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公元1903年-1940年,抗日英烈]+像 湖南岳阳市平江县人物 徐秋(1903年—1940年),原名徐秋香,湖南省平江县洪山塘坳场人。八路军鲁西军区2分区副司令员 ,八路军冀鲁豫第八军分区司令员,1940年于山东省郓城县作战牺牲 。 抗日英烈徐秋:从平江农运先锋到苏南抗日忠魂 徐秋,原名徐秋香,1903 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洪山塘坳场一个世代务农的贫苦家庭。平江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清末民初时,这里既是军阀混战的拉锯地带,也是地主豪强盘剥百姓的重灾区。洪山塘坳场更是山高路远、土地贫瘠,徐家祖辈靠租种地主田地谋生,每年收成的大半都要缴纳地租,一家人常过着 “糠菜半年粮” 的日子。徐秋的出生,并未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太多喜悦,反而让父母多了一份生计的重担。 一、寒门少年的觉醒:在苦难中萌芽革命意识 徐秋幼年时,因家境贫寒,仅在村里的私塾断断续续读了两年书。退学后,他便跟着父亲下田劳作,从放牛、插秧到割稻、打谷,所有农活都早早学会。艰苦的劳作让他练就了坚韧的性格,也让他亲眼目睹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 每到秋收,地主带着家丁上门催租,稍有拖延便会遭到打骂,甚至被抢走仅存的口粮。有一年冬天,徐家因交不起地租,家中仅有的一头耕牛被地主牵走,父亲急得吐血,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这件事深深烙印在徐秋心中,让他从小就对不公的社会现实充满愤懑。 1919 年 “五四运动” 的浪潮席卷全国,平江县的进步青年也开始组织读书会、演讲会,传播新思想。当时,在县城求学的同乡带回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徐秋偶然借到后,尽管很多字不认识,却凭着私塾打下的基础,一字一句地啃读。刊物中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工农大众命运的关注,以及 “打倒列强、除军阀” 的口号,让他第一次意识到:穷人的苦难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可以通过抗争改变的。此后,他经常偷偷跑到县城听进步演讲,还主动加入了同乡组织的 “青年互助会”,开始参与散发革命传单、宣传抗租抗税的活动。 1922 年,平江县农民运动逐渐兴起,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乡农协会陆续成立。徐秋得知消息后,立刻回到洪山塘坳场,串联周边村庄的贫苦农民,带头报名加入农协会。他口才好、有胆识,很快就成为乡农协的骨干,带领乡亲们开展 “减租减息” 斗争。他带着农协会员找到地主谈判,要求将地租从 “三七分” 改为 “五五分”,地主起初强硬拒绝,徐秋便组织农民集体拒交地租,并查封了地主的粮仓,将粮食分给饥民。在他的带领下,洪山塘坳场的农运搞得有声有色,周边十几个村庄的农协会也纷纷效仿,徐秋的名字逐渐在平江东部地区传开。 二、投身革命洪流:从农运骨干到红军指挥员 1924 年,经平江县农运负责人介绍,徐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时,他紧握拳头承诺:“此生必为穷苦人谋解放,哪怕抛头颅、洒热血,也绝不退缩!” 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党组织建设,先后在平江洪山、长寿等地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 30 余人,还组建了农民自卫队,购置大刀、梭镖等武器,保护农协会员的安全。 1926 年北伐战争爆发后,徐秋按照党组织的部署,带领农民自卫队配合北伐军作战。他熟悉平江的地形,主动担任向导,带领北伐军迂回包抄驻守平江的军阀吴佩孚部队;同时组织农民破坏敌军的交通线,切断敌军的粮草供应。在攻打平江县城的战斗中,他带领农民自卫队攀上城墙,与北伐军并肩作战,最终成功收复县城。北伐战争胜利后,平江县农协会员发展到 10 万余人,徐秋被选为县农协执行委员,负责领导东部地区的农运工作。他主持制定了《平江县农民权益保护条例》,明确规定 “禁止地主加租加息”“废除苛捐杂税”“保障农民土地所有权”,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了革命带来的实惠。 1927 年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在平江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农协会遭到严重破坏。徐秋的几位战友先后牺牲,他自己也被列入 “通缉名单”,被迫转入地下斗争。他隐蔽在深山里,白天躲在山洞中,夜晚则偷偷下山,联系失散的党员,重建党组织。同年 9 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徐秋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农民自卫军在平江东部发动起义,袭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据点,牵制敌军兵力,支援秋收起义部队。尽管起义最终因寡不敌众失败,但他并未气馁,而是将剩余的武装力量改编为游击队,在平江、浏阳边界开展游击斗争,为后来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28 年 7 月,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徐秋带领游击队赶赴平江县城,配合红军作战。起义胜利后,平江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徐秋当选为县苏维埃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负责组建红军地方武装。他深入各乡镇,动员青年参军,仅一个月就组建了两个独立营,还建立了兵工厂、被服厂,为红军提供物资保障。此后,他率领地方武装配合红五军开展反 “围剿” 斗争,在 1929 年的 “长寿街保卫战” 中,他带领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打退敌军多次进攻,成功掩护红五军主力转移,受到彭德怀的高度赞扬。 1930 年,徐秋调任红三军团某师政治部主任,随红军主力参加了攻打长沙、中央苏区反 “围剿” 等重大战役。在战斗中,他不仅负责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还经常亲临前线指挥作战。1933 年,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 “围剿” 中,他带领政治部工作人员深入战壕,为战士们鼓劲打气,还亲自参与战斗,不幸被流弹击中腿部。伤愈后,他留下了终身残疾,但依然坚持战斗在一线。由于长期的艰苦斗争,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党组织多次安排他到后方休养,他却总是说:“前线战士比我更需要照顾,我这点病不算什么。” 三、南方三年游击战:在绝境中坚守信仰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徐秋因身体原因未能随主力出发,奉命留在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当时,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对南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 “清剿”,采取 “封山剿共”“移民并村” 等残酷手段,企图将游击队困死在深山里。徐秋与战友们躲在湘赣边界的密林中,过着 “吃野果、住山洞、穿破衣” 的日子。 