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满族,1941年5月29日出生于辽宁丹东,籍贯北宁,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主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
刘嘉麒,1941年5月29日出生于辽宁丹东,籍贯辽宁北镇,是满族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著名的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与求学生涯
艰苦童年:1941年,刘嘉麒出生在辽东省安东市(现为辽宁省丹东市),后回到故乡辽西省北镇县(现为辽宁省北镇市)。他的童年伴随着辽沈战役的枪炮声,生活艰苦。1949年年初,辽西解放,刘嘉麒走进学堂,但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家庭失去经济来源,好在学校给予支持,让他得以继续学业。
大学时光:1960年,为了节省开支,刘嘉麒选择了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五包”的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大学期间,他克服了诸多困难,成绩优异,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阶段:1965年,刘嘉麒本科毕业后考取了本校研究生,继续在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学专业深造,1967年获得硕士学位。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37岁的刘嘉麒再次考研,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地质年代学专业,师从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并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层古生物专业,1986年成为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批博士生。
科研与工作经历
早期工作积累:196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68年分配到辽宁省营口地质大队任技术员,1973年调吉林冶金地质勘探研究所任室主任。这一时期,他在基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科院工作历程:1981年,刘嘉麒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研,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研究室副研究员、室主任,1991年升为研究员。1995年,刘嘉麒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科普与社会兼职:2007年起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2016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中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此外还担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务,积极推动地质科学的普及和发展。
科研成果与贡献
火山研究**
火山分布与特征研究:刘嘉麒野外考察了中国14个省的新生代火山分布的地质地貌特征,在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等地新发现了火山20余个(处),查证了1951年西昆仑阿什火山的喷发及在东北、内蒙、海南等地存在的活火山,改变了人们以往认为中国近代没有火山活动的观念。他率先测定了这些年轻火山岩的年龄,把中国东北部新生代火山活动分为4个主要活动期与10个火山幕,纠正了过去在火山划分上的一些错误。
《中国火山》专著:1999年,刘嘉麒撰写的专著《中国火山》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国火山的分布、类型、成因、演化等内容,为中国火山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火山学的发展。
火山资源与灾害研究:刘嘉麒在对火山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非常重视应用研究,对火山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火山灾害的预防做了许多工作。在他和其他同事的推动下,中国相继建立了火山监测站和黑龙江五大连池、广东湖光岩、福建漳州、山东山旺等一批与火山有关的国家地质公园,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预防自然灾害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
黄土高原研究:刘嘉麒院士参与了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环境地质状况及其系统状态评判体系研究,基于地质建造的土壤地质研究等,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古气候研究:他开拓了玛珥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领域,通过对玛珥湖沉积物的研究,揭示了古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机制,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建立时间标尺:刘嘉麒建立了渭南黄土剖面高分辨率时间标尺,为第四纪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框架,有助于深入了解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和气候变化。
其他贡献**
参与战略研究:参与了国家关于振兴东北,新疆跨越式发展,浙江沿海新区开发和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一带一路等方面的战略研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推动玄武岩纤维开发:积极引导和推动玄武岩纤维材料在中国的开发应用,促进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人才培养
教学工作:从1984年起,刘嘉麒开始担任教师,与《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这门课结缘,后来成为主讲教师。他还曾在国科大开《火山学》《新生代年代学》2门课程,独自撰写了3门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参与编写了5门课程的大纲,为第四纪地质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付出了大量精力。
培养学生:刘嘉麒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要求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储备丰富专业知识外,还鼓励学生们经常读感兴趣的名著、专著、传记,对自己进行思想教育。他细心培育了众多学生,其中73名已毕业的学生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的从事科研工作,有的从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荣誉与奖项
科研奖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首届侯德封奖等奖项。
个人荣誉: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2001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中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21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佩教学名师奖”。
刘嘉麒院士从事地质研究与科考60多年,足迹遍布七大洲五大洋。他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在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