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哲祥[公元1908年-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像 湖北荆州公安县人物 樊哲祥,1908年生(一说系1909年生人),湖北省公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司令部参谋,红二方面军司令部第二科代科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晋绥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三军分区参谋长,晋绥军区独立第三旅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参谋长,独立第十一旅旅长,华北军区独立第二十二师师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防空军高射炮兵学校校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副主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顾问等职。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5年9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樊哲祥(1908年—1995年9月24日),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章田寺乡胡厂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在无线电通信、防空部队建设等领域贡献卓著,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设时期,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其详细生平: 一、洪湖火种:从农民到红军战士的觉醒(1908—1934) 1908年,樊哲祥出生于公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目睹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军阀混战的乱象,心中早早埋下反抗的种子。1926年,北伐战争席卷湖北,公安县农民运动蓬勃兴起,18岁的樊哲祥积极参与农会活动,带头斗地主、分浮财,成为当地农运骨干。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被迫转入地下,在洪湖边缘地带秘密组织农民武装,坚持与反动势力周旋。 1930年,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在洪湖地区发展壮大,樊哲祥毅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初,他在红二军团第6军17师担任宣传员,凭借扎实的文化功底(幼年曾读过3年私塾),编写通俗易懂的革命歌谣,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很快崭露头角。1931年,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他调任军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参与创办《红旗报》油印版,成为红军早期宣传工作的重要力量。 1932年,湘鄂西苏区反“围剿”斗争进入白热化,樊哲祥奉命转入军事指挥岗位,任红三军第9师25团连长。在瓦庙集战斗中,他带领连队坚守阵地三昼夜,击退国民党军10余次冲锋,身负重伤仍不下火线,战后被评为“战斗模范”。1933年,他因作战勇猛、有勇有谋,升任第9师参谋主任,参与指挥黔东苏区反“围剿”作战,为红三军在黔东站稳脚跟立下战功。 1934年10月,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组成红二方面军,樊哲祥调任红二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随部队参加长征。在翻越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中,他不仅负责部队行军路线规划,还主动承担收容掉队战士的任务,用担架抬着伤员走出草地,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深厚的革命情谊。 二、烽火华北:无线电通信战线的开拓者(1935—1945) 1935年10月,红二方面军抵达陕北,樊哲祥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系统钻研军事理论和通信技术。当时,红军通信装备简陋,无线电技术人才匮乏,他主动请缨转入通信领域,成为我军早期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36年,他任红二方面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主持建立了方面军与各军团的无线电通信网,在山城堡战役中保障了指挥畅通,受到彭德怀的表扬。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樊哲祥任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兼无线电大队队长。1937年9月,他随120师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在雁门关伏击战中,创造性地采用“游动电台”战术,使部队在运动中保持通信联络,为伏击日军运输队提供了关键保障。1938年,他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主持建立了覆盖晋西北、绥远等地的通信网络,为根据地军民开展游击战搭建了“神经中枢”。 1940年,樊哲祥调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随萧克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在环境险恶的敌后战场,他带领通信兵克服器材短缺、日军干扰等困难,发明“土法加密”通信方式,多次挫败日军的无线电侦察。1942年,他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参谋长,参与指挥反“扫荡”作战,在阜平战斗中以灵活的战术牵制日军主力,掩护群众和机关转移,被军区授予“模范指挥员”称号。 1944年,樊哲祥随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豫西,任豫西军分区参谋长,协助司令员韩钧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他不仅负责军事指挥,还主持建立根据地通信系统,使分散的游击武装形成合力,在伏牛山地区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清剿”,巩固了抗日阵地。 三、决战华北:从晋绥到西北的征战(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樊哲祥任晋绥军区独立第3旅参谋长,投身解放战场。1946年,他参与指挥大同集宁战役,在攻城战斗中提出“坑道爆破+步兵突击”的战术,有效突破国民党军防线。1947年,晋绥军区部队编入西北野战军,他任第3纵队独立第3旅副旅长,随彭德怀转战陕北,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中,负责侧翼掩护和后勤保障,以精准的情报传递和灵活的机动,为战役胜利创造条件。 1948年,樊哲祥升任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参谋长,参与指挥宜川战役(瓦子街战役)。战前,他深入前线勘察地形,提出“围点打援”的具体部署,协助纵队司令员许光达完成对国民党军整编第29军的包围。战役中,他亲率侦察部队穿插至敌军后方,切断其退路,为歼灭胡宗南主力作出重要贡献。战后,彭德怀评价:“哲祥同志的参谋工作,细致如发丝,勇猛若猛虎。” 1949年,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樊哲祥任第3军参谋长,随部队进军大西北。在解放兰州战役中,他协助军长黄新廷制定攻城计划,针对沈家岭、狗娃山等要点,组织部队开展针对性训练,最终突破马步芳军的坚固防线。同年9月,他参与解放宁夏的战役,促成国民党军第81军起义,为和平解放宁夏减少了伤亡。 四、铁甲雄师:防空与通信事业的奠基者(1949—1965) 新中国成立后,樊哲祥投身国防现代化建设。1950年,他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通信联络处处长,主持建立西北军区有线电通信网,覆盖陕、甘、宁、青、新五省,为边疆稳定和部队换防提供通信保障。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奉命组建西北军区防空司令部,任参谋长,负责西北地区防空作战指挥,组织部队击落多架窜入我国领空的美军侦察机,保卫了西北工业基地的安全。 1953年,樊哲祥调任中央军委防空司令部副参谋长,参与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后改称空军高射炮兵部队)。他主持编写《高射炮兵作战条令》,规范防空作战指挥流程,并在河北、山东等地建立防空雷达站,构建起新中国早期的防空预警体系。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成为新中国防空部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1957年,樊哲祥任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主管部队训练和装备发展。他力主引进苏联先进高射炮技术,并推动国产化仿制,1960年国产57毫米高射炮列装部队,极大提升了我军防空火力。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阅兵中,他担任防空部队受阅总指挥,带领高射炮兵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展现了新中国防空力量的风采。 1962年,台湾当局派特务飞机频繁窜扰大陆,樊哲祥坐镇东南沿海,指挥高射炮兵部队开展反侦察作战,先后击落U-2高空侦察机2架、RF-101低空侦察机3架,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他总结的“近快战法”被推广至全军防空部队,成为打击敌机的有效战术。 五、晚节如松:革命精神的传承者(1965—1995) 1965年,樊哲祥因身体原因调任国防科委第6研究院副院长,主管军工科研后勤保障。“文革”期间,他遭到冲击,但始终坚定信念,保护了一批科研人员和技术资料。1975年恢复工作后,他任空军后勤部副部长,致力于改善部队后勤保障条件,推动空军机场、仓库的现代化改造。 1982年,樊哲祥离休后,仍心系军队建设,撰写了《通信兵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防空作战经验总结》等回忆文章,为军事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他还多次回到家乡公安县,走访革命老区,向青少年讲述战斗故事,资助贫困学生,被当地群众称为“家乡的将军”。 1995年9月24日,樊哲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遵照其遗愿,骨灰撒在洪湖和公安县章田寺乡,与他战斗过的土地和家乡的亲人永远相伴。他的一生,从洪湖岸边的农家子弟到共和国的开国少将,从通信兵到防空专家,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正如他生前常说:“我这一生,就是做了两件事——架通电话线,守住共和国的天空。” 樊哲祥的事迹被收录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公安县革命史》等文献,他的革命精神和对国防事业的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丰碑上。 |