为了生存,徐秋带领队员们挖野菜、采野果,甚至在冬天破冰捕鱼;为了躲避敌军的搜山,他们经常在深夜转移营地,有时一天要换几个地方。尽管条件极其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经常给队员们讲革命故事,鼓励大家坚持下去。他还积极发动群众,建立秘密交通线,让群众偷偷为游击队送粮食、药品和情报。有一次,游击队断粮数日,徐秋饿得晕了过去,醒来后却把仅有的半块红薯分给了受伤的战士。在他的带领下,游击队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还多次袭击敌军的据点,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壮大了自身力量。 1936 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开始酝酿第二次合作。徐秋敏锐地意识到抗日救亡的形势已经到来,他主动与当地国民党驻军接触,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坚持 “剿共” 政策,对游击队发动了更大规模的 “清剿”。1937 年春,徐秋带领游击队在江西宜春一带与敌军展开激战,为了掩护队员转移,他再次负伤,被迫隐蔽在群众家中养伤。在群众的悉心照料下,他的伤势逐渐好转,也更加坚定了他 “依靠群众、坚持斗争” 的信念。 四、驰骋苏南抗日前线:用生命践行抗日誓言 1937 年 7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徐秋得知消息后,激动得彻夜难眠,立即带领所部游击队前往安徽泾县集结,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改编后,他任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负责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 1938 年春,徐秋随新四军第一支队开赴苏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当时,苏南地区日军肆虐,汉奸横行,百姓们流离失所。徐秋深入农村,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用 “日军烧杀抢掠的罪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等道理唤醒群众。他还组织群众成立抗日自卫队、农救会、妇救会等组织,教群众制作土炸弹、埋设地雷,开展游击战争。在他的努力下,苏南地区的抗日群众运动蓬勃发展,仅半年时间就组建了多支抗日自卫队,人数达数千人,为新四军在苏南站稳脚跟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39 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徐秋调任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协助陈毅、粟裕等领导人开展政治工作和民运工作。他十分重视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针对新四军成分复杂、新兵较多的特点,开展了 “抗日救国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等活动,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还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苏南地区的开明绅士、爱国人士建立联系,争取他们对新四军的支持。当时,金坛县有一位叫胡文虎的开明绅士,起初对新四军持怀疑态度,徐秋多次登门拜访,向他讲解共产党的抗日政策,还带他参观新四军的营地,让他亲眼看到新四军官兵平等、纪律严明的作风。最终,胡文虎深受感动,不仅捐出了大量粮食和钱财,还动员家乡的青年参加新四军。 1939 年 11 月,日军对苏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 “扫荡”,调集重兵对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在地进行围攻。徐秋协助陈毅、粟裕指挥部队开展反 “扫荡” 斗争,他深入前线阵地,鼓励战士们奋勇杀敌,还组织群众开展坚壁清野,将粮食、衣物等物资隐藏起来,让日军 “扫荡” 一无所获。在一次战斗中,新四军某部被日军围困在金坛县儒林镇,情况十分危急。徐秋主动请缨,带领一支小分队从侧翼突围,吸引敌军注意力。他带领小分队穿越日军的封锁线,在一处山坳里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经过数小时激战,成功牵制了敌军的兵力,为大部队突围争取了时间。但在战斗中,他不幸被日军的子弹击中胸部,身负重伤。 五、忠魂永铸:用生命践行革命初心 受伤后的徐秋被送往新四军后方医院治疗。当时,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其简陋,没有麻醉药,医生只能用烧酒消毒后为他做手术。手术过程中,徐秋疼得浑身冒汗,却始终咬紧牙关,没有哼一声。术后,他的伤势一度有所好转,但由于缺乏药品,伤口很快感染,高烧不退。尽管如此,他依然心系前线,每天都向来看望他的同志询问战斗情况,还在病床上起草了《关于加强苏南抗日群众工作的建议》,为根据地的建设出谋划策。 1940 年 3 月,日军再次对苏南抗日根据地发动 “扫荡”,后方医院被迫转移。由于路途颠簸,徐秋的病情急剧加重,意识逐渐模糊。在转移途中,他躺在担架上,断断续续地对身边的战友说:“我可能…… 看不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了…… 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把鬼子…… 赶出中国……”1940 年 4 月 12 日,当担架队行至江苏省金坛县薛埠镇时,徐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年仅 37 岁。 徐秋牺牲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陈毅元帅在追悼会上深情地说:“徐秋同志是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是抗日救国的英勇先锋。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斗的一生。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当地群众自发为徐秋修建了纪念碑,将他牺牲的地方命名为 “徐秋村”,以此纪念这位从平江走出的抗日英烈。 新中国成立后,徐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事迹被收录进《平江县革命烈士英名录》《新四军英烈传》等史料中。1982 年,平江县人民政府在洪山塘坳场修建了徐秋烈士故居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生前使用过的大刀、钢笔、手稿等物品,每年都有大批群众前来缅怀祭奠。 徐秋的一生,是从贫苦农民成长为革命战士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奉献一切的一生。他在黑暗中觉醒,在斗争中成长,在绝境中坚守,在抗日前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入党时的誓言,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如今,虽然岁月流逝,但徐秋等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远不会被遗忘,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