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庚[公元1911年-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北荆州石首人物 周长庚(1911年一1970年01月27日),湖北省石首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建人之一,少将军衔。 周长庚:从洪湖赤子到军中名医的传奇人生 在湖北荆州石首市的历史长河中,诞生过一位为中国革命和军队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将领——周长庚。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他的一生跨越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与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从洪湖岸边的贫苦少年成长为军中著名的医务工作者,用手术刀与听诊器践行着对人民与革命的忠诚。 一、洪湖赤子:苦难岁月中的觉醒(1911-1930) 1911年,周长庚出生于湖北省石首县(今石首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正值辛亥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而地处长江中游的洪湖地区,却依旧深陷封建剥削与水患频发的双重苦难。周长庚的童年,是在饥饿与劳作中度过的,家中几亩薄田难以维持生计,他从小便随父母在湖边捕鱼、在田间劳作,过早体会到底层民众的艰辛。 尽管家境贫寒,父母仍坚持送他去村塾读了几年书,这成为他接触知识的起点。1926年,北伐战争的烽火燃至湖北,洪湖地区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年仅15岁的周长庚目睹了农会组织带领乡亲们斗地主、分田地的场景,心中埋下了反抗压迫的种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洪湖地区陷入白色恐怖,但革命的火种并未熄灭,周逸群、贺龙等共产党人在此秘密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1930年,红二军团在洪湖地区成立,19岁的周长庚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起初,他在部队中担任通讯员,因读过几年书、头脑灵活,被派往红军卫生队学习医护知识。当时的红军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是常态,伤员往往只能用草药敷治伤口。周长庚凭借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快掌握了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基础医疗技能,在一次次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逐渐成长为卫生队的骨干。 二、长征淬炼:战火中的白衣战士(1931-1936) 1931年,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周长庚随部队在湘鄂西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932年,国民党军队对湘鄂西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红军被迫转移。在艰苦的转战中,周长庚的医疗技术得到了极大锻炼。他曾在一次战斗中,仅用一把普通剪刀和煮沸的盐水,为10余名重伤员成功实施了截肢手术,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1935年,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周长庚时任红二军团卫生部医务主任,负责整个军团的医疗救护工作。长征途中,部队穿越雪山草地,面临着严寒、饥饿、疾病和敌人追击的多重考验。为了救治伤员,周长庚创造性地利用身边资源:用青稞粉混合草药制作“营养剂”,用松针煮水预防坏血病,用羊皮制作简易担架。在翻越夹金山时,一位伤员肺部被冻伤感染,呼吸困难,周长庚不顾自己高原反应的折磨,守在伤员身边三天三夜,用嘴吸出痰液、用体温温暖伤员冻僵的身体,最终将其从死亡线上拉回。 过草地时,部队断粮,周长庚带头挖野菜、煮皮带充饥,却将仅有的一点青稞面留给伤员。有一次,卫生队的药箱被敌机炸毁,他冒着生命危险从燃烧的药箱中抢出仅剩的几瓶碘酒和纱布,这些物资在后续救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长征途中,他累计救治伤员上千人,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救命菩萨”。1936年,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周长庚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三、抗日烽火:敌后战场的医疗尖兵(1937-194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二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周长庚任师卫生部医务科科长。1937年9月,他随部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参与了雁门关伏击战、齐会战斗等著名战役的医疗保障工作。在敌后游击战争中,他根据实战需求,提出了“分散救治、机动转移”的医疗原则,将卫生队化整为零,在村庄、山洞、密林间建立临时救护点,既保证了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又避免了被日军“扫荡”时一锅端的风险。 1939年,120师在冀中地区开展平原游击战,日军频繁使用化学武器,许多战士出现中毒症状。周长庚紧急研究解毒方案,通过查阅中医典籍和反复试验,用甘草、绿豆、金银花等草药配制成解毒剂,有效缓解了战士们的中毒反应。他还编写了《战地防毒手册》,普及防毒知识,成为敌后部队应对化学武器的重要参考。 1941年,周长庚调任晋绥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当时晋绥根据地被日军封锁,药品和医疗器械极度匮乏。他牵头建立了军区制药厂,组织医护人员上山采药,用土法提炼酒精、制作磺胺类药物替代品,同时培训了大批当地农民担任卫生员,形成了“村村有卫生员、户户懂急救”的群众医疗网络。据统计,仅1943年,晋绥军区制药厂就生产各类药品30余种,救治伤员和群众超过万人次,为根据地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解放征程:从西北到西南的医疗攻坚(1946-1949) 解放战争时期,周长庚先后担任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卫生部部长、第一野战军第3军卫生部部长等职,跟随彭德怀转战大西北,参与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著名战役的医疗保障工作。在西北战场,我军装备落后,伤员数量庞大,周长庚创造性地建立了“梯次救治体系”:一线救护所负责紧急止血和包扎,二线医疗队进行手术和初步治疗,后方医院承担长期康复任务,大大提高了伤员的治愈率。 1949年,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南,周长庚调任第18兵团卫生部部长。在解放成都、重庆的战役中,他针对西南地区多山地、易流行疟疾和痢疾的特点,提前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热带病防治知识,携带大量奎宁等药品,有效控制了部队中的传染病流行。在解放重庆的战斗中,他亲自带领医疗队冲进火海,从废墟中抢救出数百名伤员和群众,被当地百姓称为“穿军装的活菩萨”。 五、建国之后:军队医疗事业的开拓者(1950-1970) 新中国成立后,周长庚投身于军队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1951年,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3兵团卫生部部长。在朝鲜战场上,他面对美军的细菌战,组织部队开展大规模防疫工作,建立了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有效遏制了传染病的蔓延。他还总结了志愿军在坑道战中的医疗经验,编写了《坑道战卫生保障手册》,为前线部队提供了重要指导。 1955年,周长庚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此后,他历任西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等职,致力于军队医院和医学院校的建设。他主持修建了成都军区总医院,组建了多所军医学校,培养了大批医疗卫生人才。在他的推动下,西南地区军队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许多医院成为全军的先进单位。 周长庚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尽管身居高位,却始终心系基层。他经常深入边防哨所和偏远部队,了解官兵的医疗需求,为战士们看病送药。1960年代初,国家遭遇经济困难,他带头缩减办公经费,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基层部队的医疗条件。他常说:“我们的一切都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不能忘了本。” 六、晚节如松:在风雨中坚守初心(1966-1970) “文化大革命”期间,周长庚遭到迫害,被诬陷为“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农场劳动。但他始终坚信党和人民,在劳动之余,仍不忘钻研医学知识,为当地农民看病。1970年,周长庚因长期劳累和迫害,身患重病,不幸在成都逝世,享年59岁。 1978年,周长庚的冤案得到平反,成都军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高度评价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军队医疗卫生事业奋斗了一生,是我军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和指挥员”。 结语:医者仁心,忠魂永驻 周长庚的一生,是革命与医学交织的一生。从洪湖岸边的贫苦少年到开国少将,他始终牢记初心,用医术践行着对人民的承诺,用忠诚诠释着对革命的信仰。他在战火中挽救生命,在和平时期建设事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今,在他的家乡湖北石首,人们依然传颂着他的事迹。他的医者仁心与革命精神,如同洪湖的波涛,永远激荡在荆楚大地,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周长庚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英雄,不仅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更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使命,用专业与奉献书写不朽的人生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