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龙[公元1905年-1929年,革命烈士] 湖南岳阳市华容县人物 李化龙,男,汉族,1905年出生于湖南华容。中共党员,1929年9月为革命牺牲。 李化龙:湘北苏区的铁血忠魂(1905-1929) 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的革命史册上,李化龙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星辰,以 24 载的生命长度书写了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这位生于洞庭湖畔的农家子弟,从自发反抗不公的青年,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最终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用鲜血浇灌了湘北苏区的红色土壤。他的生平不仅是个人抗争的历程,更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与武装斗争的生动缩影。 一、洞庭湖畔的觉醒者:苦难童年与思想启蒙(1905-1924) 1905 年,李化龙出生于华容县东山乡(今东山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的洞庭湖流域,虽素有 “鱼米之乡” 的美誉,却深陷封建剥削与军阀混战的双重压迫。李家世代佃种地主土地,每年收成的七成以上需缴纳地租,遇上天灾便只能靠借贷度日。李化龙幼时曾短暂就读于私塾,因无力支付学费,12 岁便被迫辍学,跟随父亲下田劳作,或驾着小船在洞庭湖上捕鱼贴补家用。 苦难的生活并未磨灭李化龙的求知欲,他常利用夜晚向识字的乡邻请教,逐渐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1921 年,华容籍进步青年何长工从法国勤工俭学归来,在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组织进步青年成立 “华容教育促进会”。17 岁的李化龙偶然接触到该组织印发的《新青年》《向导》等刊物,文中对农民苦难根源的剖析、对平等社会的描绘,如惊雷般唤醒了他沉睡的意识。他开始串联同乡青年,秘密传阅进步书籍,在田间地头讨论 “为什么地主不劳而获”“农民如何才能翻身” 等问题,逐渐成为当地青年中的思想引领者。 1924 年,李化龙因带领农民抗议地主囤积粮食、哄抬粮价,遭到当地劣绅诬告 “聚众闹事”,被县警察局关押半月。这次遭遇让他深刻认识到:没有武装力量支撑,农民的反抗终将沦为泡影。出狱后,他变卖家中仅有的半亩薄田,购买了一支旧火枪,组织 20 余名青年成立 “农民自卫队”,以武力反抗地主的逼租行为,成为华容东乡农民运动的早期组织者。 二、革命洪流中的先锋:从农运骨干到共产党员(1925-1927) 1925 年,中共华容地方党组织正式建立,县委书记熊瑾玎深入各乡镇发动农民运动。李化龙得知消息后,连夜步行 30 公里找到县委机关,请求加入党组织。在汇报工作时,他详细阐述了对农民问题的见解:“农民的苦难,根子在土地;要救农民,就得先夺土地。但夺土地,先得夺政权、夺枪杆子。” 这番深刻的认识,让熊瑾玎大为赞赏,当即吸纳他为农运特派员,负责华容东乡的农民运动。 此后,李化龙以 “农民自卫队” 为基础,在东山、塔市驿等地建立农会组织。他采用 “算账说理” 的方式发动群众:在各村召开 “吃大户” 大会,当众清算地主的剥削账目,用 “一亩田收租五石,农民只剩两石” 的鲜活数据,揭露封建剥削的本质。到 1926 年夏,东乡农会会员发展到 8000 余人,组建了拥有 120 支枪械的农民自卫军,李化龙被推选为华容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 1926 年 10 月,经熊瑾玎介绍,李化龙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时,他在党旗下庄严承诺:“此生定以热血护党旗,不叫农民再受苦。” 此后,他更加积极地投身革命斗争:领导农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迫使地主将租率降至 50% 以下;建立乡村政权,取代旧有的保甲制度;开办农民夜校,传授文化知识与革命理论。在他的推动下,华容东乡成为湘北农运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被誉为 “小莫斯科”。 1927 年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华容的国民党右派与地主武装勾结,制造了 “五一二” 反共事变,袭击农会机关,杀害农运干部。李化龙临危受命,担任华容县工农革命军总指挥,率领农民自卫军在东山一带构筑防线,与敌展开激战。他采用 “昼伏夜袭” 的战术,先后摧毁敌据点 12 处,毙伤敌武装分子 80 余人,成功保卫了东乡革命根据地,为湘北党组织保存了有生力量。 三、苏区建设的实干家:割据斗争与政权建设(1927-1928) 1927 年 8 月,中共湖南省委遵照 “八七会议” 精神,决定在湘鄂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李化龙奉命率部参与华容秋收暴动,担任暴动总指挥部副总指挥。9 月 10 日,他带领 300 余名工农革命军,趁夜袭击塔市驿镇团防局,缴获枪械 40 余支,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团总张敬尧,打响了华容秋收暴动的第一枪。随后,暴动队伍乘胜追击,相继攻克砖桥、鲇鱼须等集镇,建立了华容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 东山乡苏维埃政府。 