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夏耀堂

开国少将

夏耀堂

夏耀堂[公元1908年-197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像 湖北荆州石首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1908年生于湖北石首县(今为市)。1931年参加石首游击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3军第9师27团军需股股长,第9师经理处粮秣科科长,红2军团第6师没收委员会主任,供给部部长。先后参加了湘鄂西与湘鄂川黔苏区的瓦庙集、板栗园、龙家寨等战斗。1935年11月随红2、6军团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716团供给处主任。1939年9月参加陈庄战斗后,任120师独立第1旅供给部部长。当年正值冀中地区水灾,他克服重重困难,为部队筹措了半个月的口粮并解决了部队冬衣问题。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供给部部长。1949年6月任第一野战军1兵团后勤部部长。参与指挥了宜川、扶眉、兰州等战役中的后勤保障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6月任兰州军区后勤部部长。同年获二级八一助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2年12月25日在西安逝世。
夏耀堂(1908年-1972年12月23日),湖北荆州石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是一位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后勤保障工作闻名的将领。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时期,始终坚守在后勤岗位,为军队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一、洪湖赤子,投身革命洪流
1908年,夏耀堂出生于湖北省石首县(今属荆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清末民初的石首,地处长江中游,水患频发,加之军阀混战、地主盘剥,底层百姓生活困苦。夏耀堂自幼务农,目睹家乡民不聊生的景象,心中早早埋下了反抗压迫的种子。

1926年,湖北地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石首县成立了农民协会,夏耀堂积极参与农会活动,成为当地农民自卫军的骨干。192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踏上革命道路。当时,贺龙、周逸群等正在洪湖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夏耀堂响应号召,加入洪湖苏区的赤卫队,参与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他熟悉当地地形和民情,多次在敌后为红军传递情报、运送物资,逐渐展现出组织协调和后勤管理的才能。

1930年,夏耀堂编入中国工农红军,最初在红二军团担任通讯员。由于他办事细致、责任心强,很快被调至军团供给部,负责物资收发工作。在洪湖苏区反“围剿”战斗中,他带领后勤人员在枪林弹雨中抢运粮食、药品,保障了前线部队的基本需求。1932年,洪湖苏区面临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红军被迫转移,夏耀堂随部队突围,历经艰险进入湘鄂西山区,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二、长征路上的“粮草官”
1934年,夏耀堂所在的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会师后,合编为红二、六军团(后编入红二方面军),开始长征。长征途中,后勤保障是决定部队生死存亡的关键,夏耀堂时任红二军团供给部粮秣科科长,肩负着为数千名官兵筹集粮草的重任。

长征路上,部队穿越雪山、草地,途经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或荒无人烟的地带,粮草筹措极为困难。夏耀堂带领后勤人员,每到一地便深入村寨,向群众宣传红军政策,用银元或物资交换粮食,坚决杜绝强征强抢。在翻越夹金山时,他发现许多战士因饥饿体力不支,便将自己携带的青稞面分给伤员,自己则以野菜充饥。过草地时,他组织战士们挖掘可食用的草根、野菜,并亲自试吃辨别,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1936年,部队抵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夏耀堂因在长征中保障有力,被提拔为红二军团供给部副部长。他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建立的“分区域筹措、统一调配”的后勤模式,为后续部队的物资保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抗日烽火中的后勤支柱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夏耀堂任师供给部军实科科长,随部队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1938年,120师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他奉命负责根据地的物资储备和军需生产。当时,日军对根据地实行“扫荡”和经济封锁,物资极度匮乏,夏耀堂提出“自力更生、军民结合”的方针,推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他组织部队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创办被服厂、军械修理所,甚至亲自带领工匠用土法制造手榴弹和布匹。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他提前在晋西北各地建立物资中转站,确保120师部队在破袭战中得到及时补给。1942年,日军对晋绥根据地发动空前规模的“扫荡”,夏耀堂冒着炮火将后方仓库的物资转移至隐蔽山洞,避免了重要物资的损失,为反“扫荡”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945年,夏耀堂任晋绥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他总结多年后勤工作经验,主持制定了《晋绥军区供给工作条例》,规范了物资采购、分发、保管等流程,使根据地的后勤管理走向制度化。


