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荣[公元1915年-200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像 湖北荆州石首人物 王尚荣(1915年5月28日-2000年4月1日),湖北省石首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王尚荣:从荆江赤子到开国中将的传奇人生 在湖北荆州石首市的长江之畔,曾走出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将领——王尚荣。他从洪湖苏区的少年游击队员起步,历经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位从荆江两岸走出的赤子,用一生践行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其生平事迹如长江奔流般波澜壮阔。 一、洪湖赤子:革命火种的萌芽(1915-1930) 1915年,王尚荣出生于湖北省石首县(今石首市)调关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荆江两岸的沃土养育了他,也让他从小目睹了军阀混战、地主压迫下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少年时期的王尚荣聪慧刚毅,在当地进步私塾先生的影响下,接触到“耕者有其田”的革命思想,埋下了反抗剥削的种子。 1927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荆江流域,石首地区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年仅12岁的王尚荣积极参与儿童团活动,为农会站岗放哨、传递消息。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洪湖地区,但革命火种并未熄灭。1930年,贺龙、周逸群领导的红六军在洪湖苏区成立,15岁的王尚荣毅然加入红军队伍,成为一名少年战士。他在入伍申请书上写道:“我要跟着红军,让天下穷人都过上好日子。” 初入红军,王尚荣被分配到红六军特务大队,凭借灵活机智的表现,很快担任通讯员。在一次执行送信任务时,他遭遇地主武装袭击,身负轻伤却仍坚持完成任务,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这段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深刻体会到革命斗争的残酷性。 二、长征淬炼:从指挥员到战术精英(1930-1936) 加入红军后,王尚荣在战火中迅速成长。1931年,他转入红三军(后改编为红二军团),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参与了洪湖苏区的反“围剿”作战。在1932年的瓦庙集战斗中,他带领连队坚守阵地三昼夜,击退敌军多次进攻,因战功升任营长。此时的王尚荣年仅17岁,却已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935年,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王尚荣时任红二军团第五师参谋长,协助师长贺炳炎指挥部队突破敌军封锁线。在湘西陈家河战斗中,他根据地形特点提出“围点打援”战术,成功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旅,取得长征途中的关键胜利。这场战斗后,他升任第五师师长,成为红二军团中最年轻的师级指挥员之一。 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是对意志的终极考验。王尚荣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把仅有的干粮让给伤员,自己靠野菜充饥。在翻越党岭雪山时,他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亲自殿后救助掉队战士,确保全师无一人掉队。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王尚荣率部担任前卫,为部队开辟通道,圆满完成迎接中央红军的任务。 到达陕北后,王尚荣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系统钻研军事理论。他结合实战经验,撰写了《山地作战中的火力配置》等文章,展现出对战术问题的深刻思考。这段学习经历为他后来的军事指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抗日烽火:敌后战场的利刃(1937-194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二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王尚荣任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参谋长,随部队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1937年10月,他参与指挥雁门关伏击战,击毁日军汽车数十辆,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有力支援了平型关战役。此战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首次大规模伏击战,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1938年,王尚荣升任七一五团团长,率部深入绥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在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他创造性地运用“敌进我进”战术,在日军“扫荡”时迂回到敌后袭击据点,先后收复陶林、乌兰花等城镇。当地群众称赞他们是“草原上的雄鹰”。 1940年,王尚荣参与百团大战,指挥七一五团在朔县至宁武段破坏日军铁路交通,歼敌千余人。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在一次攻坚战斗中被炮弹碎片划伤左臂,仍坚持在前线指挥,直到战斗胜利才接受治疗。 1943年,晋绥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王尚荣提出“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口号,组织部队开垦荒地两千多亩,不仅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还为当地群众传授农耕技术,密切了军民关系。他常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既要能打仗,也要能生产,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抗日战争后期,王尚荣任晋绥军区独立第一旅旅长,率部发起对日军的局部反攻。在1945年的夏季攻势中,他指挥部队连续攻克神池、五寨等县城,歼灭日伪军三千余人,为收复晋西北失地作出重要贡献。日本投降时,王尚荣正在指挥攻打朔县,得知胜利消息后,他与战士们相拥而泣,随后更加奋勇地投入到收复失地的战斗中。 