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王竹溪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竹溪

王竹溪[公元1911年-198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像 湖北荆州市公安县人物
王竹溪(1911年6月7日—1983年1月30日),名治淇,字竹溪,以字行,湖北省公安县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开拓者。 
193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38年7月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王竹溪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特别是热力学、统计物理学、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他还在生物学关键问题-水分化学势、汉字检索方案的优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竹溪(1911年6月7日-1983年1月30日),名治淇,字竹溪,以字行,湖北荆州市公安县人,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热力学、统计物理学领域成就卓著,被誉为“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他不仅是学术上的巨匠,更是培育了大批物理人才的教育先驱,其生平与学术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轨迹。


一、故里启蒙与求学之路(1911-1933)
1911年6月7日,王竹溪出生于湖北公安县闸口镇一个书香门第。其父王仁辅为当地知名塾师,治学严谨,尤重经史与自然科学启蒙。受家庭熏陶,王竹溪自幼展现出超常的求知欲,6岁入私塾,10岁便能熟背《四书》《五经》,同时对算术、几何表现出浓厚兴趣。1922年,他考入公安县立高等小学,因成绩优异跳级升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今武汉中学),期间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著作,如严复译《天演论》《穆勒名学》,逐渐萌发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志向。

1926年,王竹溪考入武昌第二中山大学预科,系统学习数学、物理基础课程。1929年,他以全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物理学界先驱。在清华期间,他不仅学业拔尖,更展现出对理论物理的独特敏感——在周培源指导下,他深入研读玻尔兹曼、吉布斯的热力学著作,毕业论文《论晶体的内聚能》以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创新视角获系内最高评价,为日后研究奠定基础。1933年,王竹溪毕业留校任助教,同时兼任叶企孙的科研助手,参与整理清华大学物理系早期学术档案,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


二、剑桥深造与学术奠基(1935-1938)
1935年,王竹溪考取庚子赔款留学名额,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师从国际统计物理权威拉尔夫·福勒(Ralph Fowler)。福勒是量子统计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福勒-古根海姆统计”理论享誉学界。王竹溪凭借扎实的数学功底(尤精张量分析与群论)和对热力学基本问题的深刻理解,很快成为福勒最器重的弟子。

在剑桥期间,王竹溪主攻热力学第三定律与相变理论。当时,关于“绝对零度不可达到”的表述存在争议,他通过引入“热力学势函数”的新定义,严谨证明了第三定律的数学等价性,其论文《论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形式》发表于1937年《剑桥哲学学会会刊》,首次提出“王竹溪不等式”,为低温物理实验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此外,他对“临界现象”的研究突破了经典理论框架,通过引入“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长程关联”概念,解释了液气相变中的比热突变现象,相关成果被收录于福勒与古根海姆合著的《统计热力学》(1939年版),成为该领域的经典参考文献。

1938年,王竹溪以《论多元系的相变与临界现象》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当时正值抗战爆发,他拒绝了导师挽留的博士后职位,毅然携妻女回国,踏上报效祖国之路。


三、战乱中的科研与教育坚守(1938-1949)
1938年秋,王竹溪抵达昆明,受聘为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时年27岁,是该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战时条件艰苦,实验室设备匮乏,图书资料奇缺,但他始终坚持科研与教学并行。在热力学领域,他深入研究“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提出“内耗理论的微观模型”,解释了金属材料在交变应力下的能量损耗机制,为战时军工材料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教学上,王竹溪主讲《热力学》《统计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等课程,以“逻辑严密、深入浅出”著称。他编写的讲义《热力学》(1941年)首次将量子统计引入热力学教学,打破了传统教材仅局限于经典理论的局限。为解决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问题,他还开设《高等数学补讲》,逐节推导张量分析、复变函数等工具,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黄昆等日后的科学巨匠——杨振宁曾回忆:“王先生的热力学课让我第一次体会到理论物理的逻辑之美,他对‘熵增原理’的诠释至今影响我的研究思路。”