四、解放战争中的后勤攻坚
抗日战争胜利后,夏耀堂随晋绥军区部队开赴东北,参与创建东北根据地。1946年,他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吉军区后勤部部长,当时东北战场局势复杂,国民党军占据主要城市,解放军的后勤补给依赖后方农村。夏耀堂针对东北气候寒冷、部队冬装短缺的问题,紧急组织人员在通辽、白城等地开设被服厂,赶制棉衣棉鞋,仅用3个月就为军区部队配齐了冬装,保障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进行。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夏耀堂任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后勤部部长。他提前规划运输路线,动员地方民工组成运输队,将粮食、弹药源源不断送往前线。在攻打锦州的战斗中,他亲自到前沿阵地了解物资需求,组织担架队抢运伤员,创下“单日转运伤员5000余人、弹药300吨”的纪录。战后,第7纵队首长评价:“夏耀堂的后勤保障,比前线的炮火更有力量。”

1949年,夏耀堂随第四野战军南下,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5分部部长,参与了平津、渡江等战役的后勤保障。他针对南方多雨、道路泥泞的特点,改用船只运输物资,确保部队在追击国民党残军时“粮弹不缺、衣被干燥”,为解放华南、西南地区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新中国建设中的后勤尖兵
1950年,夏耀堂调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当时,中南地区刚解放,百废待兴,他主持修复了武汉、长沙等地的军需工厂,建立起覆盖中南六省的军需供应网络,为抗美援朝战争输送了大量被服、食品等物资。1951年,他作为中南军区代表赴朝鲜前线考察,根据志愿军的需求,改进了棉衣的保暖设计和压缩食品的包装,受到志愿军总部的表彰。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夏耀堂因在后勤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同年,他任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军区的后勤建设。他重视后勤现代化,推动建立了军区第一座自动化仓库,引入苏联的物资管理技术,使武汉军区的后勤效率在全军名列前茅。

1960年代,夏耀堂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牵头在湖北、河南山区建设后方基地,储备战略物资。他深入施工一线,与工人、士兵同吃同住,解决了山区运输、物资保管等难题,为国防储备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六、晚年岁月与精神传承
1966年后,夏耀堂受到冲击,但他始终坚持原则,拒绝诬陷老同志。1972年,他恢复工作,任武汉军区后勤部顾问,致力于整理总结军队后勤工作经验。他撰写的《革命战争年代的后勤工作回忆》一书,详细记录了从洪湖苏区到解放战争的后勤实践,成为研究解放军后勤史的重要资料。

1972年12月23日,夏耀堂因积劳成疾,在武汉逝世,享年64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我一生没打过多少仗,但后勤工作是革命的生命线,要让后人知道,军队的胜利,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粮草官。”

夏耀堂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战功,却始终在后勤岗位上默默奉献。他用细致入微的管理、坚韧不拔的意志,构建起军队的“生命线”,诠释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深刻内涵。他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军队后勤工作者坚守岗位、保障打赢。


夏耀堂作为湖北石首走出的革命将领,将毕生精力投入后勤事业,其事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他的生平,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发展的缩影,也是荆楚儿女为国家解放事业奉献的生动写照。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4 09:53
上一篇:谭友林下一篇:王万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开国上将
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开国少将、革命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财政部原副部长
原中央候补委员
开国少将、革命烈士
开国少将
中国现代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学家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
原东北局书记处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澳大利亚第17任总理、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开国上将
澳大利亚议会原纪录部长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商务七烈士
安徽秋浦籍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开国少将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原福州军区顾问,解放军少将
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浙江首任省长,中将
明代名臣,文学家
革命烈士
白城市文联副主席、副编审
开国大校
开国大校
著名抗日英烈
中国作家
中国作家
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