在建设苏区的过程中,李化龙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他主持制定了《华容县土地分配暂行条例》,按照 “耕者有其田” 的原则,将地主的土地、房屋、农具分配给贫苦农民;建立赤卫队、儿童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形成全民参与的革命体系;创办苏区银行,发行 “劳动券”,稳定金融秩序;开设兵工厂,组织铁匠打造土枪、土炮,保障军需供给。到 1928 年初,东山苏区已扩展到纵横 20 公里,拥有人口 3 万余人,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年 3 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一个团的兵力,对东山苏区发动 “清剿”。面对强敌,李化龙采取 “诱敌深入、分而歼之” 的战略:先派少量兵力佯攻,诱敌进入苏区腹地的狭窄山谷,再以主力部队从两侧山头发起突袭。经过三天激战,红军以伤亡 30 人的代价,毙敌 200 余人,缴获机枪 2 挺、步枪 150 余支,取得了著名的 “东山保卫战” 胜利。此战不仅保卫了苏区,更提振了湘北革命军民的信心,李化龙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得到了湘鄂西特委的高度认可。 四、铁血丹心的殉道者:游击转战与英勇就义(1928-1929) 1928 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加大 “清剿” 力度,调集三个团的兵力,对东山苏区实施 “铁壁合围”。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苏区逐渐陷入困境,粮食、弹药日益匮乏。为保存革命力量,湘鄂西特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李化龙奉命率部突围,转入洞庭湖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在洞庭湖区的游击斗争中,李化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带领游击队驾着小船,在芦苇荡中与敌周旋,利用湖泊地形灵活作战;发动渔民建立秘密交通线,传递情报、运送物资;在渔村建立地下党组织,发展党员 30 余人。他还提出 “水上游击战” 战术:白天隐蔽在芦苇丛中,夜晚突袭敌据点;用 “火攻船” 袭击敌汽艇;在水下设置暗桩,阻碍敌船通行。在他的领导下,洞庭湖游击队多次挫败敌人的 “清湖” 行动,坚持斗争达半年之久。 1929 年 2 月,李化龙奉命率部前往洪湖苏区,与贺龙领导的红四军会师。途经华容县三封寺镇时,因叛徒出卖,部队遭到国民党军伏击。在突围战斗中,李化龙身先士卒,不幸腿部中弹被俘。敌人将他押往华容县城,对他进行威逼利诱:先是许以 “团长” 官职,被他严词拒绝;后又动用酷刑,打断他的双腿,他仍坚贞不屈。在狱中,李化龙写下《致全体同志书》,鼓励战友们 “坚持斗争,革命必胜”,并痛斥敌人 “倒行逆施,必遭天谴”。 1929 年 3 月 2 日,李化龙被敌人押往华容县南门广场处决。临刑前,他拖着伤残的身躯,向围观群众高呼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 等革命口号,直到敌人的枪口对准他的胸膛。年仅 24 岁的李化龙,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遗体被当地群众偷偷安葬在东山脚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他修建了烈士陵园,将他的事迹载入《华容县志》,让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五、精神不朽的传承者:历史丰碑与当代回响 李化龙的一生,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的缩影,他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革命领导者,始终扎根群众、依靠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湘北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军事智慧、组织才能与革命气节,成为湘北革命史上的宝贵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华容县人民政府多次修缮李化龙烈士陵园,将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当地群众、学生、军人都会前往扫墓,缅怀这位革命先烈。2010 年,华容县拍摄了纪录片《洞庭赤子李化龙》,再现了他的革命历程;2021 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李化龙的事迹被纳入 “湖南百年党史人物” 系列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他的英雄事迹。 李化龙烈士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他那种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那种扎根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那种面对强敌永不屈服的气节,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他在狱中所言:“革命必胜”,他用生命追求的理想,如今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现实;他未竟的事业,正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续奋斗,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