1946年西南联大复员后,王竹溪随清华大学返回北平,任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1952)。期间,他推动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系统开展统计力学、量子场论研究,并与周培源合作培养研究生,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团队。同时,他开始整理多年研究成果,着手撰写《统计力学导论》,为战后中国物理学体系重建奠定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开拓与教育实践(1949-1966)
1949年后,王竹溪积极投身新中国科技教育事业。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他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参与组建理论物理专业,并主持制定《高等学校物理专业教学大纲》,明确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列为核心课程。1955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在学术研究上,王竹溪聚焦“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相变理论”“非平衡态统计力学”三大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 1954年,他提出“分子间势能的三参数模型”,修正了范德瓦尔斯方程在高压下的偏差,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被国际学界称为“王氏模型”;
- 1958年,他与学生林宗涵合作,建立“铁磁体相变的自旋波理论”,首次解释了低温下铁磁体比热的反常现象;
- 1964年,他发表《关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局域平衡假设》,将玻尔兹曼方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结合,为非平衡态统计力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教育领域,王竹溪的贡献更为深远。他主编的《热力学》(1955年)、《统计力学导论》(1964年)成为中国高校经典教材,累计印刷超百万册,直至今日仍是物理系必读书目。他首创“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以“实际气体液化”“超导现象”等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推导规律。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涌现出廖山涛(数学家)、郝柏林(理论物理学家)、于渌(统计物理学家)等知名学者,形成了“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术传承。

此外,王竹溪还致力于科学普及与辞书编纂。1956年,他受中国科学院委托,主持编纂《物理学名词》,规范了热力学、统计力学领域的中文译名(如“熵”“焓”“配分函数”等沿用至今);1962年,他出版《热力学浅说》,以通俗语言解释“熵增原理与生命进化”的关系,成为当年科普畅销书。他还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的筹备工作,任编委兼热力学统计物理分支主编。


五、特殊时期的坚守与晚年成就(1966-1983)
“文革”期间,王竹溪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实验室被查封,手稿多遭损毁,但他始终未放弃学术思考。在被下放劳动的间隙,他以记忆为基础,在废纸上重新推导统计力学公式,并坚持给身边青年工人讲解基础物理知识。1973年恢复工作后,他立即重启《统计力学》修订工作,补充了“耗散结构理论”“重整化群方法”等新内容,使教材始终跟上国际学术前沿。

1978年后,王竹溪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力推动学术复苏。他主持召开“全国热力学统计物理学术会议”,重建科研协作网络;指导研究生开展“临界现象的标度理论”研究,使中国在该领域迅速赶上国际水平。晚年,他将研究重心转向“汉字信息处理”,与计算机专家合作,提出“汉字笔画的统计力学模型”,为汉字编码与输入法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展现出跨学科研究的开阔视野。

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临终前,他仍嘱托学生:“统计力学的未来在非平衡态,要盯着前沿,不要怕难。”


六、学术遗产与后世影响
王竹溪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具体成果上,更在于他构建了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的研究体系。其代表作《热力学》《统计力学导论》被译为英、俄、日等多国文字,成为国际经典教材;他提出的“王氏模型”“自旋波理论”等至今仍是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基础。

在教育领域,他倡导的“理论与实验结合”“数学工具与物理思想并重”的理念,塑造了中国物理教育的传统。他培养的弟子遍布海内外,仅院士就有12人,形成了“王氏学派”的学术脉络。杨振宁曾评价:“王竹溪先生是中国理论物理的‘定盘星’,他的严谨与创新,是我们这代人的精神标杆。”

作为湖北公安籍学者,王竹溪始终牵挂故里。1979年,他回公安县考察时,建议家乡设立“科普图书室”,并捐赠个人藏书千余册。如今,公安县建有“王竹溪纪念馆”,其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基地。

王竹溪的一生,是中国现代物理学从萌芽到成熟的缩影。他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执着的探索精神和无私的育人情怀,为中国物理学事业筑起了一座丰碑,其名言“做学问要像热力学过程,既要守恒,也要有方向”,至今仍激励着后辈学者砥砺前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3 17:46
上一篇:刘心源下一篇:周长庚
中国第二大姓氏
奥运会冠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国务院原副总理
纵横家
开国少将
湖北省委书记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忠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大丰区人物
开国大校
革命烈士
新鸿基地产的创办人之一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央顾问委员会原委员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师长、抗日英烈
开国少将
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长征女红军
开国中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
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共中央委员
原甘肃省委书记
澳大利亚政治人物
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鉴定家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
作家,文学评论家
社会活动家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武昌首义水陆总指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少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