州梁河县人物 孙宝廷,又名文炯贝琶,阿昌族,1965年出生于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现为德宏州作家协会副主席、瑞丽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12期、第37期高研班学员。2008年,荣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出版个人文学作品7部,其中,长篇小说《滇西秘史》被中国作协选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重点扶持作品。 孙宝廷,1965年出生,是云南德宏州梁河县的阿昌族作家,笔名文炯贝琶,中共党员。他凭借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创作出诸多优秀作品,为阿昌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成长背景与教育经历 孙宝廷成长于梁河县的阿昌山寨,这里大盈江静静流淌,山寨背面山岗挺拔,三面梯田环绕,溪流纵横,四季绿意盎然。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从小就滋养着他的心灵,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埋下了种子。 1991年,他毕业于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科。尽管所学专业为法律,但他对文学的热爱从未减退。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1999年,孙宝廷通过函授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戏剧文学专业。这两段学习经历,不仅让他获得了知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基础。 工作经历 1982年,孙宝廷参加工作。起初,他是一名糖厂工人。在糖厂工作期间,机器的轰鸣声并未掩盖他对文学的渴望,上班时他常常偷闲看小说,为此不知有多少次被值班调度没收书籍。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在枯燥的工作中与文学有了更紧密的接触,也培养了他在艰苦环境中坚持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之后,孙宝廷投身军营,成为了一名部队战士。在南疆的军营里,他试图从书中读懂枪炮声背后的意义,以及红河与南溪河所蕴含的和平内涵。军营生活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让他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1991年,孙宝廷转业到畹甸市税务局,成为了一名公务员。1994年以后,他先后担任畹甸市国税局办公室主任、人事科长,畹甸工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五彩斑斓的税收工作和奇异的中缅边境生活,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将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到文学创作中,边地文学和税务文学成为了他重点关注的领域。 文学创作历程 孙宝廷从1987年开始在《战旗报》发表小说,《香妹》《石头寨的故事》等作品是他早期的创作成果。这些作品初步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坚定了他继续创作的信心。 此后,他笔耕不辍,先后在《民族文学》《云南日报》《边疆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近400多篇。他的散文作品如《南湖情思》《古瓷无言》《盈水之韵》《鸟祭》《阿昌女人》《天堂颂歌》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和人物情感。小说《香妹》《娟子》等则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了阿昌族人民的生活百态。 2007年和2008年,孙宝廷分别参加了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研讨班培训和全国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学习培训。通过与全国著名作家如玛拉沁夫、李敬泽、胡平等交流,他受益匪浅,创作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为自己今后的创作明确了方向。 2008年,对于孙宝廷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他的散文集《月亮刀魂》荣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部散文集以阿昌族的刀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了阿昌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书中如“阿昌人爱刀,那是户撒的阿昌专为整个民族铸打的……阿昌的月亮刀,这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等文字,展现了他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截至2009年,他共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首),其作品不仅在全省报纸副刊作品评选及征文活动中多次获奖,还被选入多种选本。同年,孙宝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是对他文学成就的又一高度认可。 文学创作特点与影响 孙宝廷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他始终立足于阿昌族的生活与文化,将阿昌族的传统习俗、民间传说、独特的语言等元素融入作品中。他笔下的阿昌山寨,青瓦土屋、翠绿山岗、歌舞中的男女,构成了一幅幅美丽而独特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阿昌族的文化魅力。 同时,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以朴实的文字描绘边地人民的生活琐事和情感世界,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与坚韧。他的作品既有着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也有着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字里行间透露出真朴与纯净。 孙宝廷的创作对阿昌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作为阿昌族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自己的作品为窗口,让更多人了解到阿昌族的文化和生活,提升了阿昌族文学的影响力。他的创作也激励着更多阿昌族青年投身文学创作,为阿昌族文学培养了后备力量。 结语 孙宝廷从梁河县的阿昌山寨走出,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他历经生活的种种磨砺,始终坚守对文学的热爱,用手中的笔书写着阿昌族的故事,传达着阿昌族最质朴最动人的情感。他的作品是阿昌族文化的珍贵财富,他本人也成为了阿昌族文学的一张亮丽名片,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