四、解放洪流:从西北到西南的征战(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王尚荣投身解放战争的洪流。1946年,他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一旅旅长,参与大同集宁战役。在卓资山战斗中,他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仅用两小时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师,创造了速战速决的典范。 1947年,王尚荣调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独立第一旅旅长,随彭德怀转战陕北。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次战役中,他率部担任穿插任务,多次切断敌军退路,为歼灭胡宗南部主力立下大功。在沙家店战役中,他指挥部队顶住敌军两个旅的轮番进攻,保证了野战军主力对敌军的合围,此战成为西北战场的转折点。 1948年,王尚荣升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参与指挥宜川战役、荔北战役等重大战役。在解放兰州的战斗中,他率部主攻沈家岭阵地,面对敌军的坚固防御和疯狂反扑,提出“梯次冲锋、交替掩护”的战术,经过十小时激战攻克阵地,打开了兰州城的西南门户。战后,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称赞他“是个敢打硬仗的指挥员”。 1949年,王尚荣随部队进军大西北,参与解放青海、甘肃、宁夏等省的战斗。在解放西宁后,他率部继续西进,清剿马步芳残余势力,稳定了当地局势。同年10月,他调任第二兵团第三军副军长,参与解放新疆的准备工作。在进军新疆途中,他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组织部队帮助当地群众恢复生产,赢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信任。 五、建国岁月:从战场到中枢的转型(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王尚荣投身国防建设事业。1950年,他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和指挥艺术。1952年毕业后,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参与筹划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期作战部署。在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中,他提出的“小股渗透、多点突破”战术被前线部队采用,有效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 1955年,王尚荣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衔仪式上,他感慨道:“这枚勋章属于所有牺牲的战友,我只是替他们戴上了。” 1956年,王尚荣升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参与国家防御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他主持制定了《国防工程建设纲要》,提出“重点设防、纵深配置”的防御思想,为新中国的国防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在1958年的金门炮战中,他协助彭德怀元帅制定作战方案,精确调度陆海空协同作战,取得了预期战略效果。 王尚荣始终关注家乡的发展。1960年,他回乡视察时,看到荆江大堤仍有隐患,当即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建议加固堤防。在他的推动下,荆江大堤加固工程列入国家计划,有效保障了江汉平原的防洪安全。当地群众为纪念他的贡献,在大堤上立碑刻文:“尚荣将军心系桑梓,功在千秋。” 六、风雨历程:坚守信念的岁月(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尚荣遭到迫害,被诬陷为“贺龙反党集团成员”,撤销一切职务,下放到江西劳动。尽管身处逆境,他始终坚信党和人民,暗中保护了一批遭受迫害的干部和档案资料。在劳动改造期间,他仍坚持学习军事理论,写下《现代战争特点初探》等手稿。 1974年,王尚荣恢复工作,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不顾身体虚弱,立即投入到军事科研工作中,主持编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和整理军队历史资料作出重要贡献。在编写过程中,他坚持实事求是,多次纠正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表述,强调“历史不能篡改,英雄不能抹黑”。 七、晚年奉献:余热映初心(1977-2000) 改革开放后,王尚荣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管作战和情报工作。他积极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理念,参与组织了多次大规模军事演习,检验和提高了部队的实战能力。 1980年,王尚荣参与指挥了洲际导弹试验任务,负责试验场区的安全保卫和协同调度。他连续三个月坚守指挥岗位,制定了周密的应急预案,确保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中国战略武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王尚荣退居二线,但仍关心军队建设和国家发展。他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多次就国防教育、老区建设等问题提出提案。他十分关注家乡石首的发展,协调资金支持当地修建了洪湖至石首的公路,改善了老区的交通条件。 晚年的王尚荣致力于革命传统教育,经常到部队、学校讲述革命历史。他告诫青年一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建设国家。”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83岁高龄的王尚荣仍时刻关注汛情,多次打电话给湖北军区,了解抗洪救灾情况,提出防御建议。 2000年4月1日,王尚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遵照他的遗嘱,骨灰撒入长江,回归他魂牵梦萦的荆江大地。他的临终遗言是:“我生在长江边,死也要回到长江去,看着家乡越来越好。” 结语 王尚荣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军人的缩影。从洪湖苏区的少年战士到开国中将,他始终坚守初心,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军事才能、高尚品格和对人民的赤诚,赢得了广泛赞誉。正如贺龙元帅对他的评价:“尚荣是个好同志,打仗勇猛,做人老实,是人民军队的好干部。” 今天,在石首市烈士陵园,王尚荣的铜像静静矗立,目光望向远方的长江。这位从荆江走出的将军,用一生诠释了“忠诚、担当、奉献”的革命精神,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